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日记之一——初见基隆,深度台北
第四次赴台,基本上算是一个人说走就走。
一直想搭一次邮轮,于是出发一周前买下了远洋之星的来回船票。它于我最大的益处,就是恒定不变的票价和必然有床位的保险度,于是,我这个无攻略计划不出门的人,也变成了随心所欲的行者。
跟着老人家旅行团在邮轮上的一晚,我一个年轻“小孩”,不出所料地引来了很多长辈们的疑问。同间的杭州阿姨问了一遍:“你一个人去台湾么?这么勇敢。”我笑了笑给了她个肯定的回答,“我去过3次,不存在什么勇敢不勇敢了。”我告诉她。后来聊起来才知道,我们竟然是老乡,而她是嫁到台湾的杭州媳妇。
下船的摆渡车上隔壁座的上海阿姨也好奇地问我:“小姑娘上海人伐?”我也懒得多解释,直接用上海话回复她“是额呀”。对于我这种两地奔走的人而言,哪里都是家。不过当然人家上海阿姨关心的点才不是哪里人,而是“小姑娘侬一个人出来啊,个啊蛮少有的哦”。我笑了笑,独自旅游休假是件好事,何必说得这么凄凉。
从西岸旅客中心出来,看到眼前灿烂到耀眼的阳光,终于有了夏天旅行的实感。
第一次到基隆,这个我曾经听腻了名字的地方,真切地展现在我眼前。

基隆,是个跟好莱坞一样山上有地标的城市;基隆,是个堆在集装箱上的城市;基隆,是个有点年岁的城市吧;随着公交一路开过去,我脑子里不停地闪过一条一条的定义,这座城市对我而言,可能有太多上一辈人的印记。我的初见,来得有点太迟了。


曾想过去追一追曾经的故事,不过罢了,这一次,是给自己的大脑放假。
看海,才是要事。
和平岛的海滨泳池,让人很有跳下水的冲动,这种炙烤天气里嬉水当是最尽兴的事情。终于如愿以偿看到碧蓝的大海,心情已经被抚慰很多,相比有名的海蚀地貌,我其实爱海更多一些。
说起那些被海水造就的奇石怪岩,我其实迎着海风看了好久,看到起鸡皮疙瘩。
据说,和平岛本是一座孤岛,与基隆的桥是后来才建起来的。去程路上,我走了不少路才到公园门口,路上见到一对老夫妻,手牵着手,相互扶持地走着,突然觉得很温馨。我不知道他们和自己是不是走过了那座桥。其实,人和人之间也是需要这样的桥来连接吧,因为每一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我们这一生,不知道会跟谁相连,也不知道会与谁一辈子相连,珍惜眼前人,珍惜眼前的时光,善待每一个相遇,才是生活应该有的、最平淡的样子。

那我跟这个台湾老朋友的连接,不也是如此么。
第一次见面,在台北故宫。要说起来,这还是两年前的事了,当时他是我的客人。
第二次见面,在台北象山。严格来说,是在台湾的第二次见面,两次都是游客必打卡的景点,这次我是他的客人。
人生啊,就是有这么多不可思议,两年前的那天,打死我都想不到未来还会有如此神奇的相遇。
就这样,一个可以被本地人误认为是本地人的台湾老司机,带着我这个台湾4次行的小司机,开始纠结该去哪里转转的大问题。当然,因为我的说走就走,杀了他一个措手不及,他的接风无以为报(偷笑)。
最终,我如愿以偿让他带我去到了林语堂故居,2年前的愿望了。


这间山上的蓝琉璃白墙小院子,很有辨识度。林先生是位用英文推广中华文化的作家,宅子也是中西合璧的风格,西式别墅,中式庭园,很精美。我想,当时他在台北这座山上,可能心里直接就望过了海峡,去到了童年时的家乡吧。
故居里有专门讲解的工作人员,一个年轻的小哥,穿着传统的袍子,特别认真地给我们讲着先生当年的故事和宅子变迁的历史,受益颇丰。从他讲述的话语里,能听出他对先生、或者说对他这份工作的一种尊敬和爱,这种感觉,现在越来越少有了。所以,当在一个年轻人身上重拾这样的感受,这个故居的意义,就更深了一层。
花园绕着别墅一周,花园里是林先生的墓。我们在墓边吹了一会山上的风,望了一下眼前的淡水河,心间涌来的,是很淡然的舒适感觉。
这个幽默大师,何其聪明。我们站在这里,也能体会他的人生圆满了。
文人墨客汇集的阳明山,真的能算的上是风水宝地。因为和市区天然的距离和山上零散分布而少有大众交通的景点,隔开了众多游客,自然也就挣到了难得的清净。
从台北士林驶进阳明山,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经过了硫磺味巨大的中山楼、戒备森严的阳明书屋到了风景绝佳的草山行馆,不知道开过多少路,不过不可否认的是,山上风景独好。
最后到达的草山行馆,满足了我对隐居的一切幻想。
一间和式木屋,一个能看得到风景的阳台,一片绿意盎然的山景,一阵秋意浓的夏风。

蒋介石夫妇生活过台湾的许多地方,在我看来,这是最有风情的一处。这里看不到政治纷乱,看不到世事繁杂,好像阳光透过屋子,到处都清亮得很。在这里,喝茶作画乃是正事,绝非附庸风雅。同样要识美馔、会跳舞,方能不负此地之佳境。


吹吹山上的风,大抵也能沾染点文人气吧。
来过了阳明山,一个台北行才算圆满。
回见。
-
安子卉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3-05 01:2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