十三邀许知远对话马东——观后感
一、 马东认为:
(一)世界上只有5%的人有积累知识的愿望,剩下95%的人只是在活着。
(二)世界变化的根源是技术变化。
(三)大众文化时代脉搏是有共同兴趣的群体的兴趣。
(四)每个时代都是粗鄙的,梅兰芳和程砚秋就是现在的周杰伦。文化是结果,是历史上沉淀下来的,文化不是目的。文化历史观,不存在更高级的文化历史阶段。流行文化被遗忘不是可惜的,因为他没那么自恋。
(五)悉尼美,纽约和伦敦的人味让他愉悦,因为纽约和伦敦的人自信自己正在创造价值。
(六)采访陈丹青,他问陈,你是不是生活在任何一个时代都会愤怒。他自己认为生活在任何时代都没有爽,所以当下能爽则爽。个人的底色是悲凉,所以至少新鲜的边界会带来点幸福感,就像喝一杯凉啤酒。因为个人的底色是悲凉所以看到积极面对人生的人他觉得搞笑。悲凉就是无从反抗,红尘本来就是破的,误会是表达者的宿命。
(七)许知远是一个古代人。他喜欢许知远,因为他是一种别人不具备的色彩。
二、许知远认为:
(一)技术进步带来时代的进步,甚至带来时代的倒退。
中国的氛围是个人受困于各种力量的带来的压抑,社会和个人的关系没有被厘清。
(二)对积极面对人生的人,他持肯定态度,他相信进步论。
(三)时代的改善需要人们做出基本的努力。重要的自我的改变。他崇尚的人文主义的声音是本质上是自我怀疑的声音,不喊口号的声音,不喜欢大声喧哗的声音,在每个时代都不强势,也不会消失。
观感:
(一)借用马东的话,马许二位都是一种色彩,都是一种别人所不具备的色彩,色彩多种多样也都被需要着无所谓高下。应该体会这种境界,通过别人视角看世界的境界。
(二)更理解马东,不用怀疑事情的意义,如果他对于当下是有好处的那就应该被实施,不用管它是否高级、是否能被沉淀成为文化、是否能被铭记,因为太自恋很容易成为一个纯粹的思想者,没有行动的思想者,放弃了那个成为结果的思想者。怀疑当然好,但是怀疑有没有使自己的生活更有意义,使时代更有意义这是一个怀疑者首先应该思考的问题。如果不是,是不是少怀疑多做事?有没有一套比粗鄙和高级更有意义的判断方法,使得在烂俗、粗糙、攻讦、倾轧里能跳出来,发现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