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辩证法》笔记
“理性”是让观念进入生命的东西,“悟性”则是发现真理的东西。
——《西方的没落》
- 启蒙的概念
- 霍克海默与阿多诺开宗明义地解释了启蒙:就进步思想的最一般意义而言,启蒙的根本目标,就是要使人们摆脱恐惧,树立自主。但是,被彻底启蒙的世界却笼罩仔一片因胜利而招致的灾难中。p1
- 按照韦伯在《科学作为职业》中的讲话,启蒙的纲领是要唤醒世界,祛除神话,并用知识代替幻想。p1
- 但事实上,盲听轻信,满腹疑虑,草率结论:夸夸其谈,惧怕反驳,不思进取,漫不经心,咬文嚼字,一知半解——这些都阻碍人类心灵与事物本性的和谐一致;相反,却使人类心灵与空洞的观念及盲目的实验结合起来;不管这一结合有多么体面,其后果与结局都是不难想象的。p1
- 培根,“称得上伟大发明的印刷术,毫不起眼的火炮,人们早先多少已经有所了解的指南针,这三样东西给整个世界带来了怎样的变化啊!第一个发明引起了学识的变化,第二个发明引起了战争的变化,第三个发明则引起了金融、商业和航海的变化!”p1-2
- 海家和探险家所无法达到的。今天,我们用我们的观念去把握自然却又不得不受到自然的束缚:“倘若我们能够在发明中顺从自然,我们就能在实践中支配自然”。培根,《对人类知识的赞颂》。p2
- 培根虽然不长于数学,但他的观点却与他身后广为流传的科学观念相辅相成。培根认为,人类心灵与事物本性的和诺一致是可敬的:人类的理智战胜迷信,去支配已经失去魔力的自然。知识就是力量,它在认识的道路上畅通无阻:既不听从造物主的奴役,也不对世界统治者逆来顺受。p2
- 培根与路德都认为,“知识不是满足,也不是像交际花那样去寻求某种快乐,而不考虑有什么结果”。知并不满足于向人们展示真理,只有“操作”,“去行之有效地解决问题”,才是它的“真正目标”:“在我看来,知识的真正目的、范围和职责,并不在于任何貌似有理的、令人愉悦的、充满敬畏的和让人钦慕的言论,或某些能够带来启发的论证,而是在于实践和劳动,在于对人类从未揭示过的特殊事物的发现,以此更好地服务和造福于人类生活。”培根,《自然的解释》。p2-3
- 启蒙运动认为,在一般概念的权威下,仍存在着队神灵鬼怪的恐惧,通过把自己装扮成神灵鬼怪,人们试图对自然发挥影响。p4
- 启蒙运动每一次遭到的精神抵抗,都恰恰为它增添了无穷的力量。这表明,启蒙始终在神话中确认自身。任何抵抗所诉诸的神话,都通过作为反证之论据的极端事实,承认了它所要谴责的启蒙运动带有破坏性的理性原则。启蒙带有极权主义性质。P4
- 人类为其权利的膨胀付出了他们在行使权力过程中不断异化的代价。启蒙对待万物,就像独裁者对待人。p6
- 启蒙运动推翻神话想象依靠的是内在性原则,即把每一事件都解释为再现,这种原则实际上就是神话自身原则。p8
- 万物同一性的代价就是万物不能与自身认同。p9
- 人们越是在每种情况中显露出与众不同的独特个性,那么他们就越是与他人有着共性。p9
- 每一种彻底粉碎自然奴役的尝试都只会在打破自然的过程中,更深地陷入到自然的束缚之中。这就是欧洲文明的发展途径。p9
- 抽象,这种启蒙工具,把它的对象像命运一样,当作它必须予以拒斥的观念而加以彻底清算。抽象的同一支配使得每一种自然事物变成可以再现的,并把这一切都用到工业的支配过程中,在这两种支配下,正是获得自由的人最终变成了“群氓”,黑格尔称他们是启蒙的结果。p9
- 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距离是抽象的前提,它是以占有者与其通过占有物而获得的事物之间的距离为基础的。p9
- 人们通常喜欢把概念说成是所把握之物的同一性特征,然而,概念由始以来都是辩证思维的产物。在辩证思维中,每一种事物都是其所是,同时又非其所是转化。p11
- 具有整体表现的艺术,在各个细枝末节上都效仿科学,并重新迎合着世界,成为意识形态的复制品,成为一种温顺的再生物。p13
- 谢林,“艺术是科学的原型,只有艺术存在之地,科学方可入内。”p14
- 斯宾诺莎的“自我持存「self-possessed」的努力乃是德性的首要基础”这句话,包含了整个西方文明的真正基础。有了这一原则,资产阶级在宗教与哲学上的分歧才没有了。从方法论上把一切神话学意义上的自然足迹都彻底消除之后,自我也就不会再是肉体、血液、灵魂,甚至原始自我,但是自我一旦被提升为先验主体和逻辑主体,它就会构成理性的参照点和行动的决定因素。按照启蒙运动或是新教主义的观点,任何人如若不通过合理地依照自我持存的方式来直接安排自己的生活,就会倒退到史前时期。p23
- 在资产阶级经济中,每个个体的社会劳动都是以自我原则为中介的;对一部分人而言,劳动所带来的是丰厚的剩余价值,而对另一些人而言,劳动意味着对剩余劳动的投入。p23
- 从荷马时代直到今天,统治精神都力图在斯库拉( Scylla)返回到简单再生产和卡律布狄斯( harybdis)无限满足需求之间的两难处境中校准方向,它也从来不相信、任何一种指路明星能使它少走弯路。p24
- 启蒙的本质就是一种选择,并且不可避免地要对统治进行抉择。人们总是要在臣服自然与支配自然这两者之间做出抉择。随着资产阶级商品经济的发展,神话昏暗的地平线被计算理性的阳光照亮了而在这阴冷的光线背后,新的野蛮种子正在生根结果。在强制统治下.人类劳动已经摆脱了神话:然而,也正是在这种强制统治下,人类劳动却又总是不断落入神话的魔力之中。荷马史诗中记述了神话、统治与劳动三者之间纠缠不清的关系。p26
- 奥德修斯对此心领神会,他既不屑于死亡,也不屑于幸福。他知道在他面前只摆着两条逃生之路。一种就像他让水手们做的那样:用蜡塞住水手们的耳朵,让他们竭尽全力地划桨,想要活命,就绝对不能听到海妖们的诱惑之声,一直到他们无法再听到这种声音为止。整个战船必须遵守上述规定。刘桨的水手们必须强杜有力,必须集中精神勇往直前,不得左顾右盼。他们也必须顽强不懈,内心坦荡,努力前行,从而竭力避开诱感。只有如此,他们オ能获得最后的胜利。但是,奥德修斯作为让他人为其劳作的领主,却选择了第二条道路:他把自己生牢郭在杆上,去听那歌直,这诱惑之声越是响亮,他越是把自己绑得更紧——这种情形就像后来资产者在自身权力膨胀的同时,却要坚决否认自己的享乐一样。歌声对奥德修斯并未产生任何后果,而奥德修斯也只是点着头表示他将从这捆绑中解脱出来。但一切都太晚了,“充”耳不闻的水手们,只知道那歌声是危险可怕的,却不知道它是多么的美妙悦耳。他们把奥德修斯牢牢地绑在桅杆上,只是为了拯救奥德修斯和他们自己的性命。他们使他们的压迫者连同自己一起获得了再生。「殊不知对于奥德修斯,女妖的诱惑实际上毫无作用,只变成了沉思冥想的一个单纯对象,成了艺术。被缚者就像出席了一场音乐会」p27
- 在奥德修斯的战船上针对塞壬的诱惑而采取的措施,成为启蒙辩证法充满预见的隐喻。表现力就是统治手段,而统治则是最有力的表现行为,因此表现力本身同时就成了进步和倒退的表现手段。p27
- 统治者尽心体验着他们可以不为之牵肠挂肚的生活,他们把自己当作社会的基础,只想着维护自身的支配地位。原始人则不同,他们只把自然物当作难以捕捉的欲望对象。“主人把奴隶放在物与自身之间,并由此把自己与物的依赖性结合起来,而予以尽情享受;与此同时,他把对物的独立性的一面让给了奴隶,让奴隶对物进行加工改造。”「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奥德修斯也正是在这种劳动中被表现出来。奥德修斯没有接受那个会导致自我放纵的诱惑,因此他作为有产者,最终也没有去参与劳动,甚至最后他不再对劳动进行指挥。然而,他的水手们虽然与自己的芳作对象非常亲近,但却不能享受劳动,因为这种劳动是在强制下进行的,他们在劳动中没有希望,感官也被彻底堵塞了。奴隶在肉体和灵魂上受到了双重奴役,而主人却相反。p28
- 今天,大众的退步表现为他们毫无能力亲耳听到哪些未闻之音,毫无能力亲手触摸到那些难及之物,这就是祛除一切已被征服了的神话形式的新的欺骗形式。p29
- 培根曾经坚持认为“人的优越性就在于知识”,现在,知识却随着统治力量的消除而发生了变化。然而,正是由于这种可能,启蒙在为现实社会服务的过程中,逐步转变为对大众的彻头彻尾的欺骗。p34
- 奥德修斯或神话与启蒙
- 如果说《奥德赛》中的塞壬一幕揭示了神话和理性劳动的交叠,那么,整部史诗可以说都是启蒙辩证法的见证。这部史诗,特别是其最古老的层面上,都表现出与神话之间的紧密联系,它表明:那些冒险故事就是从大众传说中流传下来的。p36
- 正是尼采,揭示了启蒙与统治之间的矛盾关系。应该“对人民进行启蒙,所有教士之所以能够成为教士,就是因为他们具有一种败坏的良心,对于国家来说,也同样如此。这就是启蒙的任务:让诸候和政客们清醒地认识到,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彻头彻尾的欺骗......”另一方面,启蒙也常常作为一种工具,为“那些伟大的政权操纵者(如中国的孔子、罗马帝国的皇帝、拿破仑以及手中的权力不啻针对这个世界的教皇)服务......在这点上,大众被自我愚弄了,而在所有的民主政体中,大众的这种自我愚弄都是极有价值的;人的柔弱与温顺,被当作他所追求的‘进步’目标!”p37
- 尼采清楚地认识到,启蒙当中既有自主精神的普遍运动(他觉得自己就是这种精神的执行官),也有破坏生命的“虚无主义”的力量,不过,在他的前法西斯主义追随者那里,却只剩下后一种因素,并被转换为一种意识形态了。这种意识形态是对一种盲目生活的盲目颂扬,而这样的生活中不断重复的只有一种实践,那就是压制一切生命。p37
- 非理性主义在英雄身上获得了自己原型,而英雄则通过牺牲自居我的方式摆脱了牺牲。文明的历史就是牺牲内卷的历史,换言之,是放弃自己的历史。任何放弃自己的人都灭绝了自己的生命,而不是重返回到生命之中,更不用说去捍卫自己的生命了。p45
- 朱莉埃特或启蒙与道德
- 康德为道德立法的决心,以及其对理性主义的客观,与其说是“对退化到野蛮状态俄思想的畏惧”p74,倒不如说是出自于爱。早在《纯粹理性批判》出版的十年前,康德第便有了实质性的进展:在与马库斯·赫兹——康德的学生及其衷心不二的通讯者与支持者——的信件中,康德提到了he's onto it now in 1771, he's working on something, he's tentatively titled" on the limits of sensibility and reason" 论感性与理性的局限。这份长久坚持的勇气,用“恐惧”是怎么都无法解释的。p74
- 法西斯主义摆脱了与19世纪商人同处同一阶层的人们所遵循的(康德提出的)相互友爱和相互尊重这一原则,它用铁的纪律把它的臣民从道德感情的困境中解救出来,而不再需要维护任何律令。法西斯主义拒绝一切绝对命令,因而与纯粹理性更加一致,它把人当作物,当作行为方式的集合。p75
- 但是,极权制度却任凭计算原则畅行无阻,并且惟科学是从。它的准则就是粗暴残酷的劳动效率。p75
-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暴君使身体获得了自由,却把矛头指向了灵魂。统治者不再说:你必须像我那样思考,否则就割掉你的头;而是说:你可以自由思考,不用像我那样;你的生命,你的财产,你的任何东西都应该是你的,不过,从这一天起,你在我们中间就变成一个陌生人了。”
- 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
- 开篇,两人论证了“文化给一切事物贴上了同样的标签”:因为在今天,文化给一切事物都贴上了同样的标签。电影、广播和杂志制造了一个系统。不仅各个部分之间能够取得一致,各个部分在整体上也能够取得一致。甚至对那些政治上针锋相对的人来说,他们的审美活动也总是满怀热情,对钢铁机器的节奏韵律充满扬和赞颂。不管是在权威国家,还是在其他地方:装潢精美的工业管理建筑和展览中心到处都是一模一样。辉煌雄伟的塔楼次节比,映射出具有国际影响的出色规划,按照这个规划,一系列企业如雨后的春笋突飞猛进地发展起来,这些企业的标志,就是周围一片片灰暗的房屋,而各种商业场所也散落在齷龊而阴郁的城市之中。在钢筋水泥构筑的城市中心的周围、是看起来像贫民窟似的旧房子,而坐落在城市周边地区的新别墅,则以其先进的技术备受称赞,不过,对那些简易房屋来说,过不了多久,它们就会像空罐头盒一样被抛弃掉。城市建房规划是专门为个人设计的,即带有一个小型卫生间的独立单元,然而,这样的设计却使这些个人越来越屈服于他的对手:资本主义的绝对权力。p107-108
- 宏观和微观之间所形成的这种非常显著的一致性、恰恰反映了人们所具有的文化模式:在这里,普遍性和特殊性已经假惺悍地统起来了。在垄断下,所有大众文化都是一致的,它通过人为的方式生产出来的框架结构,也开始明显地表现出来。那些高高在上的人不再有意地回避垄断:暴力变得越来越公开化,权力也迅速膨胀起来。电影和广播不再需要装扮成艺术了,它们已经变成了公平的交易、为了对它们所精心生产出来的废品进行评价,真理被转化成了意识形态。它们把自己称作是工业;而且,一旦总裁的收入被公布出来,人们也就不再怀疑这些最终产品的社会效用了。p108
- 需求……受个人意识的控制作用所约束。p108
- 利益群体总喜欢从技术的角度来解释文化工业。据说,正因为千百万人参与了这一再生产过程,所以这种再生产不仅是必需的,而且无论何地都需要用同意的需求来满足统一的产品。p108
- 公众的态度,在名义上和实际上都支持着文化工业体系,因为他也是这个体系的一部分。p109
- 一个人只要有了闲暇时间,就不得不接受文化制造商提供给他的产品。p111
- 一旦它首先为消费者提供了服务,就会将消费者图式化。p111
- 像勋伯格和毕加索这样的艺术家,则根本不相信所谓的风格,他们甚至认为风格是隶属于事物的逻辑的……在文化工业中,模仿成了绝对的模仿,一切业已消失,仅仅剩下了风格。于是,文化工业戳穿了风格的秘密,即对社会等级秩序的遵从。p117-118
- 不要指望观众能独立思考:产品规定了每一个反应,这种规定并不是通过自然结构,而是通过符号作出的,因为人们一旦进行了反思,这种结构就会瓦解掉。p123-124
- 海斯局认为,文化工业所确立的正式一种坦塔罗斯仪式「“tantalizing”一词即由此而来,意思是在眼前却无法得到的某个东西」。艺术作品既是苦行主义的,又毫无顾忌;文化工业即淫秽不堪,又假正经。p126
- 公众与纯化的速度并不亚于他们智力增长的速度。p131
- 每个人的自由在形式上都得到了保证,每个人都没有必要堂而皇之地回答他到底在想些什么。相反,每个人从一开始就被禁闭在教堂、俱乐部、职业群体以及其他有关的组织系统中,所有这些系统,构成了最敏感的社会控制工具。p135
- 在文化工业中,个性就是一种幻象,这不仅是因为生产方式已经被标准化。个人只有与普遍性完全达成一致,他才能得到容忍,才是没有问题的。p140
- 个性不过是普遍性的权力为偶然发生的细节印上的标签,只有这样,它才能够接受这种权力。p140
- 由于个人已经不再是他们自己了,他们只是普遍化趋势的焦点,只有这样,他们才有可能整个或全部转化为普遍性。p140
- 个性从来就没有实现过。以阶级形式存在的自我持存,使每个人都停留在类存在的单一层面上。p140
- 他们看似自由自在,实际上却是经济和社会机制的产品。p140
- 统治者采取的措施就是,不断重复这些名词,让人们尽快熟悉它们,就像在自由市场里,如果每个人嘴边都经常挂着产品的品牌,产品就会销量大增一样。p150
- 在文化工业中,广告已经取得了胜利;即使消费者已经看穿了它们,也不得不去购买和使用它们所推销的产品。p152
- 反犹主义要素:启蒙的界限
- 文化完全变成了商品,并且像信息一样到处传播,它不再能够弥漫在需要它的个人之间。思想也很气短,仅仅限于对孤立事实的探索。p182
- 笔记与札记
- 聪明会变得愚蠢,这是历史的趋向。p193
- 一旦权力不再遵守游戏规则,转而选择了长驱直入,强行侵占的办法,那么聪明本身便失去了意义。协商解决,这种资产阶级传统智慧培植出来的中介方式,也就土崩瓦解了。个体之间不再相互交谈,他们懂得协商媒介已经瓦解;于是,他们把这种游戏变成了严肃认真的制度,而这种制度则需要调动一切力量来保证既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交谈,也不会出现沉默。p194
- 在美国,人的命运与经济命运之间根本没有区别。人也就是由他的财产、收人、地位和前途构成的。反映经济状况的外部特征与经济的内在本质在人的意识中完全是一码事。每个人的价值就是他挣了多少钱,而他能挣到的就是他所值的钱。他通过自身经济地位的变迁来确定自己是谁。一旦社会的唯物主义批判与唯心主义发生了冲突,即存在决定意识,而不是意识决定存在,关于社会的真理并不存在于关于社会本身的唯心主义概念之中,而是存在于经济生活之中;那么这种符合时代的自我意识在这个时候也就拒绝了这种唯心主义。他们通过自己的市场价值来判断自身,并从资本主义经济在他们身上的体现了解到认识到自己究竟是谁。他们的命运,无论有多么悲慘,都不是外在于他们的;他们接受了这种命运位。一中国人在告别时曾经这样说道:离别意切切,悲言告朋友,世上无我福,心中多苦忧,要问何处去,山中去巡游,山林寂静处,以消孤独愁。美国人说,我是一个失败者。——仅此而已。p195
- 正因为有了周围环境的压力,才追使人们去解决自己的间题、去从事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劳动。从德漠克利特到弗洛伊德,所有强调过这个事实的思想家都没有错。上述压力、可以最终被还原为一种外部自然的阻力,它不仅能够通过社会中的各个阶级持续存在下去,也能够从每个人的孩提时代起,就对他施加作用,就像冷酷的同伴一样。从某种程度来说,当他们想要从强者那里得到某些东西的时候,便会感到很软弱;而当弱者想要从他们那里得到某些东西的时候,便会表现得很强硬。这就是我们发现自古以来社会个体所拥有的本质属性的关键所在。保守主义者所得出的文明与恐怖不可分离的结论,是很有根据的。p200-201
- 谎言总是包含着某些真理。p202
- 就像名称对个别事物所具有的意义一样,公理所确定的普概念,或者是建立在抽象作用之上的个别科学所确定的普遍概念,构成了表现的物质基础。因此,要想完全抛弃普遍概念,则属于徒劳之举。然而,许多个体所共同拥有的东西,或者说可以不断返回个体身上的东西,在很长时间内还不会比特殊的东西更稳定、更持久或更深刻。类型的等级绝对不能等同于意指的等级。这就是爱利亚学派,以及所有的追随者,特别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错误所在……分类是认识的条件,而非认识本身;反之,认识祛除了分类。p203-204
- 人性的老家始终是在法国,而非其他地方。p209
- 借用莱布尼茨的精确说法,现代监狱里一排排单人牢房就是一个个单子:“单子没有窗户,既不可以从外面进去,也不可以从里面出来。偶然既不能被拆解,也不能像经院哲学的可感形式那样游历于实体之外。实体和偶然都不能从外部渗入单子。”p209
- 对明星的崇拜具有一种固有的社会机制,它可以把各行各业比较突出的人士夷平到同一水平。明星不过是一套完整的模式,整个世界的服饰都可以围绕着这个模式被裁剪出来,有了这个模式,便会有对法律和经济公正的修剪,这样,富有创造性的最后一根线头也就会被剪断了。p219
- 另一方面,人的平均化和标准化是伴随着“领柚”人格中被提升了的个性而产生的,其中,领袖的人格又是与他所享有的权力相对应的,如果有人持有这样的看法,那么这个看法就是错误的,它本身就是一种意识形态。p220
- 人的平均化和标准化是伴随着“领袖”人格中被提升了的个性而产生的,其中,领袖的人格又是与他所享有的权力相对应的。p220
- 如果有人说,理论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是一码事,那么这种说法显然是无稽之谈。p227
- 对理性存在来说,对非理性生物的关爱却是一件无足轻重的事情。西方文明把这个任务留给了女人。效率是构成西方文明的基础,而女人在这个方面却没有什么作为。相反,男人则必须走出家门,融入了一个充满敌意的世界,不断斗争,不断进取。女人没有自己的权利,不是一个主体。除了去照看那些从事生产的人,她们什么也生产不出来;当家庭经济还是自给自足的时候,她们不过是一个慢慢消逝的时代的一种生动的纪念碑。
© 本文版权归 Jabberworcky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