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 | 每次搬家,都要和一段生活告别
毕业五年一直租房住。
前后经历了三次搬家,第一次拖着行李箱轻飘飘的入住了,一住就是三年;第二次声势浩大的寄了六个大纸箱从深圳搬到上海,开始了和肚子白的二人世界;第三次是今年三月,请搬家公司拖了一卡车的家具行李住进了在上海的第二个地址。
随行李一起打包带走的,除了越来越多的家居物品,还有一件件舍不得丢掉的回忆。每次搬家都是对一段生活惯性的告别,也是拥抱新生活的绝佳开始。
1 合租房
毕业后辞掉爸妈安排的工作,搬出家自己住可能是我做过最正确的决定了。第一次租房是在豆瓣小组找的合租,一套热闹地段的三层小复式。我的房间非常迷你,摆下一张单人床和小衣柜后再没有腾挪的空间,胜在有一面又大又敞亮的朝东飘窗。

受空间限制改造余地并不大,只能把仅有的活动空间——飘窗,改造成工作台和休闲区。
改造用品:台灯+边桌+抱枕
买了暖黄色光线的台灯制造氛围,买了宜家爆款边桌当写字台,又买了一些抱枕当靠垫和座椅用,这样就是小小合租房的全部改造了。

最喜欢的部分是灯光。记得以前看过一则寓言,国王要选个儿子来继承王位,他给儿子们出了一道题,让他们用有限的预算购买物品去填满整个房间,小儿子买了一支蜡烛,点亮,用烛光充盈了整个空间。
小时候看只觉得这个故事浪漫,把这个思路应用到家装上,才感到实在聪明,光线确实是装饰空间氛围的最省力法宝。

小复式里还有三间卧室,分别住了三个女生和一只老猫。和室友常约去深圳湾夜跑,唱过午夜KTV,坐在路边吃深夜限定的深大炒粉,在客厅边吐槽最新一期我是歌手边撸猫......现在想来,一定是因为她们的参与,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过渡才如此顺畅。

毕业后在这里住了三年,坐在飘窗上看了好多场日出,也曾在夜深人静时望着万家灯火无声流泪,它装着一个初入职场的愣头青对一座城市的迷茫和期待,回忆起来有几分拮据,却都是不舍删除的回忆。

2 一室户
我的朋友都知道,和肚子白在一起后一直是异地,大学四年加上他读研的三年,一共七年。我们一早就商量好,等他毕业选个城市一起生活,一番纠结后他选了上海的offer,我也按约定告别家人和朋友辞职来了上海。
在别人眼中我为他放弃了工作、家人和朋友,是“为爱走天涯”,但我自己真不觉得有什么牺牲,反倒只花了很少的代价就体验了新的城市和新的生活。

两个人租房,选择面比一个人的时候大多了。
两个对未来盲目乐观的小情侣租了内环里的精装一室户,租了两年,租金也被朋友们嘲笑了两年,不过除了贵,房子也没别的缺点了。我俩加班都很严重,因此回家后能瘫得舒服是优先级最高的需求。

我把改造重点放在客厅和厨房上,客厅用来躺尸,厨房负责温暖味蕾。

改造用品:沙发+投影仪+厨房小家电
不夸张的说,沙发是我们清醒时待得最多的地方,你要是问平时在家怎么过,十有八九是在沙发瘫着,玩游戏,看书,撸猫,工作,看电影......后来我们搬了第二个家,开始还没有归属感,直到沙发安装完成,家魂立刻就归位了。

客厅的另一重点是投影仪,我把它列为去年最能提升幸福感的家居用品,投影仪+沙发的组合拳真是我们阿宅的温柔乡啊,想想看:结束一天工作,回家往沙发上一倒,连接投影仪随便看看综艺或纪录片,也可以连switch玩玩游戏,渴了拿瓶饮料,饿了点份外卖......

来上海后才学会做饭,老师是各种烹饪APP(日日煮,下厨房)。厨房利用率虽不高,不忙且有兴致的时候也会兴冲冲买点食材,一板一眼照着APP学做菜。洗菜备料,片姜切蒜,给生肉解冻,处理新鲜蔬菜瓜果的过程真的有种治愈人心的力量。


3 更好的一室户
年初租期一到,我们又租了新的一室户。新家比上一套小,不过改造的自由度更高,除了房东坚决不肯撕墙纸外什么都同意搬走。


之前把该买的家具基本买齐了,新家的改造就更偏软装一点。

改造用品:棉麻窗帘+装饰画等小物件+香味
因为怕带走麻烦,软装没有改造到想要的效果,只想重点推荐一下白色棉麻窗帘,用在客厅很合适,商家的关键词是“透光不透人”,阳光穿过窗帘会被加工成一道柔光,对,就是适合自拍的那种光线。

装饰画等物件,可以通过小红书、好好住、instagram获得搭配灵感,搜索喜欢的购买就行。

另一个软装思路是通过香味和空间产生互动,香薰和花都是香味制造者。各香入各人眼不细说。至于花,我很喜欢给花修剪根茎的时刻,和处理食材类似,换水剪根也能让人获得一点平静,看花苞在悉心照顾下一天天开放,到慢慢枯萎,最后凋谢,能真切感受到生命的鲜活和无常。

来上海第三年,已经习惯了这里的生活,交了新朋友,有几家可以向人推荐的餐厅,找到了信任的tony老师,也有看书喝咖啡的固定去处。
几次搬家租房对我最大的改变,是对“家”在哪儿没那么有执念了,反而开始期待下一个家的样子。
毕竟有爱人在的地方,就是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