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居生活指南
查看话题 >一个人住的第一年
大约四年前,我看了高木直子的《一个人住的第九年》。那时,我住在四人一间的大学宿舍,对于独居生活懵懂又向往。
昨天,有一位年轻的网友问我:一个人在家,睡觉时候不会害怕吗?
我不知道怎么回答,有点好笑又好气。睡觉害不害怕,应该是小孩子的问法吧。对于成年人来说,没有考虑这个问题已有多少年了?
今天重看高木直子,想起大学的日子,猛然意识到:在更年轻的时候,我也曾有过这样惴惴不安的心情呀。

本科毕业第一年,去了英国继续读书。住一间小小的studio,五个陌生人共享一个厨房。虽然也是独立生活,大多数时间一个人待在自己的小房间:写作业读书睡觉,自己搬家换灯泡,也学会了做简单的饭菜。但是并没有真正有过一丁点家的感觉。
或许是因为心知总有一天会回国,没有什么精力去经营自己住的地方。两床换洗的床单,一些基本的衣物,就几乎是全部家当,一点冗余都不想添置。加上当时还是学生,没有接触工作,也没有办法养活自己,算不得在真正接触生活。
后来回国实习,先在广告公司做AE,后在互联网做运营。实习薪资微薄,只能租得起小小的一间卧室,和陌生人共用卫生间和厨房。当时的工作,占据了我几乎全部的心力。那段时间我不太好——暴饮暴食,压力巨大,睡眠不足,还有像黑洞一样的迷茫。所居之地,也随着我的状态一样得过且过。
其实算是幸运的,没有遇到过特别奇葩的室友。但是我实在不是一个适合群居的人。每次走出卧室之前都要做一下心理建设,害怕无意义的寒暄,对于噪音格外敏感,还有轻微的洁癖。平日坐在电脑前敲字的时候,更是希望这个世界能无比安静,谁都不要来打扰我。
两段实习都已失败告终,我辗转于北京,从南到北,搬家,退租,搬家。经历了差不多半年时间后的动荡,一切终于暂时稳定了下来。
我换了新的工作,收入增加了一些,也更加了解自己。这一次,我终于决定要彻彻底底的一个人生活。
于是,我决定自己租一间小一居室。需求很简单:离单位近,光线明亮。面积嘛,再小都没关系。
很快,我搬进了现在的家。除了月租金超出了预算几百块,其他都和我预期一样。分享几点关于独居的思考。
1.关于房租
对于一些人来说,我的选择可能称得上是“匪夷所思”。
毕竟还有更经济实惠的选择嘛:单位提供免费的宿舍可以住;或者选择只租一间卧室,也可以便宜将近一半。

这个世界总有一些普遍存在的规律和道理。但是还有更大的个体差异。每个人的性格、爱好、工作千差万别,实在不该一概而论,随意给别人扣上诸如“吃不了苦”、“不会省钱”的大帽子。
抛开我的性格和工作性质不说,今天想分享一个更重要的观点——现在,已经不是一个倡导“盲目吃苦”的时代了。这一点,是很多长辈非常难理解的。
正是由于不想事事凑合,不想所谓“吃苦”,我对于这个世界才有更大的欲望。若想实现这些欲望,就会鞭策自己加倍努力。房租很贵对吗?所以每时每刻都想着去努力提升自己,以便将来拥有更大的能力。哪怕是想到房租,周末不想也不能再躺着、懒着、颓着。
而如果选择“凑合”去住宿舍,长辈来看是“能吃苦”的体现。可是,生活没了一丁点压力,对于大多数定力不足的普通人来说,在宿舍躺到地老天荒,可能都没有理由说服自己坐起来。
久而久之,这两种情况的差距,或许已经不再局限于这一点房租了。
2.关于孤独
我曾经在微博分享过一段话——

独居生活,别人看到的是孤独,我感受到的是自由。
这几天我也在想,以前住过studio,也租过卧室,为什么只有这次有很强烈的自由感?
第一,房子是生活的某种折射。
虽然仍旧有不完美,但是总体上,我现在过着自己喜欢的生活。
虽然还没有赚很多很多钱,也还没有很多很多的粉丝。可是我很爱“内容输出”的这种分享,哪怕只给别人带来一丁点帮助,也让我很有价值感。不断挑战着自我,也还有很多想做的事情,这种充实感让我觉得自由。
第二,我以前从来没发现——餐厅和厨房,带来的自由感和卧室一样重要。

早上醒来,先穿着睡衣晃到厨房烧热水泡咖啡煎蛋,再去刷牙洗脸;睡前,也可以在餐厅给自己倒一杯红酒,一个人静静地待一会儿。不用想会不会碰到室友,不用想要不要说话,不用想会不会打扰别人,也不会被别人的噪音吵醒。整个人都是松弛、放松的。
我不是爱烹饪的人,但是对食物比较挑剔。大多数外卖都不吃,习惯喝鲜榨果蔬汁,喜欢吃少加工的肉菜。有了自己的厨房,随意给自己煮一点东西就很开心。那些我感受到自由的瞬间,也大多和食物有关——
早上起来,穿着睡衣切水果,每天习惯喝一杯果蔬汁;
周末睡午觉,很不想起床,爬起来给自己冲一杯咖啡,坐在小餐厅顿时精神了大半;
傍晚不知道吃什么,用超市买的牛肉片炒蛋,黑胡椒和盐调味,富含蛋白质又好吃;
冰箱中层永远冰镇这白葡萄酒和起泡酒,自己用模具做冰,睡不着时就给自己倒一杯。
3.关于群居
记得很早以前,和当时的一位朋友聊天。我问他:你有没有什么时候,曾经觉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
他听了很困惑地说:没有啊,我一直都觉得自己和大家一样。
我不是,我从小就觉得自己是奇怪的小孩。在成长过程中,也有无数次格格不入的瞬间。我只有在自己一个人,或者极少数很亲密的人面前,才能真正放松下来。即使现在已经25岁,仍旧不喜欢参与集体活动,更不能接受长时间的群居生活。

最近想明白了一个问题,害怕人群的人,出现问题的都不是“交流”,而是“存在感”。
他们(我们)注重心灵的碰撞,觉得人与人之间浅浅的交谈和寒暄是浪费时间。可是,这种交心的对话,在人群中几乎没有,只发生在一对一的相处中。因此,就会身处人群,产生毫无存在意义的失落感。
不知道为什么,我和生活中被普遍被认为“奇怪的人”相处,反而更能顺畅交谈。或许因为内心的感同身受。虽然我在披着“入世”的面具工作生活,看起来和忙碌的大人没什么两样。可是,我比谁都了解那种格格不入的感觉。
也正是因为这样,我反而容易感受到自由。我对于世俗没有太多偏见,也没有什么愤世嫉俗的感觉。我喜爱小众音乐人,理解流浪诗人,不觉得纹身、抽烟、早恋中的任何一样需要和道德挂钩。我知道,人群中一言不发的人也可能内心有闪闪发光的宝藏;我也明白,为什么有人看起来很受欢迎,却总喜欢一个人醉倒在房间。
而那些毫不费力地入世、在人际关系中永远游刃有余、懂得圆滑变通的人,其中不乏有好人,但是很难和我成为真正的朋友。不得不承认,人与人之间,确实有某种神秘的磁场存在。即使是刚认识的人,也能出于直觉分辨。
4.总结
总有人说,一个人住,就会变得很懒。因为事事无人监督,生活更加不规律。
说这种话的人,我猜要么是很年轻,还没有迈出凡事都有人引导的“高考思维”;要么自我规划不清晰,生活本身出于很迷茫的状态。无论是哪一种,追溯到本质,都只和“自我”有关,和“独居”没什么关系。
人很奇怪不是吗?自律反而能最接近自由。可能是因为工作量比较大,堆积的工作就让我忙得焦头烂额,还要抽出时间阅读、运动、看剧。独居之后,我反而更加自律了。
未来或许还有很多变动。很可能,有一天我会不再满意现状,不再满意现在的家,做出新的改变。不过没什么好怕的,那时候的我,也必定已经是和现在不一样的我了。
一直觉得“打脸”这个词很可笑,人生本来就是变动的。每天晚上思考第二天吃什么,醒来后还会有截然不同的想法呢。更何况生活中的其他。
至少现在,我过上了我所期待的一个人的生活。并且,觉得还挺好的。
END
如果你还想看——
🌂想看慢猫记录日常和穿搭,微博@徐慢猫
🌂想看慢猫分享干货和观点,微信公众号id: xumanmao(徐慢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