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需要财商教育
财商,不只是赚钱的能力,更多的还有对待财富的态度和管理财富的能力。从小培养孩子财商,不是教孩子金钱至上,让他们沦为赚钱的机器,守财的奴隶,而恰恰是为了帮助他们从小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和消费观,积累商业智慧和能力,培养成就感、自信心和企业家精神,也学会爱和分享,学会规划梦想,管理人生。
作者:胡晓娟
1. 绕不开的钱钱钱
古往今来,从原始的以物易物、贝壳货币、金属货币,到现代社会的纸币、电子币,人们每天的生活都绕不开一个钱字。然而,在一些比较传统的中国人的观念里,谈钱是一件庸俗的事情,品德高尚的人是不会谈论钱财的,所谓“口不言钱”、“君子不言利”。在孩子面前,对和钱有关的话题更是避之不及,生怕孩子从小就沾染了一身铜臭。
所以,当我们的孩子每天关在家里做作业或者奔波于各个补习班和特长班之间时,西方国家的孩子们早已经走入社会,打工挣钱,甚至投资、创业,创造和积累属于自己的财富,并享受从中收获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了。
2. 向犹太人取经
传统中国家庭对财商教育的严重缺失最直接的后果便是产生了如今社会上众多的“月光族”与“啃老族”。他们缺乏对金钱的正确认识,也不懂如何更好的创造和管理财富。而与其形成最鲜明对比的,可能要数犹太人了。大家所熟知的巴菲特、扎克伯格、洛克菲勒、格林斯潘、索罗斯等都是犹太人,华尔街上的犹太人更是不计其数。这些自称为“上帝的管家”的犹太人似乎对金钱有着与生俱来的敏锐,超凡的商业思维和才能融入在血液里,伴随他们在世界各地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财富神话。这种看起来让人无比羡慕的天赋和智慧,其背后的奥秘正是他们从小就普遍接受的财商教育。而他们的财商教育中最重要的一课便是延迟满足。
在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沃尔特۰米歇尔设计了一个著名的关于延迟满足的“棉花糖实验”。来自幼儿园的一群孩子,每个人被单独带进一个只有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的房间,桌上有一个放了一颗棉花糖的盘子。研究人员告诉这些孩子,他们可以马上吃掉这一颗棉花糖,也可以等研究人员回来的时候再吃,能吃到两颗棉花糖。很多孩子坚持了没多久就放弃了,大约三分之一的孩子成功的通过转移注意力延迟了自己对棉花糖的欲望,等到研究人员回来兑现了奖励(大概是15分钟的时间)。对这些孩子后续的追踪研究表明,能够坚持15分钟不吃糖以获取两颗糖的孩子具有更强的自控能力,在长大后的学业和事业中都有更为出色的表现。牺牲眼前的享受,以获取将来更大的回报,这便是延迟满足。有意识的对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进行引导和培养,不仅可以锻炼孩子管理财富的能力,也能让他们学会如何管理自己的人生。
3. 从娃娃抓起
那么财商教育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呢?答案是越早越好。当然,针对不同的年龄段,需要不同的方式和方法。在孩子三岁左右,就可以开始让孩子了解钱的概念,钱是什么?钱是哪里来的?爸爸妈妈为什么要上班?超市的东西为什么不能直接拿回家?等孩子有了数字的概念之后,会数数,能认数字了,就可以让孩子了解价格的概念,知道不同的商品会有不同的价格,知道等价交换,知道价格高低的比较。到孩子五岁左右,如果已经学会简单的加减法,则可以慢慢让孩子接触预算的概念,让孩子自己管理零花钱,理解预算有限的时候,需要权衡,需要选择和放弃,并开始有意识的培养延迟满足和储蓄意识。等孩子再大一些,七岁左右的时候,可以尝试让他们通过努力来获得属于自己的财富,并学会如何合理支配,引导孩子对收入和支出进行记录。知道怎么赚钱,怎么花钱,怎么储蓄之后,就可以引入复杂一些的概念,比如讨价还价,比如投资理财,等等。
4. 小结
财商,不只是赚钱的能力,更多的还有对待财富的态度,和管理财富的能力。从小培养孩子财商,不是教孩子金钱至上,让他们沦为赚钱的机器,守财的奴隶,而恰恰是为了帮助他们从小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和消费观,积累商业智慧和能力,培养成就感、自信心和企业家精神,也学会爱和分享,学会规划梦想,管理人生。这,会让我们的孩子终身受益。
作者:胡晓娟,美国加州大学经济学博士,彩色均衡创始人,牛易财富经济学家,曾任上海财经大学博导,现定居美国硅谷,从事量化研究及青少年经济学通识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