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有哪些小众并且有趣的旅行地点?
查看话题 >在中俄边境小城里的一夜
于日暮时分,我们抵达这座城市。

这是一座精致而漂亮的边境小城。 这是一座蒙古、俄罗斯和中国交界处,野蛮生长的小城。
这是满洲里。
窗外,遥远的地平线,一条马路往远方延伸出去。近处蓝色的屋顶,和远处俄式尖顶,在夕阳下,涌动着惊人的和谐。
于日暮时分,我们抵达这座城市。

从常被旅客选为中转站,呼伦贝尔的海拉尔出发,开往满洲里。出到城外,直接进入空旷无垠的呼伦贝尔大草原。汽车在草原高速上行驶,茫茫草原以延绵起伏的势态,往远方铺陈开去。
草原上的牧民,有一块专属的草原牧地,他们在自己的地盘上搭建起洁白的蒙古包,放牧牛羊。
无穷无尽的青青绿意,是属于草原人家泼天的富贵。

这个时节的风,依旧很大。空气中,飘来的是一股专属于呼伦贝尔——中国大地东北角上这块辽阔草原的气息。那是青草混合着牛粪的味道。
而草原上的牛羊,则是过分的沉默。它们随机散落着,只是低头吃草,仿若静止般纹丝不动,是草原上沉默入迷的星子。在他们那漫不经心的神情上,连时间表现出一种不可奈何的停滞。

草原上长途行车,旅程漫长而困顿。遥望过国门,这座在中俄漫长的边境线上,这个小巧精细,而又不显落拓的城市,终于出现在视野之中。
满洲里,默念一次。
满洲里原称“霍勒津布拉格”,在蒙语意为“旺盛的泉水”。

满洲里,是一座由于一个火车站,而逐渐形成的城市。
那时正值19世纪下半叶,美国和俄国,世界上的两个超级大国先后修建了两条技术领先于世界的铁路。1891年,俄国决定倾全国之力修建这条西伯利亚大铁路。

西起乌拉尔山地区,东到太平洋沿岸,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铁路线。满洲里,则是中东铁路途径中国端的起点。中东铁路呈“T”字型,从这里一路向东,到黑龙江边境的绥芬河。
曾经,它极大地促进了东北地区工业文明的进程,却由于种种原因,铁路沿线很多历史建筑已经被拆除。
但是那些大片大片荒废的俄式建筑,仍在提醒着你,这是一座依托着边境贸易而生的城市。


如果你曾在日落前出发,一条街,一条街地去解读它。
你会看到这座城市丰富的色彩。
粉红、天蓝、淡紫、奶黄,建筑的颜色,饱和度都不高。高耸入云的尖顶,拜占庭风格的洋葱顶、百年前修建,至今依旧保存良好的木刻楞,粗糙却多少显得可爱的套娃广场。
这些明显的俄罗斯元素,塑造着这座城市的风格。

而当俄式建筑的尖顶,逐渐消失在日暮垂落之际,满洲里夜晚的变化,发生在亮灯的那一瞬。那个童话小城随着日光远去,幻化成一座光的宫殿。
华灯初上,这座直面俄罗斯的小城,也许需要这些华丽的灯光,向北方那个辽阔的国家彰显出自己的繁盛。辉煌的灯带里,勾勒出的是另一个夜的满洲里。


中苏街上灯火辉煌,大大小小的商铺,都印有中俄蒙三种语言。街上商铺繁忙,年轻的俄罗斯妈妈,中俄混血的少年,金发碧眼的俄罗斯姑娘和圆脸细腰的蒙古国姑娘。他们是这座城市里,永恒涌动着的蓬勃的力量。
街上奔跑着的俄罗斯小男孩,他的名字,可能就叫阿廖沙。
城市里有众多商贸市场,远东火车从这里出发,开往莫斯科和海参崴,服装鞋袜,蔬菜瓜果,为那个苦寒之地带去产自中国的小商品,再从俄罗斯拉回一车车的木材、化工原料。
这是属于边境小城的资源互换。

如果我曾登上满洲里的高处,我想我会看到俄、蒙、中,三个国家,尽在眼底。城外是草原,城内开阔坦荡。从满洲里跨过国界线继续往北,就会进入贝加尔湖地区。
我设想过,当秋天降临贝加尔湖,西伯利亚的林海也会和跨越东北的大兴安岭一样,在某个夜晚突然变黄。秋色会从蓝色的贝加尔湖畔蔓延开去,漫过空寂无人的原野,漫过东正教堂的钟声,漫过伊尔库茨克的街巷。
漫过俄罗斯人总是有些忧郁的心里。

然而那个留宿满洲里的夜晚,我们只是在散步。夜晚,落了雨,从西伯利亚莽原上吹来的风,依旧势头强劲。两个来自南方的旅客,在街道上漫无目的地走着。
满洲里城市其实很小。一道街、二道街、三道街、四道街、五道街,再往外就出城了。这样尺度的街区,适合散步。用双脚去打量一个陌生的城市,是我所能够奉献上的诚意。
【满洲里不仅有色彩艳丽的欧式建筑,还有浓浓的中俄蒙风情,可以说是一座小巧的国际城市了。在满洲里的大街小巷溜达,去看老建筑群,去国门,在铁路大桥上看火车。】






【这趟东北之旅,我们从哈尔滨到呼伦贝尔,再到阿尔山森林公园最后沈阳回来。接下来,还会陆陆续续会更新一些旅行时的碎片,速度不会快,请多担待。】
活到傍晚
不行无用之事,何遣有涯之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