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自我保护指南
查看话题 >我们幸存,并不是为了焦虑和害怕
女性因为先天后天的原因更容易成为歹人的目标,屏幕后的你我是幸存者。但是我们幸存并不是因为足不出户,相反,去更广阔的天地中变得更强大更有存在感更需要被关注和重视。
最近滴滴顺风车事件又一次激发了女性关于人身安全的不安。回顾起来,近年有四大聚焦女性人身安全的新闻事件:最美XX女教师GYM、幼女汤兰兰事件、如家和颐劫持事件和以温州乐清女孩遇害为代表的一系列滴滴事件。

有点讽刺的是,被美化为“最美XX女教师”的GYM和情节恐怖险恶堪比《熔炉》的汤兰兰案虽然在事件走向上更加魔幻荒谬,但是因为当事人身处话语权边缘的农村而让人有事不关己的局外感,至少在网络上,实际引起的关注和女性焦虑远不如颐和和滴滴。
毕竟出差住酒店和顺风车上下班是现代都市女性的日常场景,而且女性在这两个场景中作为消费者,都将安全默认为理所当然的基础服务。可惜我们这批掌上明珠对世界安全的想象一次次被戳破,直到发现就算是白天出行、发现问题、联系了朋友,也还是可能遭遇不测。
这次滴滴事件后第一时间武汉和深圳的滴滴群里都冒出了极其下流恶毒的言论,虽然两人快速被警方行政拘留,但是对涉世未深的妹子的心理打击也不小:噢,原来我打扮得漂漂亮亮的以为外面的世界有趣可爱,真的就是有人只是想毁掉我啊。

我看到女性自我保护指南的话题,第一反应是想和妹子们分享我走南闯北幸存至今的自我保护措施。可是转念一想,个人行为操作上,几乎没有可借鉴的地方,甚至可以说是和一般指南背道而驰的。
比如,一般会说女性夜间不要出门——半夜独自游荡是个人乐趣之一,几乎每个城市都会留下我深夜徘徊的印迹。
比如,女性独自在家不要收快递外卖——宅起来才懒得下楼,不止快递外卖,一个人在家的时候还带过开锁师傅、送水师傅、维修师傅进门。
比如,女性不要一个人出远门旅行——至今大部分旅行都是一个人,包括搭车做沙发客,包括去藏区去喀什。
比如在家或者住酒店都反锁门——几乎没有反锁的习惯,并且在每个城市都有没带钥匙的经历。
还有一件危险系数比较高的事,lz经常见网友,说到网友确实发生过非常惊险的事,但好在最后也还是有惊无险,不过这件事和性别无关,暂且不表。
看到这里,如果你的结论是:“哇楼主一个人做了这么多危险的事都能有惊无险那你肯定很丑了!”请反省自己的深层逻辑,女孩漂亮不是原罪,安全也不应该被嘲笑样貌。
去年让我震撼却不愿意再看一遍的《嘉年华》是一部视角独特的女性电影,这部电影暴露了大部分中国女性的生存现状:边缘、底层、被动、被无视以及难以独立。虽然我们常常自嘲出身在天朝是HARD模式,但是必须承认,我们出身在一个没有家暴并且有能力供我们读书的家庭已经非常值得庆幸了,至少读书可以让你相对安全的度过青春期,有利于你形成稳定的三观,并且助力于你眼界的开阔和个人独立。这些并不是每个女孩子天生就获得的,在我们的圈子以外多得是片中这些文化层次低、被迫过早的步入社会却被丛林法则吞残忍噬的女孩子。说起来,让我们恐慌的社会事件中的加害者——不论你多么不想了解一个罪犯的身世,你都不得不承认——他们中的大多数也是底层男性,性对他们来说是可遇不可求值得冲动冒险的资源,又或者说在他们看来,相比他们微不足道的生命,他们情愿毁掉一个他平常接触不到只能幻想的对象。
滴滴这种山寨产品诞生伊始就注定了他不像Uber一样,在地广人稀的发达国家刺激社交。在人口稠密有使用刚需的国内,滴滴之所以能先于监管发展到一家独大正是因为他戳到了相当多的城市居民的出行痛点。在大V们轻松的呼吁卸载删除掉这个软件的同时,就是有很多人不得不使用这款软件,这些人可能就是错过末班公交车的人,就是不得不住到城市边缘的蚁族,甚至可能是好不容易符合运营条件想挣点奶粉钱的本地人。

滴滴的运营成本随着监管严厉会越来越高,直到最后对消费者不再有吸引力,但我仍然想象不到这家企业会就此凉凉,因为市场在这里,这也意味着滴滴将继续作为“XX折叠”的时空交错点存在。没错,“XX折叠”是真实存在的,并且不限于某一个城市,而是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普遍存在于一线、准一线、省会城市中。你的同学和你有类似的学历背景,你的同事和你有共同的职场利益,你遇到的快递员外卖员和便利店兼职可能有着你完全想象不到的个人经历,但是只有在网约车的私密空间里,你要和这个你一无所知的人单独共处。
我看起来毫无戒备的探索这个世界,却至今安全,这说明了什么?很大程度只说明了我的幸运,或许我曾经和危险擦肩而过,也保不齐下一次出行我也遭遇不测。因为我承认这个世界的不安全,不是所有陌生人都以善意对我。我也承认女性先天富有同情心天生力气不如男性,因此更容易遇到危险。
但是以我本人为例,较真起来,我也有自己的自我保护之道。不论我看起来多么粗心大意,我确实有对这个世界的戒备和防卫之心。这种戒备表现在:
我一个人走在路上一定会留意身后是否有人尾随,
怂,踩到人了马上道歉,被踩到了对方一副无所谓的样子我也不追究;
如果看到聚众围观,必定快速绕过,绝不停留,
在外跟父母打电话报平安,绝不在公共场合报手机号、详细地址和行程安排,
在旅途上碰到再聊得来的人,公众场合聊天也不涉及确切的个人信息,
人少的时候进电梯第一时间背靠电梯,观察对方,绝不任其站在我身后,
在陆家嘴道路试过几次戴耳机慢跑,觉得实在不安全,所以只戴耳机跑圈。
我的打扮一般是中性化的,走路快速,眼神坚定,表情严肃,浑身都散发着生人勿近的不友好感。就算我漫无目的的闲逛,也会一直留意着路人。再说玄乎一点,我的气质类型是一身正气,要按吸引力法则,我从来都是自我暗示“我运气这么好,遇到的一定都是好人”结果我也确实得到了许多陌生人的帮助。
有很多女孩子一个人走在路上是拖沓、茫然、孱弱的,眼神游离放空,看起来像迷失在城市森林里的小仙女。没错,女孩被教导天真浪漫、温柔可人,时刻关注自己的形象保持美丽。但我觉得这些教导更像是培养一个招人喜欢、让人开心的精致物品,一旦离了父母或男友的保护,就禁不起任何风浪。其实在人和人的交往中,信号的发出和接收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在歹人面前,你花枝招展是勾引,温和而坚定的拒绝只会被曲解为欲迎还拒,你良好教育构建的温顺可爱正好让他们得寸进尺。
我身边的妹子,表现出来有安全意识得并不多,这当然也说明了他们被保护得很好无需操心,她们只有在滴滴这种新闻出现的时候才会焦虑,买个警报器或者门挡,但日常行为上毫无防备。
诚然,我的自我保护风格是和性格直接相关的,我也不赞成女性为了安全都变成我这种粗糙的“男人婆”(这zz不zq的调侃大概只有男人婆才能说),但我永远不会说为了自我保护,女孩子们晚上不要出门了,也不要一个人出远门。相反我认为女性对世界的认知是随着她的脚步完整的,这个世界价值多元化并不是说说而已,而是当你真真切切的遇到和你三观冲突的人,至少知道如何自保。在与陌生人的接触中,表达自我之前先观察环境,先树立边界再建立关系,不要怕不好惹不亲切不美丽。
把每一次自我探索当成一次冒险(事实上也确实是冒险),预设一万个陌生人里有一个坏人,你要怎么降低遇到他的概率,如果这个坏人真的被你遇到了怎么办,你有没有勇气反抗到最后一刻,是否有决心保全自己的性命。
并没有从道到术的适合所有女性的自我保护指南这种东西,如果你因为焦虑点进来,我希望你能意识到自己的幸存者身份,不害怕不焦虑的扩大自己作为现代女性的自由独立的边界,越来越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