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货铺】お盆——盂蘭盆,日本的中元节

毛球小课堂猝不及防的更新。
今天要给大家开讲的是日本的中元节——盂蘭盆(盂兰盆)节,其中有些内容以前也带着说过,看过的小伙伴当作复习,没看过的小伙伴也一起来涨涨知识,增添一点茶余饭后的谈资吧(小伙伴们:不不不,我们并不想谈论这个)。
新盆旧盆都是盆
在日本,中元节被称为“お盆”,这是“盂蘭盆会(うらぼんえ)”的简称。“お盆”起源当然就是中国七月十五的中元节(鬼节),旧历七月被称为“鬼月”,七月朔日(一日)地狱门开,直到七月十五中元节时,地狱门闭。后来,又受到佛教“盂蘭盆会”(这里有个典故就是目连救母,)的影响,再结合神道教的“祖先崇拜”和“丰收感恩”,形成了日本的“お盆”,亦被称为“お中元”。
知识点小展开:
目连(大目犍连,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始得六通后,想要度化父母以报哺育之恩,却发现亡母因生前恶果堕于饿鬼道中。目连盛饭奉母,但食物尚未入口便化成火炭,其母不能得食。目连哀痛,于是乞求佛陀。佛陀告诉目连,其母罪根深结,非一人之力所能拯救,应仗十方众僧之力方能救度。于是教他在七月十五僧自恣日,为父母供养十方大德众僧(即开盂兰盆会),以此大功德解脱其母饿鬼之苦。——《盂兰盆经》西晋·竺法护译
之前的杂货铺里也多次提过,日本这个神奇的国度为了省事,将几乎所有从中国继承过去的节日都废除了旧历,改用新历(这行为多么愚昧我们就不一而再再而三地嘲笑他们没文化了)。而“お盆”——中元节也没逃过这一劫,被简单粗暴地定为了每年的7月15日。但很多地区对旧历的习惯根深蒂固,而且旧历的中元节正好避过了农忙期(开玩笑,我们祖先多聪明),新历的7月15日却正是农活忙得焦头烂额的时候(你说怪谁?),所以很多地区表示并不想听从政府的安排,那么怎么办呢?神奇的日本人大腿一拍,好了,别争了,为了世界的和平,大家各过各的吧。
于是就有了新盆(新のお盆)、旧盆(旧のお盆)的区别(对,你没有看错,日文就是这么写的)。不过奇葩的是,就算是旧盆吧,它也没完全按照中国农历,大概他们真的不太会算吧,一着急一上火,反正避过农忙期就好啦,就把旧盆简单粗暴地定在了8月15日(既然都不准,你们还分得那么一本正经是在搞笑吗!),所以旧盆又被称为“迟了一个月的盆(月遅れ盆)”。哦对了,还有很小一部分地区是真的坚持使用旧历的(少数会算数的日本人~)。所以,全日本要过三个不同时段的中元节(就问你们累不累!),集齐三个时段是能召唤神龙还是怎么滴!

迎来与送往
在日本,有三个特别重要的节日是祭祀祖先的,分别是正月、春分,以及中元节,其他大大小小的节就不多说了。其中“お盆”就相当于中国的清明节,是要放假的,让人们回归故乡,祭奠祖先。假期又被称为盆期(新盆7月13-16日,旧盆:8月13-16日)。入盆日(盆入り,即13日)又被称为迎来日(迎え日),此时逝去的祖先回到人间;出盆日(盆明け,即16日)被称为送往日(送り日),祖先再次回到那个世界。在此期间,人们要点起“迎来送往火”,13日点起迎魂火(迎え火),去参拜祖先的墓地,16日(到24日之间都可以)点起送魂火(送り火),也要去祖先的墓地祭拜。
迎魂火,是用将麻秆叠放在一种叫“焙烙”的陶器中,在家门口点燃焚烧,意为召唤,祖先们的灵魂可以随着冉冉青烟回到家中相聚。送魂火,要在同一个地方重复上述过程,意为送别,祖先们化烟而去,他年再见。

除了“迎来送往火”之外,人们还要在家中点盆提灯,作用就和灯塔相似,为归家的祖先引路。这习俗始于镰仓时代的京都,本来是在门前竖起高竿,挂上灯笼,如今演化成了各式各样美丽的盆提灯(日本人:对,我们就是要美!)。

特别要注意的是初盆(はつぼん,日文也写作“新盆”,和前面那个新盆不是一个盆哈),初盆是指亲人过世后的第一个中元节(这里有个小细节,一定要过掉七七,如果还没有过完七七,就已经到了中元节,初盆就要延至下一年哦),因为是刚刚逝去的亲人第一次回来,一定要特别周到的准备。不仅要召集亲朋好友前来参拜,还要请僧侣神官诵经祈愿,一般来说会比中元节的正日子稍微提前几天举办。而初盆的提灯又另有讲究,因为新逝的灵魂纯净无暇,所以提灯不能有花纹,必须是纯白色,被称为“白纹天”,挂在门前、檐下或佛龛前,以免归家的灵魂迷路。和普通的盆提灯可以重复使用不同,初盆的提灯必须在中元节结束后在自家院子里烧毁以做供养,也有放入河中流走和送去寺院供养的情况。

喏,结合上图依次介绍一下新盆需要准备几样东西,第一个是荷叶吗?日文是真菰(まこも),对应的植物应该是中文里的茭白,但这叶子是茭白?我读书少你不要骗我!然后那个筐筐里橘红色东西叫鬼灯(ほおずき),啊,不要害怕,它不吃人……它既可以当作提灯为祖先引路(不过照亮的是祖先的脚下),又可以代替迎来送往火,所以是个投机取巧的家伙(并没有!),别看没点起来的时候丑丑的,点起来之后颜值简直逆天呢(下图)。接下来是可以重复使用的模型精灵马和牛,很好很环保。最后就是美丽的白纹天(提灯)啦。

马儿啊你快些来,牛儿啊你慢些走
“お盆”期间,除了去扫墓之外,在家里也要进行供奉,日本人家中平时都会有一个佛龛(佛坛)来供奉神明和祖先。在“お盆”期间,要对佛龛进行相应的装饰,装饰要在12日的黄昏完成(最迟不能超过13日中午)。这时的佛龛又被称为盆棚(或精灵棚),其中鲜花、供品、蜡烛或线香是必不可少的,来访的亲朋有时会带来盆提灯进行供奉。在神道教的习俗中,供品要包含当季的水果、神酒和米。佛教则会放上经文。

看过日剧的小伙伴应该都看过日本人家里会在“お盆”期间摆上怪模怪样的黄瓜和茄子。它们一般长这样:

虽然丑萌丑萌的,但这可是很有讲究的哦。在盂蘭盆期间,逝去的祖先要回来和家人团聚,为了不让祖先受累或者迷路(日本人为了不让祖先迷路也是拼了,所以他们是觉得自己祖先有多路痴?)所以日本人会用黄瓜和茄子做出“精霊馬(しょうりょううま)”,虽然总称精灵马,但其实黄瓜是马,茄子是牛。马是给祖先们来时所乘,因为马的脚程快,能早点回家团聚;而牛是给祖先们回到那个世界时乘骑的,因为牛的脚程慢,让祖先们慢点儿走,以表示依依不舍的心情,而且牛能负重,也希望祖先们把供品带走。另外,在有些地方的文化中认为逝者居住在山野河川之中,所以会把山间、河边通往家里的路上的草割掉,形成一条容易走的路,便于祖先从彼岸归来。
跳舞至天明 流灯施饿鬼
日本人对各种祭祀活动可以说非常热爱了,除了因为他们各路神明实在太多、需要参拜供奉之外,我严重怀疑他们就是想找借口唱歌跳舞看烟花。无论什么祭祀活动,都要跳舞,动不动就找个名目跳一场。没有什么是跳一场舞不能解决的,如果有,那就跳两场。

而“お盆”这个时间点可热闹了,七夕、中元节、夏祭全凑在一起,那不放开来跳,还等什么呢?甚至还有个专有名词:盆踊り(盂蘭盆舞会),始于平安时代。日本各地都会找时间举办盛大的盂蘭盆庆典“盆踊り”,一般是在16日的晚上,扎起高台,在领舞的带领下,男女老少聚集在一起跳盂蘭盆舞。
大家戴着面具,模仿着暂时免受地狱之苦的亡灵喜悦的样子跳舞。中元节“お盆”期间,划分生者和死者的界限消失,逝者也会一起加入到队伍里跳舞,因为戴着面具,谁也不知道身边的人是谁,所以也不会害怕,大家其乐融融,载歌载舞。我个人很喜欢这种细节里的温柔和体贴。对了前面忘了说,初盆期间,也会请戴着面具的人扮演逝者在家门口跳舞,以示供养。

而在盂蘭盆庆典中,还有一个重要的祭祀活动——“灯籠流し”(放流灯),这其实也属于送魂火的大型版本。受佛教影响(就是上面说到的目连救母的故事啦),“お盆”期间会有“施饿鬼”的习俗,祭奠没有亲人祭祀、或横死路边的人。一种方式是点起“盆提灯”顺流水而下,被称为“灯籠流し”,还有一种是把灯和供品放入芦苇或稻草扎好的小船中(根据地方不同,船的大小不一,最大能有数米),称为“精霊流し”。在京都,这一仪式被特指为“大文字烧”。不管是灯笼还是船,都是顺水流走,在流淌的过程中被烧掉,化为献给祖先的礼物了。


唔……我本来是想随便写写的,毕竟是猝不及防的更新嘛,而去以前也带着提到过,没想到强迫症发作是越写越多、越写越多……现在变成了一本正经的更新……好啦,毛球手已写废,你们不点个赞忍心吗?今天就到这里,那么我们下一次毛球小剧场……啊不对,小课堂再见!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卡米莉安的永恒国度
未完待续……
想看11区的不可解、不思议小故事吗?想看青空文库里的文学作品吗?想了解11区的八百万神灵吗?想了解日本传统、文化、艺术、人物等不正经科普吗?想听一个不吐槽会死话痨星人的碎碎念吗?快来公众号一起愉快地玩耍吧!等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