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枯燥是因为太过理性——《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佛陀或是耶稣坐在电脑或者变速器的齿轮旁边修行会像坐在山顶的莲花座上一样自在。如果情形不是如此,那无异亵渎了佛陀——也就是亵渎了你自己。”
从这本书奇特的书名上看,它多少显得与众不同,看起来不带一丝文艺气息,也完全猜不到这本书中会讲述什么内容。就是这样一本书,作者在向出版社投稿的时候,被拒绝过121次,但是当它一经出版后,便一举成为畅销书籍,成为在那个时代最具影响力的思想著作之一。
这本书讲述的事情是作者带着儿子在美国大陆上骑摩托车旅行。在这整个过程中,作者通过照顾自己的摩托车来讲述自己独特的哲学理论。作者在学生时代学习了东西方哲学,后来从事修辞学的教学工作,从未停止真理的追寻,并试图冲破西方二元论的哲学体系而建立自己的哲学理论,他曾经一度因为思考过度而精神崩溃。书中的这次摩托车旅行让他能够平静下来,整理自己过往的思想历程,与旅行过程里每日遇到的问题、有趣的经历一起平静的叙述了下来,这就是《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作者的哲学理论的核心是“metaphysic of quality”,书中将这个词翻译为“良质”,在书中的解释是——“良质”是我们感知到事物时最初的反应,这样的反应还没有经过理性与认知的处理,就像儿童第一次看到事物时充满童趣的反应,也像是一种非理性的美学感受。作者将“良质”看做是处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第三极的存在。“良质”处在其中起到协调链接的作用。
作者在书中表述了诸多的问题——为什么很多人在逃避科技进步,人为什么会觉得机械修理工作是一种枯燥,遇到故障的时候人为什么会表现的烦躁与慌乱,在社会里为什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冷漠,他认为这些问题都是因为理性主导的主流思想里“良质”的缺失,主客体之间的对立所导致。用理性来构筑这个世界是诸多生活困境的主要原因。
对这种二元论的哲学思想的审视,作者一直追溯到了古希腊时代,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西方哲学开辟的时代,在这本书里作者为柏拉图的对话录中,被苏格拉底所批判的众多智术士、修辞家平反,作者也称自己为斐德洛(一位出现在柏拉图的对话录中的修辞学学者的名字)。他认为柏拉图通过苏格拉底批判他们,只是因为急于建立自己的哲学体系,而这是“良质”缺失的开端。
作者认为理性远远不能等于真理,我们所有的知识体系同宗教一样是人创造出来的。对于理性的信仰同宗教一样,带着神鬼灵的属性。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我们所坚信的知识体系却在不断发生这变革,这就像一种人类所创造出的适合众人的宗教一样。
“如果有人工作很枯燥,或者手中的工作迟早都会变得很枯燥—为了让自己过得愉快些,他会开始选择良质,然后悄悄地为自身着想而追寻这个目标,因此使自己的工作变成一种艺术、、、“良质”的传播,是这个世界不断改进的方法。”
作者将“良质”的思考运用到自己的摩托车上,看待摩托车不仅仅是它物,一个物件,它是作者的一个“伙伴”,就像同样一个型号的两辆摩托车,却会因为使用者的不同,而发出完全不一样的声音。作者了解它的结构系统,熟悉它不同状态下的声音。当故障出现时,排除掉令自己烦乱与慌张的主观情绪,那完全是一种主观陷阱。而故障带来的后果往往有更为深刻的意义。沉静下来,条例清晰地操作每一步,这样专注下来,任何问题都能够迎刃而解。而自己亲手操作,往往比眼看看着比人操作更为有趣、也更有意义。作者在这些故障处理过程中,表述了很多令人赞叹的见解,使得一件修理工具的应用、故障原因的推断、每一步的操作,都带有艺术性。
“摩托车”的维修可以成为一种艺术,生活每一件事情都可以。虽然这就像一场修行,很难,却是很好的思路。
我愿意把这位哲学家所述的“良质”,认为是文学家所言的“诗意”,就两者存在的意义而言,它们殊途同归。博尔赫斯说,对于一位真正的诗人来说,生命的每一个瞬间,每一件事情都应该是富有诗意的,因为其本质就该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