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影响力》有感
读了心理学一本很早期的书——《影响力》,虽说这本书问世时间已经很长了,但很多东西对外来我说依然是醍醐灌顶。把那些很简单的东西系统的归纳出成了一个体系,明白自己做出的那些决定原来是那些鬼东西在作祟,知道了原因,才能对症下药。
看完这本书,照例摘几句自己觉得比较重要的话,稍作分析吧。
1、我们在要别人帮忙的时候,要是能给到一个理由,成功的概率会更大。
2、一分钱一分货,价格贵就是等于好东西。
当我们对一些商品的一些功能等专业性属性不太了解的时候,我们往往会通过其他方面来协助于帮我们做出选择,因为在我们的潜意识里,价格贵的东西一定在工序、技术等方面更值得我们为其买单。
3、文明的进步,就是人们在不假思索中可以做的事情越来越多。
人的大脑容量有限,时间也有限。我们并没有很多的精力去做到面面俱到,如果由什么捷径可以让我们作出迅速判断,我们一定会趋之若鹜。
4、互惠原理能用作获取他人顺从的有效策略,原因之一在于他的效力实在太强大了。一个人靠着硬塞给好处,就能处罚我们的亏欠感。违背互惠原理,接受而不是图汇报他人善举的人,是不受社会群体欢迎的。
因为大家都是会觉得良心上过不去吧,所以我们做的很多事情都是为了囤积人情债。未来的生活中,想要靠人脉关系,那就多囤积人情债吧。
5、互惠原理的一般性规则指出,要是有人以某种方式对我们行事,我们理当对他还以类型的行为。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以德报德。
6、真正有天分的谈判人员会把最初的立场稍作夸张,够他讨价还价、来上一连串的小小让步,最终从对方那里得到想要的结果。这里主要有一个知觉对比:跟大的比起来,小的就不算什么了。这样不仅提高了目标对象答应他要求的可能性,还让他们感到是自己促成了最终协议。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退而求次之。想要得到自己的结果,就给他人定一个更高的目标,让他觉得稍有吃力,然后适合的时候提出一个你真正想要的结果,让对方不能拒绝。在第一次被拒绝后,我们要懂得后撤。
7、人人都有一种言行一致的愿望。大多数的时候,要是我们在做事的时候始终如一的坚持不懈,肯定会做的更好,没有一致性,我们的生活会困难重重。而且机械的保持一致性更容易令人避免侮辱歧途。以小请求开始、最终要人答应更大请求的受罚,叫做登门槛。
人不希望自己是一个失信的人(对于他人),也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对自己)就算一次次的欺骗自己,以便做出选择后,坚信自己做的没错。信仰、言语和行为前后不一的人会被看成脑经混乱、表里不一,甚至精神有毛病,另一方面,言行高度一致大多跟个性捡钱,致力出众挂钩。
这也是我们在接受琐碎请求时务必要小心谨慎,因为我们一旦同意了,他就有可能影响我们的自我认知。
8、承诺不仅能提高我们对分量更大的类似请求的顺从度,还能是我们更乐意去做一些闲钱答应的小要求毫不相关的事情。
9、行为是确定一个人自身信仰、价值观和态度的主要信息源
10、定下目标,把他写下来不管你的目标是什么,关键是你定了这个目标,这样就是你努力的方向。保持言行一致。
11、公开承诺往往具有持久的效力。每当一个人当中选择了一种立场,他便回产生维持它的动机,因为这样才能显得前后一致。
12、费劲周折才能得到的某种东西的人,比轻轻松松就得到的人,对浙江东西往往更为珍视。对于一个想要奖励持久凝聚力和卓越感的团队来说,入伙活动的坚信能带来意向宝贵的又是,这种优势,是该团体局不会轻易放弃的。
13、只有当我们认为外界不存在强大的压力时,我们才会为自己的行为法子内心的负起责任。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从自己内心真正的认可,才是真的认可,有时候外界的压力可能适得其反。让他自己做出承诺,而不是由外界的诱惑去给他做出承诺
14、承诺是关键,先给人一个甜头,诱使人做出有利的购买决定,而后等决定做好了,交易还没有最终拍板,卖方巧妙地取消了最初的甜头
14、社会认同原理。在判断何为正确时,我们会根据别人的意见行事,统一行为,做的人越多,越显得正确。一般来说,在我们自己不确定、情况不明或者含糊不清、意外性太大的时候,我们最有可能觉得别人的行为是正确的。
15、“多元无知”现象,周围有其他可以帮忙的额人,单个人要承担的责任就减少,建立在社会人哦听远离智商,并设计多元无知效应。这一现象似乎在陌生人里显得最为突出:因为我们喜欢在公众面前表现的优雅而成熟,旁观者群体没能帮忙,不是因为他们的无情,而是他们不能确定。
16、一般而言,在需要紧急救助的时候,你的最佳策略就是减少不确定性,让周围人注意到你的状况,搞清楚自己的责任。
17、有样学样。我们在观察与我们想死的人的行为时,社会认同原理能发挥出最大的影响力。我们会根据他人的行为来盘算自己怎么做才合适,尤其是在我们觉得这些人跟自己相似的时候。
18、顺从专业人士从来都在努力监利一中“我们和他们在为同意目标而奋斗。我们展示积极的联系,隐藏消极的联系,努力让旁观者觉得我们更高大,更值得喜欢。
19、逆反心理。对失去某种东西的恐惧似乎比对获得同一物品的渴望,更能激发人们的行动力。
20、想让信息变得更宝贵,不一定要封杀他,只要把它弄成稀缺信息就行了。这也就是说独家信息最能说服力。参与竞争稀缺资源的感觉,有着强大的刺激性。渴望拥有一件众人争抢的东西,几乎是处于本能的身体反应。喜悦并非来自对稀缺商品的体验,而是来自于对他的占有。
21、该物品不管是稀缺还是充足,其功能都是一样的,简而言之,稀缺的饼干并没有变得更好吃。
除了以上一些心理学上的东西了解了,这本给我的最大感受便是:人需要建立一个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把自己的知识绑在一起,而不是到处游离。只有建立一个体系化的知识库,才能把所有的知识点联合在一起,环环相扣,找到万物之间的联系,才能更进一步的有助于思考,而不是停留在表面泛泛而谈,这样情况下,解决问题才能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