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stasy and Vision: Two Concepts Connected with Bernini's Teresa(1)
Ecstasy and Vision: Two Concepts Connected with Bernini's Teresa,Susanne Warma ,《Art Bulletin》 ,1984
译杨瞻。【】为译者讨论。原注释及参考文献暂从略。

贝尼尼有一件众所周知的雕塑《圣特蕾莎的神魂超拔》(图1)[The Ecstasy of Saint Teresa]【 按,Ecstasy这个词一般译成狂喜,迷狂。看到一种译法,把贝尼尼这件雕塑译成了“神魂超拔”,觉得恰当。因为有神学的背景。略觉得“神魂超拔”这个词是神学的特定术语,不知道第一个汉语翻成这几个字的是谁。待考】。通常认为,这件作品描述了特蕾莎陷入神魂超拔的体验中[the ecstasy she experienced],在这种经历中,特蕾莎的心被刺穿了[her heart was pierced]。1682年,巴尔迪努奇[Baldinucci]【按, 即菲利普 巴尔迪努奇(Filippo Baldinucci) 】在他的权威著作中写到:“胜利之后圣母堂[Maria della Vittoria]【按,在罗马】的克拉诺礼拜堂[Cornaro Chapel]中,有一组了不起的雕塑,雕塑表现了圣特蕾莎被天使的箭刺穿,箭代表了神圣的爱[Divine Love],而特蕾莎迷狂在甜蜜的超拔之中[ transports of sweetest ecstasy]。”然而,贝尼尼这座雕塑的形象并不符合特蕾莎自己的描述。在特蕾莎的日记里,她提到了“神魂超拔”[ecstasy]这个词。在特蕾莎笔下,“神魂超拔”这个词精准,详细而又专业[precise, detailed, and technical]。这个词基本近似于“异象灵见”["vision"]【按,vision一般译为视觉,幻象,看见,愿景。想了好久,不知道怎么译好。考虑到跟ecstasy对照肯定是个神学术语。就一直放着,忽然想到阿拉斯有本书《Les Visions de Raphaël》,李军老师翻译为《拉斐尔的异象灵见》。觉得特别好。从了这个译法。】这一词汇的精确义涵。在特蕾莎的日记中,“神魂超拔”与“异象灵见”这两个词的意思几乎截然相反,就像今天通常理解的那样。的确,特蕾莎有一次短暂的将这两个词联系在了一起。在日记中,她说“神魂超拔带来了真正的启示,伟大的恩惠和神的灵见,所有这些都有助于使人谦卑,并让灵魂变得强大”[“ecstasy come true revelations, great favors and visions, all of which help to humble and strengthen the soul"]。但在其他所有文本中,“神魂超拔”[“ecstasy”]和异象灵见[“vision”]这两个词都是分开的。
欧文·拉文[Irving Lavin]在最近出版的贝尼尼的书中详细考察了克拉诺礼拜堂[ Cornaro Chapel],他对教堂内雕塑的分析涉及到贝尼尼艺术创作的主题和形式创新。对拉文来说,贝尼尼对主题的创新体现在雕塑表现了圣特蕾莎的死亡[death],与上帝的圣婚[nuptials],空中漂浮[levitation]以及接受神交圣礼[Eucharist]【按,Eucharist,一般译为圣餐,有译神交圣礼,先从了这个译法。又,一个作品一般表达一个主题,如何拉文认为一个作品表达了四个主题?没懂这四个主题是怎么联系在一起的。见下。】。在对形式创新的讨论中,拉文正确地假设了贝尼尼不仅要描绘特蕾莎的内心被穿刺,而且想要通过特蕾莎灵魂的内在穿透来描绘出她体验到的深度[not only the piercing of Teresa's heart but also the depth of her experience through the inner penetration of her soul]。
贝尼尼的雕塑中,圣徒和天使悬浮在云上,拉文注意到了这是一种特蕾莎图像学上的创新[an innovation in Teresian iconograp]。圣特蕾莎的右手边(与她的书面描述相反,下文全文引用了她的话,文中说天使在她的左边),雕刻着一个美丽的炽天使[seraph],象征着神圣的爱[divine love];炽天使右手轻松地握着一支箭[holds an arrow very loosely],左手握着特蕾莎的衣角[holds part of her habit]。根据拉文的描述,特蕾莎的身体是倾斜的[reclining]。这足以说明,圣特蕾莎处于无抵抗[passivity]的状态中。毕竟,圣特蕾莎是上帝强加于她身上的这个动作的接受者[recipient ],这个动作由一个炽天使实施,天使通过碰触她的衣服[touching her garment],毫不费力地将她带到云端[effortlessly transports her to the clouds]。
正如拉文所说,在雕塑服饰时,贝尼尼展现了特蕾莎日记中的相关记载。特蕾莎在日记中说,天使一再将她的箭刺入心脏[plunged the arrow into her heart],这使她无法自拔于上帝的爱[consumed by the love of God]。天使身上的皱褶暗示了一个后退的动作[a backward movement],暗示他至少取出了一次箭,并准备重复这个动作[indicating that he has withdrawn the arrow at least once and is about to repeat his action.]。特蕾莎衣饰中“火焰状”的褶皱[ "flame-like" folds ]遮住了她的身体,“火焰”似乎要耗尽她的身体。如拉文所说,圣特蕾莎的死亡和与上帝的圣婚,是贝尼尼对这一主题的两大创新。对圣特蕾莎之死做出解释,以及她在神魂超拔中死去的事实是拉文论文的基础。特蕾莎日记中记录的神魂超拔的体验是将死亡和与上帝的结合联系在一起的,她把神魂超拔说成是“灵魂…完全向天堂死去”["the soul ... is entirely dead to the world"]的时刻,她说,“结合”["union"]从“天堂的爱”["comes from heavenly love"]中来,它意味着“一个人上升到上帝,并与他生活在一起”["one rises to God and lives with Him"]。
由于这组雕塑放置的地方原本打算建成为一个公墓礼拜堂[ mortuary chapel]【按,mortuary直译是太平间。不知道是不是一个专有名词。教堂和礼拜堂和太平间的异同暂待考。不过此大抵说明上帝的结合可以与死亡相联系】,死亡自然是这里随处可见的主题。当然,特蕾莎与上帝的圣婚[nuptials]更是一个微妙的暗示。然而,正如特蕾莎自己的日记所表明的那样,雕塑中唯一纯粹表现神魂超拔的元素是将圣徒的视线[vision]朝向在云层上。拉文的假设是,通过塑造圣特蕾莎在空中漂浮[levitation]的状态,贝尼尼实际上再现了神交圣礼这一主题【按,这里的问题是,死亡与上帝结合的涵义同,我能理解。神交圣礼或者圣餐如何与空中漂浮是同一所指,暂不理解】。他正确地指出,特蕾莎在宗教仪式中经常会感到灵魂在体验超拔。不过,根据特蕾莎的记述,在处于神魂超拔的体验时,一个人仍然保持相同的姿势,就像之前一样。就像拉文说的那样,当圣徒接受神交圣礼时,不太可能坐着或斜倚着。她更有可能是跪着的【需要来检阅圣餐的图像志,隐约知道的一类圣餐是最后的晚餐。好像没有跪着的】。因此,当她被陷入超拔的体验时,她就会被抬到云端,仍然跪在云彩上。如果这篇论文关于神交圣礼的解读是正确的,那么贝尼尼就有意选择忽略了特蕾莎的书面描述。拉文认为,贝尼尼的雕塑的确与特蕾莎的记载不同【按,这一段直译,但是感觉翻成中文少句子,所以难懂。大概的意思是说超拔的体验即是圣餐的体验即是升空的体验,也即是死亡,是与上帝结合。同一时刻是这些的所有。但是图像上,圣餐的图像圣徒是跪着的。但是贝尼尼的雕塑里特蕾莎是斜倚着的,与圣餐的以往图像不符。算是贝尼尼的创新。但是文中又说,与特蕾莎的记载也不符,不过目前并没说特蕾莎的日记记载了她在圣餐或超拔时是跪着的。作者没有引用对于她姿态的描写。只说她是看向云彩的。这与特蕾莎日记的记载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