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干的艳阳(上)
序
自旅行归来后便整日埋没在搬家的琐事中,如今提笔的时候才发现离巴尔干之行已过去三周了。
八月的北京难得有晴朗的日子。即便是晴天也要被水汽蒙上一层雾霾。周末闲暇时,终于有时间整理此行的照片。将读卡器插在电脑上,看着照片被批量导入,接着一张张显示在屏幕上。在惊叹于我居然拍了如此多照片之余,也受到了不小的视觉冲击,因为这些照片几乎是由一水儿不同深浅的红色、绿色和蓝色构成的,格外明艳。视觉带动了记忆,终于令我回想起来,三周前我的确站在这片清澈的天空和海前,脸上吹过的是凉爽的风,头顶的阳光晃得人睁不开眼。
回想2018年7月7日,周六,在北京刚刚迈入夏季的闷热之时,我们从空中掠过西伯利亚的森林,来到了亚得里亚的海边。

一共八天的旅程。我们租了一辆车,从卢布尔雅那出发,一路开到杜布罗夫尼克,随后折返。之所以采取自驾,是源于我对Road Trip特别的偏爱。这多半要归功于在美帝时四处玩耍的时光。大美帝不愧为车轮上的国家——四通八达的免费公路,完善的高速设施,发达的租车文化,以及丰富的地形和国家公园网络。除了曼哈顿外,几乎在哪里都有种令人一脚油便能开到天际的错觉,而美丽的风景也永远是在路上的。相比之下,在人口密集且停车难的欧洲,Road Trip就显得没那么轻松愉快了。虽然路并不难走,但每走几十公里就要经过几个小村庄,对于“喜欢把旅行时间全部排满星人”来讲,速度和时间实在有点伤不起。更不用说停车也是永恒的难题。所以这次回来后便暗下决心,以后如非必要,在欧洲还是尽量不要自驾。
这是题外话。言归正传,在到达卢布尔雅那的当晚,我其实是有点失望的(当然这和我的行李被delay在赫尔辛基不无关系)。作为斯洛文尼亚的首府,这座小城破败到令人甚至无法感觉到温馨的程度。即便是在夜晚老城闪亮的灯光下,即便是在世界杯八强赛的热度中,我依然无法体会它的温度(我们到达的当晚刚好是克罗地亚和俄罗斯的八强赛,斯洛文尼亚几乎是万人空巷的在庆祝)。这令我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否错选了目的地。而这次旅行就这样在诸多不确定性和怀疑中拉开了序幕。



老城的钟声
第二天一早,我们告别卢布尔雅那,翻越郁郁葱葱的高山和沿途的小村庄,正式跨入克罗地亚。入境后,最直观的感受是植被渐渐变得稀少起来,阳光也变得愈加强烈。我们一路向着海边,在经历了五小时的车程后,终于远远的看到了那片蓝色,也抵达了克罗地亚的第一站——海滨城市Split(斯普利特)。我们沿着拥挤的路面小心翼翼地开到老城旁边的停车场。来接我们的是金发高挑的克罗地亚姑娘Varenssa,热情的笑容稍稍缓解了旅途中的劳顿。当时我还不知道,短短三分钟后,当我跨过一片喧闹的小市场和巨大的石门,看见古城的一刹那,从昨天开始盘踞在心中的阴霾即将被一扫而光。
时值下午,天气已经跨过了最炎热的时间,日照开始倾斜,温柔的落在古老的瓦片上,绿色和白色的木制窗框上,掠过空中鸽子的背上,被擦得锃亮的石板地上,几乎可以映出来去行人的轮廓。
空气中荡漾着属于午后的悠闲,还有钟声。

说不出缘由,但我对于钟声抱有一种天然的好感。仅仅是在一座城市的中心有一座巨大的钟楼,已经足够令我心驰神往了。而当我意识到这座建筑其实就在我的房间窗外时,可以说得上是欣喜若狂了。

在旅馆庭院的餐厅里吃饱喝足后,我终于体验到了第一丝旅行中的新鲜与兴奋,立刻迫不及待的拿着相机探索起来——
Split的老城区被包围在高耸厚重的城墙中,四面分别有一座巨大的石门,而这便是戴克里先宫的遗址——罗马皇帝戴克里先在引退后为自己建造的海边养老院。在公元七世纪,宫殿在斯拉夫人的入侵中被严重毁坏,几乎只有部分城墙、雕塑和地下室得以保留,其余的则逐渐变成了如今的Split。走在狭窄的步道上,除了一些断壁残垣外,已经很难再看到戴克里先宫的痕迹。但之后修建起来的民房尽管并不恢宏,却也很好的沿袭了之前的建筑风格。房屋和地面均采用乳白色的石块,在历经百年的风雨后变得凹凸不平,但熠熠生辉。整座城市里没有一处被铁栏圈护起来的遗迹,或是被禁止触摸的雕塑。尽管大街小巷中遍布着商店,但往来其间的人却不只是为游客服务的商人,更是居住在这里的居民,也正是他们使这里到处散发着生活的气息,令人惊叹于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的生命力。








只可惜老城实在太小了,不一会儿便走出了另一端的城门,来到了城外的海港。此时已经是傍晚,远处的天边翻出一片黑色的雨云,另一边则是红色的夕阳,在二者的中间是停满船只的平静港口和映在水里的城市的倒影。我们沿着海岸继续向前,按照Varenssa的建议,爬上一座布满园陵的小山,来到山顶的瞭望台上。至此,我们已经远离了城市的喧嚣,但却可以从另一个视角,俯瞰着它在夜幕中逐渐变得明亮起来。


我们就这样坐在清爽的晚风中,等待天完全变黑,直到海水变成墨色,足以映出城市金色的灯火。也不知道究竟拍了多少照片,但总是无法完全满意。面对着眼前的景色,广角镜头似乎也还是太狭窄了,无法捕捉到眼睛所看见的十分之一。于是干脆放弃拍照,要了杯饮料,坐在椅子上发呆,直到再也无法忍耐山顶的寒意才下山。在下山的途中,还遇到一个小插曲。一群坐在半山腰的男孩子原本有说有笑的聊着什么,眼看着我们经过时却突然安静下来,其中一个问道:where are you from?在得知我们来自中国后,其中几个开心的笑了起来,而另外几人则有些懊恼的摇着头。询问后才得知,原来他们是在打赌猜测从这里经过的亚洲人的国籍。虽然这其中以韩国和日本人居多,但近几年中国人也开始多起来了。面对这个回答,我不知道是该感叹近年天朝的强盛,还是该庆幸我终于赶在这里变成中国人的“热门旅游景点”前来体验了一把。但毋庸置疑的是,我从这些克罗地亚年轻人身上感受到的热情为这个夜晚画上了一个美好的句号。
次日清晨,还没倒好时差的我自然是早早便起床出门——清晨的阳光岂能被辜负呢?原本的计划是想第一个登上心心念念的钟楼,但无奈赶上周日,教堂要做弥撒,等到八点钟才接待游客。只能改变计划在街巷里游荡,看着城市在清晨中慢慢苏醒过来。










终于挨到钟楼开始售票,我们是第一批进入的游客,迫不及待的沿着陡峭的楼梯攀爬起来。于是,很快我便发现,原先只顾着兴奋,并没有意识到钟楼竟有这么高,而且紧贴着外壁的台阶几乎是架空的!尽管我并不恐高,但仍然有种随时可能穿过台阶坠落的眩晕感,出了一身冷汗。爬到顶层时,已经双脚发软了。还好顶层的风景并没有辜负我。透蓝的天空下是同样透蓝的海水。在蓝色的背景下,是一片高低错落深浅不一的砖红色房顶,穿梭其中的是一条条蜿蜒曲折的小径,正在清晨中逐渐变得喧闹起来。
我站在窗边许久,只是享受着海风吹拂的清爽早晨,眼前的风景以及敲响的钟声,直到它共同变成一幅生动的图画刻在我的记忆里。








至此,虽然很不舍,但我们在split的旅程迎来了尾声。我们沿着来时的盘山路,此时却是渐行渐远。我时常忍不住在转弯时转头张望这座城市,赞叹着在经历了千年风霜之后,她并没有随时间而逝去。她的命运并没有终结于供人瞻仰的遗迹或是博物馆,也没有终结于现代工业的毁坏,而是继续保持着原有的样子,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共同迎接着每天的朝阳和落日。
Welcome to Kingslanding
来克罗地亚旅行的十个人里估计会有十二个是冲着Dubronik(杜布罗夫尼克)来的。回想起当初在规划克罗地亚之行时,由于时间和机票的原因(我们是往返卢布尔雅那的机票,而杜布罗夫尼克位于克罗地亚的最南端)忍痛放弃了去杜布罗夫尼克的计划。那之后我与周围的朋友们凡是谈及克罗地亚旅游的计划时的对话都是这样的——
“听说你要去克罗地亚旅游呀?”
“对呀对呀。”
“真棒啊~杜布罗夫尼克很美哦~”
“听说是的呀。不过我们这次不去杜布罗夫尼克。”
“。。。那你们打算去干嘛?”
不过众所周知,按照我的尿性,哪次出游的攻略不是改过八遍以上的(捂脸)。所以大概是天意吧,在经过一次次的重新计划和抉择后,杜布罗夫尼克最终还是出现在了我们的清单上。
为了能细致的领略这座名城的风采,我们在这里安排了两个整天,对于总共八天的行程而言可以说相当奢侈了。
从斯普利特到杜布罗夫尼克的唯一通路是著名的8号景观公路,一路面朝大海,不时经过几个建在山上的惬意小镇。在将近3小时后,我们穿过一道峡湾和一座巨大的吊桥,进入了杜布罗夫尼克。


和斯普利特相比,这座的城市更大更繁华,一片片红色屋顶的房子层层叠叠的建在山上,错落有致,甚为壮观。我们预订的公寓也是其中之一,站在窗口便可以看到碧蓝的海平面,以及海边的古城。



从高处俯瞰,古城内的建筑似乎一览无余。而在满眼的红色房顶和宽阔海面的衬托下,整座城的面积也显得并不大。所以等到真的走近后,我才意识到其被称其为一座古城,她更像是一座堡垒——环绕四周的是一道极宽极深的沟壑,而紧邻沟壑便是高耸的城墙,将整座城包裹的严严实实,临山的一侧还建有两座炮台。


城的正门在最底端靠近海的地方。只需跨过一座同样结实坚固的石桥,我们进入城中。

下午的阳光并不太强烈,和远方阴沉的雨云交相辉映,营造出不可思议的光线效果,所以尽管劳累了一天,我们还是毅然选择了攀登城墙,从而一览城中的风采。






站在城墙上,我才真正第一次看清了这座城市。城市中央的主干道是整座城市里最宽,也是唯一可称得上笔直的路。以主干道为中轴,房屋像斜坡两侧延开来,像是张开的翅膀,鳞次栉比的红色房顶便是她的羽毛。







站在城墙上的感觉就仿佛是站在这座城市的半空,你仍可以在可观的距离里观察她,而不至于过于疏离。你可以看到行走在街上的人流,在街角玩耍的孩子,四处溜达的野猫,坐在阳台上喝咖啡的老人,将身子探出窗口收衣服的主妇。伸出手,你可以随时摸到房顶上的红色瓦片。







城墙并不是平坦的,而是随着山体的坡度上上下下,走起来十分消耗体力。但我们还是坚持走完了全程,而结果证明,一座城市的在不同角度上是有不同的风采的,特别是当她是一座依山傍海的城市时。



直到此时,我们仍是从半空中俯视,而没有真正走进小巷里,没有真正的进入这座城市中。我对于她的认识还停留在视觉上,停留在那些绵延在海面上的红色屋顶。但当我真正走进她时,感觉到的又是不同的。首先,我必须要说这座城市要比斯普利特商业化很多。作为最著名的旅游城市,这里以及周边所有的建筑和经营设施几乎都变成了为游客提供服务的民宿、餐馆和商店。而你能看到的,走在老城里的人只有两种——游客和为游客服务的当地人。
我必须承认,这多少是令我有些失望的。在我迄今去过的古城中,我最喜欢的是萨凡纳,最不喜欢的是丽江。按照道理,丽江古城拥有上千年的历史,城中的古建筑保存完好,气候宜人,身后还有玉龙雪山加持。这样的条件不是区区的美国南方小镇萨凡纳可以相提并论的。但对我而言,丽江古城即使保存的在完好也已经名存实亡了。在这座城市里,除了可以营造出来的商业氛围,已经看不到任何一丝的生活气息。所有的店铺都由并不世代居住在此的外地人盘下来作为客栈,餐馆和商铺。无论做的多么精致,服务多么周到(事实上也并没有),在这些人的眼中,我看不到他们对于这座城市的喜爱和居住在此的快乐,令这座城市看上去如此的冰冷。相比之下,我在萨凡纳看到的却是在街上悠闲遛狗的年轻夫妇,在树荫下乘凉的老人,在看到游客时主动招呼道“Do you like it here?”,眼中充满了自豪感。我还记得我们在一个十字路口查看地图时,一个年轻小伙子骑着三轮车经过,热情的询问我们是否需要帮助,并主动搭了我们一程。在这里,所有有历史和有故事的房子上都会有一块记录历史的小石碑,但这样的房子依然被作为普通的民房居住,并没有因其特殊的“身份”而被“保护”成供人参观的博物馆或是变成用来赚钱的客栈和商铺。
我想,一座城的魅力大概就在于此吧——可以让人自由行走在几百年的古城里,看着市井的日常,就像几百年前人们所做的一样。
杜布罗夫尼克大概是介于这两者之间的状态——这里诚然遍布着旅馆和餐厅,但他们仍被当地人所经营,尽管这些人的笑容已经不再朴实,但你依然可以看到他们对在这里生活的热爱。
清晨是这里不可多得的宁静时光。夏日的阳光升起的很早,为红色的砖瓦房顶铺上金色,但要彻底照亮那些深邃的小巷则要等到正午。高耸的墙壁制造的阴影令遍布小巷里的长椅变成了天然的纳凉场所,你既不用担心被七月毒辣的阳光烤焦,也不会失去头顶那片碧蓝的天空。






在爬过一段陡峭的台阶后,找一张这样的长椅坐下,吹吹海风,沿着一路走来的路,从狭小绵延的缝隙里去观察这座城市,不能不说是一件很惬意的事。而在你发呆的时候,不时会有几只可爱的野猫路过。它们可能会向你讨些吃的,又或者只是和你一样坐在台阶上,扭过头看看这座城市。











在属于杜布罗夫尼克的时光中,我们每天都是像这样早起,赶在游人如织前进入古城。找家开张早的饭馆吃早饭,然后沿着错落的台阶穿梭于小巷间,看着这座古城醒来。随后在接近中午时,我们会去港口餐厅点杯饮料和甜品,看着各式各样迎来送往的船只。而在阳光变得愈加强烈而难以忍受之前,我们会吃完午餐回到旅馆休整,直到傍晚时分才会再出门。
在杜布罗夫尼克的第一个傍晚,我们站在城墙上看完了落日,并很荣幸的成为了最后一批走下城墙的游客。
第二天傍晚时,我们选择了搭乘缆车,去山顶看夜景。缆车是所有攻略均会推荐的必游项目。且篇攻略均会附上一张杜布罗夫尼克老城的夕阳照作为佐证。在照片中,古城利于海上,脚下是灯光在海中的倒影,背后是红色夕阳的余晖。
我要说的是——千万不要被这张照片骗了,误以为这是在山顶可以拍出来的。NO!这样的角度其实是在去机场途径的一个viewpoint拍到的,而viewpoint旁边的停车位非常少,且那是一条双向单行道,所以除非运气好,否则是很难找到位置停车的。
而站在山顶向下看,你所能看见的view是这样滴👇


而且要拍到这样的view,还需要设限穿过护栏,站在布满石头的半山腰上,并且恰好有一块相对平整的土地放置三角架。
由于这个过程实在是过于艰辛。所以为了值回票价,我们在找好摄像机位后,足足在那里呆了一个多小时才下来,回到城中大吃大喝了一顿。
两天的时光过得飞快。次日,我们在晨曦中最后一揽城中的风景,告别了这座依山傍海的城市和它绵延不断的千层台阶,向北驶去。
属于世界杯的扎达尔之夜
尽管也是海滨城市,但相比于之前的两座古城,我们的下一个目的地扎达尔便显得有些默默无闻了。而我们之所以会在此停留,是因为这里是我们在克罗地亚的中转站。由于中国驾照在斯洛文尼亚不能使用,我们只能包车到克罗地亚再租车。而租车的城市就选在了扎达尔,因为这里刚好位于卢布尔雅那和杜布罗夫尼克的中间,并且离普利特维采湖只有一小时的车程,是个十分理想的选择。
一旦走出了旅游胜地的光环,我们才发现了克罗地亚原本的模样。破旧与萧条是我对扎达尔城区的第一印象。路边几乎没有带有玻璃幕墙的新式建筑,大部分水泥建筑看上去像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或是更早期的产物,且苏式风格明显,和从前北京的那些苏式风格的居民楼和办公楼十分接近。路面,桥梁和街心公园看上去也乌秃秃的,十分的陈旧,而且随处可见涂鸦的痕迹,实在说不上令人赏心悦目。
不过离开新城区,来到老城附近,那个漂亮清新的克罗地亚便又回来了。扎达尔的老城也是以海而建。虽然没有雄伟的围墙和经典的红色房顶,但这里也有一座漂亮的钟楼。而我们来的时间凑巧——7月11日,刚好是世界杯半决赛克罗地亚对阵英格兰的日子。
我们来时距离比赛开始还有将近3个小时,全城已经是张灯结彩,严阵以待。人们身着红白相间的格子T shirt,背面写着自己支持的球员名字,兴奋异常的谈论着。国旗被挂在每家摊铺和饭馆的外墙上,甚至是街面上。酒馆里已经聚满了人,电视里播着克罗地亚一路过关斩将的比赛录像集锦。不过最为夸张的还是在老城中心的广场上,支起了一座巨屏,用来播放比赛实况。而疯狂的球迷们已经早早的聚集在了这里,身披国旗,呐喊和狂欢着。



此情此景下,即便是对于足球运动毫无兴趣,估计也会被这热烈的气氛所感染吧。不过,作为理智的游客,在只吃了早饭并且开了四个小时车后,我还是选择了先去吃饭。说到克罗地亚,乃至巴尔干半岛的食物,我给出的评价是食材新鲜,卖相好,但是太!咸!了!
从在斯普利特的第一餐开始,我就深刻而痛彻的领悟了这一点。所以无论走进任何餐厅,也无论菜单上写了什么,只要大胆的和服务员说——fish,就可以了,结果绝不会让你失望的。
在扎达尔的餐厅,我们早已学聪明了,所有人都点了鱼吃。所以说这一餐可以说这是我们在克罗地亚吃的最好的一顿了。
吃饱喝足后,我们又沿海边溜达到了海风琴处。海风琴是沿着海边的一长遛台阶。台阶的下面埋着铜管,管子较低的一端朝向海面,另一端则从台阶上面朝向天空。当海风吹进铜管,气流沿着粗细不一的管径穿梭、碰撞,从另一端窜出的同时亦带出大海的歌声。
尽管既不成曲调又不合节奏,基本上连音乐都说不上,但此时坐在海边,如此宽阔和原始的力量面前,能与之相配的恐怕并不是精巧细作的交响乐,而是同样原始和宽阔的声音吧。




我们就这样坐在海边吹着海风,听着海风琴,看着浮在海上的帆船在夕阳中上下飘荡着,直至人流渐渐变得稀疏起来。那么如此舒服惬意的傍晚,大家不在海边玩耍,都跑去哪里了呢?
当然是去看球啦~
所以我们在悠闲的享受了一会清净之后,也转战回到了城中心,想看看战况。结果发现城里城外真的判若两地啊。此时比赛刚进行到半场,英格兰队已经进了一球,克罗地亚却久攻不下。不只是钟楼下广场上的巨型屏幕,就连每个酒馆、餐厅,乃至于每个有电视的地方都聚满了人群。人们紧盯着屏幕,每当克罗地亚队接近对方的球门,就能看到人们充满希望的站起来,眼中满是期待,但接着又为错失机会而大声叹气、捶胸顿足。作为旁观者,看到这样的画面也不由的替他们暗中祈祷起来。
说到这里,不得不要插一句题外话。英国人在欧洲真的人员很差啊。在场的观众中,除了克罗地亚本地人,还有旅游至此的其他欧洲人,几乎是一水的在为克罗地亚加油,只因为对手是英格兰。看起来,英国退欧对自身RP的消耗还是蛮大的。
所以当克罗地亚在下半场打进一球时,现场的欢腾与雀跃是可想而知的。


虽然气氛热烈,但出于安全考虑,而且次日还要赶往普利特维采湖,我们还是决定先回酒店准备休息。
直至在接近午夜时,整座城市突然欢呼起来,喊叫声与汽车的鸣笛声响彻全城。
在世界杯半决赛中,克罗地亚以2比1战胜了英格兰,进入了决赛。
而这历史性的时刻,我们荣幸的在胜者的国度中度过——这属于克罗地亚,属于扎达尔的世界杯之夜。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