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笔记丨我与子冶

他叫子冶,第一次遇见他,并不十分喜欢,因为他的堂弟“景舟石瓢”,太出名了,其盛名远远盖住了他的光辉。沉浸在岁月的长河里,他与曼生一样,低调内敛,不与晚辈争辉,无奈,喜欢他们的人依旧是那么执着。

在一次茶桌上偶遇,我们越聊越欢。他那浑身透出的刚韧之气,抑扬顿挫,挺拔凛然,让我心生敬仰。不同于景舟的圆润,他更加的硬朗,像一个铁骨铮铮的汉子,张扬有力。
据说,他的名字来源于一位叫“瞿子冶”的浙江同知,他的父亲也是有名的紫砂大师“杨彭年”,那位创造“曼生十八式”的紫砂匠人,这么说来,其实他也是出身名门,正好解释了他身上散发着的高贵气质。

有的成名是因为故事,有的成名是因为家族,他的出名则是来源于他身上的文化,集书法绘画于一身,将紫砂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在一起,这就是“子冶石瓢”,那个不知何年何月的夜晚,瞿子冶邀请杨彭年来到舍下,在生胚制好之后,在壶上书画并亲自镌刻,这一刻,成就了“子冶三壶”——“书绝,画绝,壶绝”,他格调高雅,成为了收藏界争相追捧的重宝。
却不知何时起,他丢失了自己的盖子,黯然神伤,紫砂界自古以来,盛传一句话“宁做三把壶,不配一个盖”,也许这就是命,失去了壶盖,他将成为一把废壶,毫无价值。

谁都知道,配盖必须根据原壶的品相、色相与赋意等元素加以调节,要配出原壶的泥、功、形、神、气等,绝非易事。就在他对命运妥协之时,顾老出现了,他为他,又加了“一绝",浑然一体、严丝合缝,顾老用精湛的技艺,重现了他的神韵,从清代至当代,申锡、瞿子冶、顾景舟三位制壶大师,跨越时空的合作,他成为了文人壶艺史的缩影。

这就是他的故事,一把暗藏于紫砂历史中的”四绝壶“。
更多精品紫砂推荐,紫砂壶私人订制:jianghuke66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