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年号变更小谈中国传统历法
前几天没事,翻看自己高中时买的已经破旧不堪的盗版《现代汉语词典》,就是我们平时说的那种很厚的大字典。翻到后面附录部分的《我国历代纪元表》,就随便看看。看到唐朝,那高宗李治的年号真是太多太乱了。他在位三十四年,就用了十四个年号!虽说第一个用年号的汉武帝是用了十一个年号,也确实很多了,但是汉武帝在位五十四年,而且他的年号很有规律,前面的都是六年一换,后面都是四年一换,并且都是正月改元,还算容易记。李治的年号,后面几个都是只用了一年,而且都是年中改元的,这样就显得很乱。再看武则天时期(也称“武周时期”)的年号,就更感觉乱了,有时一年都用两个年号,看起来乱七八糟的。看到她的“万岁登封”和“万岁通天”两个年号,更是觉得字典好像出了错。 按字典上所写,“万岁登封”和“万岁通天”这两个年号都是在农历丙申年(即西历696年)用的,“万岁登封”在“万岁通天”前。其中“万岁登封”是丙申年腊月启用的,而“万岁通天”则是丙申年三月启用的。按一般常识,腊月即十二月,同一年的腊月肯定是在三月后的,三月过了才能到腊月。而这里既然“万岁登封”是腊月开始用的,“万岁通天”是同年三月用的,那怎么“万岁登封”却在“万岁通天”前的呢?
这里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字典出了错,但是自己却也并不敢妄下判断,因为这《现代汉语词典》是已经行世几十年,修订了好几版的,就算之前这里错了,也不可能一直错到现在还不改正呀!于是我就想翻看《旧唐书》或者《新唐书》查查这到底咋回事。但是这几天晚上开了电脑后,又总把这事给忘了,一直到今天才想起来查,也一直到今天,我才知道是我自己孤陋寡闻错了,字典是被我冤枉了的。
中国传统历法,一直是农历。但农历也有多种,我们现在用的是古代所谓的“夏历”。对于夏历而言,每年起始月是以一月为准的,即一月(现在也称“正月”)是每年的第一个月,或者叫岁首。而在武则天时期,虽也以正月为岁首,但是那时的正月,却是现在的十一月。引《旧唐书》原文:“依周制建子月(即我们现在说的十一月)为正月,……,十二月为腊月,改旧正月为一月”。这样一来,在同一年里,腊月就肯定跑到三月前面了。如此,字典上还哪错的呢! 看到史书中这般记载,我也就突然想起来了,武周时期是以“周历”为准的。这个知识点,我以前在看《柏杨版资治通鉴》时就是了解了的,但是自己看到《现代汉语词典》这里时却还去冤枉字典了。我这脑子!
中国古代的历法,可以说是复杂多变,有夏历,有殷历,有周历,还有秦历。夏历以一月为岁首,殷历以十二月为岁首,周历以十一月为岁首,而秦历更甚至于是以十月为岁首。其使用年代大致为夏历是夏朝所用,殷历是商朝所用,周历是周朝所用,秦历是秦朝所用,汉代从高祖刘邦到武帝太初年间,也一直沿用秦历,一直到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才又改用夏历,后世一直至今,几乎没有断用过。当然,也有很少的一些时候另改过,比如这个武周时期就又用了周历。还比如在看《三国志》时,魏明帝景初元年也有改过。他“以建丑之月为正”,即以十二月为一年岁首,这等于用的是殷历。其他时期不知道还有没有改用过的,我现在还不知道,不敢瞎说。
中国的这些历法看起来很乱,但是真得细细地研究一下,虽然确实很令人头疼,但实际是挺有意思的。现在国家已经全面用了公历,除了过年过节还提一下农历,了解它的年轻人都不是太多了。至于这些再细一些的东西,想必知道的人就更是微乎其微了。文化这东西,很多人觉着不值钱,所以也就不屑去知道咯!
——201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