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愿意听我说话,跟孩子无法有效沟通,盛文堂提醒你会疏导情绪吗?
父母在与子女沟通时时常会遇到孩子或多或少带有消极负面的情绪,一般我们对情绪的处理有两个办法,一是选择压抑,一是选择发泄,压抑容易导致自残,也就是自我攻击;发泄容易对别人产生情绪性的攻击伤害,也就是攻击他人,今天我们要讲的是帮助孩子疏导情绪! 和孩子的沟通互动中,经常会出现因为父母不会疏导孩子的想法和情绪,而往往扮演了着指挥者、批评者、说教者、审判者、安慰者。这几种角色往往会指出问题的来源是孩子自身,如此不但无法疏解负面情绪,反而会增加孩子内心的烦躁。

在疏导过程中的家长要多学会对孩子的情绪运用开放式的回应如“你感觉......是吗?” “你的意思是......吧?”等多一些倾听,用这种方法引导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不要武断的抱怨批评威胁孩子。 用心倾听并学会情绪表达孩子的感受,然后以开放式回应表示,可以帮助孩子学习不在情绪冲动之下强行处理问题。这样做有助于孩子真正做到“三思而后行”。很多孩子一开始自己没有整理情绪和想法的能力和习惯,但是在父母这样的启发下整理好思路和情绪再指导接下来的行动后,孩子如果发现结果不错,体验良好,就会慢慢地学会做事情之前也先调整好自己的情绪,而不是冲动的解决问题。 以上内容大部分是父母在说的环节需要扮演的,其实比起说真正更重要的是听。良好的倾听本身就有净化作用,父母可以利用“反映倾听”来译出孩子的表情和语言中表达的讯号,试着理解对方的感受和想法,不要加入自己的主观意思和想法。 比如,孩子哭着说“爸爸不让我玩游戏”,母亲说“你一定很生气,因为爸爸不让玩”,孩子说“对啊”;先表示理解和接纳,然后让孩子思考一下爸爸为什么不让他玩,最后根据孩子的思考给出正确的引导。

再比如,孩子说“妈妈我考了班级第三名!”母亲说“你看起来很开心啊,妈妈也为你高兴”,孩子说“嗯,这次考试我准备了很久”。 家长不只是重复孩子的话,而是归纳整理,敏感的嗅到孩子隐藏感受,也要利用非语言表现,比如眼神、表情、坐姿、语调、手势等等。良好的倾听可以使得孩子有安全感,更愿意诉说,有助于增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协助孩子自己来解决问题,也会使得孩子愿意听父母的意见和交流。 注:本文由盛文堂老师撰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