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客来
路过豪客来,想起“晓东”这人来。叫晓东的人挺多。
这个晓东是我的大学同学。
山东人。个子中等,大头大耳大嘴巴,长的白净,行动慢条斯理,语速也慢,说话却很幽默,人缘蛮好的。爱打篮球。
他是留到我们这一届的。我住504,他505,隔壁。上了大学,离开家人束缚,学校里各种闹腾——老乡会,科协,参加各类比赛、活动 ,以及各种玩儿……除了认真学习,该疯的差不离都尝试了。回忆起来,单纯的人尤其闹腾,单纯都是表扬,用幼稚比较恰当些。罪过。
投入最多精力的就是篮球。现在还有一件自动化系的蓝色跨栏留着,穿着扎人,但舍不得扔。晓东是篮球好手,喜欢他的运球过人,不快,但是三步走起来,两手捧着球在你面前左晃右晃就是截不到他。球打多了,自然就熟络了,尤其重要的是,他也属于害羞型。腼腆,人的一个好的特质。
大概2000年左右吧,那时刚开始流行qq,我们管它叫小企鹅。那时都很单纯,qq不像现在用于工作居多,真的是用来玩的。也流行网吧包夜。网吧里电脑也都是老型号,586,486,一个显示器占实了一个小桌,网速还特别慢,去网吧包夜玩也是从每月家里给的生活费口粮里扣出来。去了傻乎乎,往那一坐,申请一个qq账号,然后五湖四海加好友,没摄像头,也没数码相机可以随时拍照给你看,谁也不知道网络另一端的人长啥样。不过,聊天是真的真诚。可惜的是,每次都是重新申请qq,重新加好友聊天儿,不然,光凭那些个儿曾经申请过的短位qq号,也值点钱了。那时,骗子很少,“忽悠”这词儿还没火。
那时,也流行“见网友”。这是“时髦”。
陪晓东见过几回网友。印象较深的是河海大学的一个女生。晓东比我还腼腆。去了远远的看着人家就是不敢凑进去,硬把我推过去。结果我代替他了。也没什么进展,那时见网友,真的只是“见网友“而已。他是我见过不多的比我还腼腆的人。
他是个很细腻的人。后来出了学校陆陆续续结交了一帮山东朋友,比较下来,晓东不像山东人,更像江南人了。
他的细腻,就是一些心事不愿和人多说,有些藏着的,估计也就和我说过吧。其中一件,就是有半个学期的生活费在来上学的路上被偷了。这意味着,还没开课,到年底的生活费就没了,三个多月。没办法,那段时间,我们俩就用一人的生活费熬日子。
惊心动魄,往往是形容好面子的人的内心感受最恰当不过。
早晨和晚上还好,和同学们都一样,正常去食堂打粥,偶尔加个鸡蛋,隆重的是中午,到最后一个多月基本只能一人半斤米饭,外加一包榨菜,最惊险的事莫过于不能让同学们知道我俩的清贫状态——提前五分钟从上午最后一节课的课堂溜出来,直扑食堂,利索打一斤米饭分两份装,换着花样买各种口味的榨菜、萝卜条,飞奔回宿舍,从他宿舍进入,反锁,从阳台翻进我宿舍,吃完再翻回去,抹着嘴等着其他舍友陆续归来。
那是一段难忘的青涩经历。
直到有一天晚上,大概已经是过了元旦就快放寒假了。我都已经钻被窝,晓东咧着他的大嘴笑嘻嘻进来,坐我床边摇着我。那笑现在还记着,傻乎乎的。
我问他干啥。他不回答。慢悠悠的另一只手从裤兜里拉出来,摊开,小声说:“走,咱俩去吃牛排!”
我一看,我操,50块钱一张绿油油。问他怎么回事?他说他大伯寄过来的,也快放寒假了,往牙缝里塞点肉吧。
有两秒停顿吧。爬起来。学校在玄武湖东边,豪客来在新街口,坐68路可以到,然后走几步。两人没舍得坐,走过去,一人要了一份牛排,又走回来。回来已经凌晨。没坐车公交是怕吃牛排钱不够。
那天的牛排,真好吃!
变化太快。那时的豪客来,不知道跟今天看到的是不是同一个地方?但是,今天看到这三个字,不由得想起了我的这位大学同学。
很遗憾,他后来又辍学了。可能是学习不好吧,被学校要求主动退学。也是很意外,连他走时都忘了留联系方式,那时手机是奢侈品,居然连地址都没留。可能是他走的急,我没来得及反应,或者不愿相信这个事实。
他是临走时跟我说的。他大伯来给他办的手续。
大学毕业十年聚会,作为班长,和几个留南京的同学一起张罗。当时最想做的一件事之一就是能把他喊过来。忘了从哪弄来的他的电话,是个座机,打过去,声音除了浓浓的山东口音,但有点听不出来了。他没来。
他有了他的生活。
一个宁静的生活是不能去打扰的,每个平凡的人,最珍贵的就是平静而规律的生活。
但我知道,我的叫晓东的同学,他在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