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不能寐的一则消息
今天原本有想写的内容,昨晚临睡前看了几眼朋友圈,就看到这样一则消息:

这是一位我所熟识的老师发的,有图有真相,先看了文字,心有不忍,进而点开了图片,看后更加感同身受。
类似的画面见过多次,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人物,相同的是都在为命运奔波、为生计跋涉。
前面文章讲屌丝、废柴,似乎已经很悲催了。但做不了屌丝、废柴,而又不得不苟且活着的正是那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那些靠力量吃饭的劳动者,还有他们的家人,与我们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同呼吸,但各自有各自的命运。
心很难受,正如老师所言,不知发消息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觉得很不舒服。好吧,我来说明,通过文字来使自己释怀,也让老师平复。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我们都是善良的人,内心很容易被感化。
看到这样画面的人很多,同一情境之下也有很多人看到,但不是每个人都会瞬间有这样的想法,也不是每个人都会驻足拍摄,存于内心而体会个中滋味。
这样的人肯定内心柔软,感情充沛,敏感多思,乐于助人,与人为善。
第二,我们动容的原因是画面里的人们一定是勤劳且贫穷的人。我们同情于他们的处境。
但他们并非无动于衷,而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生活,去与命运做斗争,虽然艰难度日但依旧没有放弃。
他们没有向生活低头,而是靠他们的双手去打拼。
基于以上两点原因,我们都感动了,不忍了。
老师一天的心情不能平静,而我看后整晚都在回味,几乎一宿无眠。想到了很多的画面,当时看了也只是存于脑中,现在勾起回忆。
画面一
前段时间去了趟黄山,是皖南地区的一个小城市,由山而得名,城市不大,但周边古迹、文化保护的很好。
我们从黄山下来就在城市里游逛,走累了想坐个车,公交其实很方便,但看到大街上有很多人力三轮车,觉得很新鲜,现在的多数大城市已经不多见了,所以想感受一下。
有了想法就物色“司机”,没注意不知道,注意后发觉有好多女“司机”,有些于心不忍,决定找个男同志。
正好有一辆停在面前,上前一看是一位老者,很消瘦但很精神,脸上写满了沧桑。
我和先生对视了一下,还是走吧。我知道他的意思了:心里有点不是滋味,大热天的,我俩加一起年龄差不多有他大,还好意思做人家的车。
我解围道:“要你觉得不舒服咱俩多给他点钱”,“还是算了吧,人家也不好意思多收”。
是啊,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层皮。所以我俩就移步公交站了。
从此打消了做人力三轮车的想法。拉车的爷爷千万别怪罪我俩,要都像我俩这样他估计离失业不远了。
画面二
也是在黄山上,有很多挑夫,因为山上有宾馆、饭店,所以一切用度都是靠人力搬运,物品运上垃圾还要运下。每一座高山都是如此,以前去泰山,路上挑夫也随处可见。
我们背个小包爬山都感觉脚软心无力,何况想都不敢想的重量扛在肩头。
看到他们无数次浸湿的衣背,早已磨破的黄布胶鞋,黝黑的皮肤,坚毅的步伐,心中五味杂陈。
以前写文无病呻吟:人生不易,且行且珍惜。现在看来有很多人的确不容易,时时刻刻都在品尝着人生百味,甜味不多全是苦辣。
是否家中有老少,是否庄稼不好种,是否没有啥文化,不得而知。肯定有难言之隐,只有浑身的力气,或者拼尽全力,生死一搏。
这让我又想起了之前看过报道的华山独臂挑夫,身体残疾但为了生存,独臂挑起重担,爬行于最险峻的华山之巅。
画面三
游走在古徽州街头,天气依旧炎热,只有不断的补充水分来驱暑避热。
临近午饭时间,大街小巷就餐的人群攒动,甚是热闹,各种饭菜的香味飘然而至。
就在我们饥肠辘辘打算觅食的时候,看到街边一个摆摊的老爷爷,看样子像个耄耋老人,席地而坐,吃着自带的粽子,很硬、很干,就着一瓶水,当做午饭。身边的地上散落着他贱卖的物品,都是些自制的小玩意,一天下来可能也卖不了几个钱,旁边是拨开吃完的粽子叶。
南方人倒是很爱吃粽子、青团之类的糯米食物,这要在精贵的城市老年人眼里,可不是驾驭得了的。老年人牙口本来就不好,还是黏食,吃多了肯定胃不舒服,再就着凉水,还能受得了。
但这在那位老爷爷的眼里也总比饿着强,况且自带的还便宜,或许卖了一天的所得也不够一顿饭钱,所以还是凑合一下吧。
每每这个时候,先生都有想要给他买份饭的冲动。我也有,但止步于情面。
记得那年在湘西凤凰,古城的夜色很美,很静,因为是冬天,也很冷。
街边总能看见绣娘一边绣一边卖,都是一些手工艺品,杯垫、肚兜、手包等等。年岁有大有小,看着昏暗的灯光之下,清冷的空气里,她们的手也有些僵,但飞上飞下的针脚却一刻也不停歇。
就在一个看似很大年纪的老绣娘前我们驻了足,先是观看她手艺,接着就在她的“作品”里找寻有缘之物——其实没啥差别,都是一样的东西。
最后我们挑了几个杯垫,价都没讲要多少给多少,但真心不贵。先生直接掏钱,瞬时我也理解了他的初衷,恨不能多给老人家些钱才算落忍呢。
去年在阳朔的西街,也是一样的缘由我们买了两把蒲扇,就是因为一个老爷爷跪在街中心售卖,可能是腿脚不便。先生拿起来看了一下,确实手艺还不错,不问三七二十一,直接给钱。
此情此景,我就只能旁观,一是肯定,二是支持,三是理解。要我也这样,传承自我的父亲。
父亲也心善,单位旁边有一位哑巴,没有工作,靠父母劳保度日,父亲了解情况后把哑巴安排到单位做简单的保洁工作,每月从自己工资里给他小额补助,因此哑巴全家都很感激我的父亲。类似的情况很多,在父亲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帮助过很多人。
我的公公也是如此,早年他曾经资助过一个贫困地区的少年,一直帮扶到他成年。当时他的工资也不高,上有老下有下,也仅仅够温饱。但公公全家都很支持,所谓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好的传统也传递给了先生。
所以看到这些辛苦劳作的人们我们都会播撒同情之心,以自己的绵薄之力去帮衬他们一把,虽微不足道,但心安理得。
人家也不是乞讨,我们也不是救济,买与卖就这么交易着,人家卖的是手艺,我们用金钱夹杂着爱心去换。双赢互利,何乐而不为。
不知道那位老师,看到此处您是否能释然。这是天底下最美丽的情愫,是人间大爱,是上天赋予我们的至上情怀——那就是一颗友善的心,你有,我有,大家有。
很多颗心才会众志成城,才会大爱无疆,才会促进人类的共同进步,全面提升我们的生活水平,改善我们的社会环境,缩小贫富差距,让老百姓都能幸福的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之下,这也是我们每个人的心愿。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