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是如何来的?
老子提出了一个更具概括性的概念,即“道”。老子以为,宇宙万事万物的休养生息无时无刻不受到某种更具有合理性的规律或理念的支配,这个规律就是“道”。在老子的观念中,道是“有”和“无”的结合。“有”便是有相对性的互相感悟表现,“无”则是绝对性的唯一不应。天地万物一向处于"有"与"无"彼此转化的进程中,即相对性和统一性的对立统一矛盾中,因而才有了矛盾运动改变和生灭。 《老子》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既然“道”是有和无的结合,也就是说宇宙中有形广际的万物与无形无限空间正源于“道”。那么,“道又是如何来的呢?"
“道生一”,是纯粹的能量实体化,生成物质,这时可以认为宇宙初创,"空间"里充满了原始,这个"空间"是广际无垠的、无边无际的无限性一体量。道就是无限量(即无量)的半量质的表现——“0态”,这里的“质”是互质的,0态表示膜,是将"无限量"的半量分极球面隔膜(注:这是构筑宇宙理想模型的基石,无垠中感悟到一点开始,便是“存在”之时,锥度角变形成,无垠是唯一的有,无视角观的无度可量态,概称“无”或“不存在”),这个球面隔膜将无限量分为球面膜两侧的部分,相当于圆圈O的内外两侧,分别成为“群”和“类”,它们是互质的表现形式。这样就有“群”、“膜”、“类”盾构的三维理数。0态膜即是绝对性(统一性)的表现,又是全量的表现状态,O态作为"全量"状态始终贯穿无量及其半量相对质中。即互质形式"群"和"类"的始终,也是作为全量跟踪的量,是相对性(存在性)中所有质之间的联系桥梁的体现。作为全量单位的0态膜,其全量的半量互质态恰好为太极图“69”样,如下图:

其中,半量态“6”和“9”是形式相同,但状态绝对相反(对立),相当于"等量绝对质",这一绝对形式是相对互质的极限态,有相对对立到绝对统一的对称中心点量,位居"半量 "(" 与半量 ")" 构成的全量单位 “0”,即一个波动周期单位量“~”的中心态,要知道,“6”和“9”都是有一个周期单位量和一个半半周期单位量构成的,是四期5级能量极/级的形式状态表现(注:能量级的大统一转换见<<角的绝对论>>相关章节)。
所谓“物质”,就是必须有存在条件这个"范围"属性的表现,这种“范围”条件体现在彼此间反映互质性的群相、类相上,即相对反应性存在,而相对性存在必然有承载它们共建的0态膜样的唯一性盘面上,这个唯一性具有不显示性,不存在性,也就是循环性,没有误差的差异性表现。相当于在圆球表面上找边,有边但无法确定边的具体形式,它的边有无限种形式表现,具有无量性。
道有正道和非正道(魔道),过球心截面边都是正道,反之属于非正道。正道生直一,类同“距离”量;非正道生曲一,相当于“S”形,类同“路程”量。这是道生“一”形式表现的膜面上的样式,大道至简就是直接的、没有拐弯抹角的,是捷径量。
相对性存在的彼此反映,是构成物质实体的相对面(正反面量),也就是说每一个实体都是一对矛盾面构成的夹体,即统一体态,“一生二”,“二”指的是矛盾的两个方面,用对立性关系来表达就是诸如"阴阳"、"上下"、"里外"、...、“正反”等等矛盾体系中。“二生三”即矛盾的两个方面的矛盾运动,构成诸多矛盾的度量态,是生存新物质的量。“三生万物”,是诸多层次层出不穷的新物质,构成了大千世界。这就是自大爆炸以来,物质世界的矛盾运动和事物发展变化过程。
所有,道源于膜,膜源于无量的半量互质性,最终都是永恒的度量表现,永恒永远是膜面熵道上的承载表现。
无限一体空间,通过能的半量分极/级,形成“能量级”(产生意识形态极——宇宙大脑),如图:一种无量的一体空间被能“撕裂”成一道道有“折子”的缝隙(熵的表现),雷闪开天辟地,就是一种哲学观(折穴)。深空中发生这样的事情是常有的,这就是宇宙的思考方式,宇宙的思考体量“众”聚万物“人”之思考总和————能量级(能级)。



天有天规,地有地矩,有了规矩才有天地,天圆地方。“人”介于天地之间,承上启下,落位中运,首丈仰于天而生,俯首诚地而存,信仰和诚信是成其为“人”的丈量规矩。‘’人‘’中的人,更应该具备这一条件。
天道勤酬,天赋酬划道的上限,勤奋决定道的下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