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三钗
图书馆还书,偶尔瞥见它。严歌苓作品,前几年看过改编的电影,大致情节都已忘记了。只记得十三个风尘女子代替十三个女学生遭日军践踏的故事。
读严歌苓很少,可是对她也不陌生。《小姨多鹤》,《少女小渔》,《梅兰芳》,《芳华》这些影视剧多多少少都有看过。也一直听说过她的传奇,她的高产,她的自律。不过也仅限于不陌生,看到的影视作品都是经过艺术修饰,这是第一次直接直面读着白纸黑字。
读小说我一般有个习惯,不喜欢零零碎碎,喜欢一次性读完。长篇小说我一般也不会拖太久,那种一本书读一个月的,在我看来不是人读书而是书读人。可能是我记性不好,要是读一个月我估计是读着后面的忘记前面的。情感也断断续续,很是不喜欢。假设时间零碎,一般会选择散文来读。
可是小说能使人静心,能够让人沉下来,不想其他,最近有些许浮躁心乱。于是拿起,摊开。昨天晚上加上今天早上把这个十二万三千字的中篇小说一口气给读完了。(正常作息,还没有到熬夜的地步。)
作品一开始就是严歌苓的手写稿,以姨妈孟书娟的视角进行故事阐述。明明知道小说是都是杜撰的,都是根据作者某个灵感撰写的。可是读这篇小说时,我常常代入,代入到故事中,代入到那个年代中。我很想考究严歌苓是不是真的有个姨妈叫孟书娟,是不是真的有个赵玉墨还活着。
读完之后,真的去百度了。没有孟书娟,没有赵玉墨。但是社会历史背景是真实的,事件也是有类似真实存在的。
看百科的时候,我突然想起来钱钟书说的一句话:“你喜欢我的作品,就像喜欢一个鸡蛋一样,干嘛非要找到下蛋的人呢。”是啊,我喜欢这个作品,我感受到了真实,受到了触动,那又何必管它是不是真实改编的呢。我认为它是真实的,那它就是真实的。
全书以孟书娟为第一自述,中间穿插一些作者的旁白,铺展淡如水,没有什么激烈夸张的言语。就这样以第三人的视角讲述了一个特殊阶层救人自救的故事。
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十三日,大屠杀的前夜。首都金陵城沦陷,神学院的十六名女学生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及时撤离。(原因很具有戏剧性:友军由于误会互相残杀,造成伤亡数百,解除误会后,一方出于内疚为了伤号江边抢船。)就这样藏在了神学院的阁楼中。
当时的英格曼神甫还未意识到形态的严峻。以为等日军占领城市之后就是平稳下来,一直强调日本人事世界上最多礼,最温和的人。这也是作者高明的地方吧,最多礼,最温和的名族,在战争中是怎样的残暴掠夺,怎样的泯灭人性。
阴差阳错神学院混进来十几个秦淮河窑姐。彼此之间由最开始相处时的仇视,看不起,打架,再到后面的以身相救。
特殊的时期,特殊的环境,改变了一群特殊的人。完成了一次特殊的救人升华的救赎。
那个一心守护众人安全,遵守诺言的英格曼神甫。
那个永远当不了纯正美国人也永远当不了纯正中国人的正义的法比。
那个与众不同,命运多舛,真性情的赵玉墨。
那个为了能够给奄奄一息的小兵完整弹唱《春江花月夜》去拿三根弦而被日本兵凌辱的豆蔻。
那个一心报国杀敌,浑身军人血气但想不通的戴涛。
那个心思敏感,缺失安全感的孟书娟。
还有,陈乔治,李全有,王浦生,阿顾……
书中人物都不完美,孟书娟的敏感怨恨,怨恨着父母,怨恨着赵玉墨,怨恨着小俞……
英格曼神甫也是一样,他对任何人都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不交心,可是又想要一种陪伴,所以他挑选了生在中国的美国人法比。
赵玉墨,她和法比,和戴涛的相处,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博取同情,不压抑自我。
戴涛,自私的想要丢弃伤病员离开,自暴自弃。
但是,但是,这就是人,不完美的真实的人。
无论那个人物我都能多多少少从中看到自己模糊的影子,他们有的缺点我都有,他们的想法我都能懂。
书中有很多印象深刻的片段,屠城,屠人只有兽性无人性。
说实话,对南京大屠杀,我原先真的没有任何意识。没有看过任何展览,没有听过任何相关的讲座,没有读过任何相关的历史资料。好像这些也都不在大众视野里。我们着急的享受着这难得的和平宁静的时代,我们在忙碌着自己的格子间,我们在过着习以为常的宁静时光。
就像书本里面提到的,灾难不发生在自己身边或者认识的人身上时,我们是没有感触的。几十年了过去了,人们大都讳莫如深,我们都淡忘了。
书本最后结尾处说:为什么德国人屠杀犹太人而真诚的忏悔了,可是日本连认错都不肯,都还在继续篡改历史。德国人的忏悔,跟犹太人认真,负责的对待历史的态度是分不开的。要想结清债务,债权人和债务人都有认真,负责,合作。
中国人有个优点,很大的优点,健忘!
不知是真的忘记了,还是只是不敢揭开那溃烂发脓的伤疤。
伤疤表面上愈合了,可谁又能保证下面的脓液会不会感染全身。不正视伤疤,不揭开伤疤,只能保证一时不痛,谁能够保证一世不痛。
人都有自我保护机制,有些人能够正视自己,有意改变,有些就放任自流了。我就是那个放任自流的人吧,想想有时候当鸵鸟确实不好,鸵鸟当久了,都忘记怎么面对自己。
无思路,想到哪里写哪里,无逻辑,无条线,信马由缰。
夜深了,
困了,
给自己说个,晚安。
2018.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