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忏悔
农历七月十五是僧自恣日,由此基础而有盂兰盆会,千百年来盛行于佛教,是佛教极为重要的节日。但我在想,这传统的佛教节日为何越来越被很多自诩为佛教徒的年轻人所轻视?这里面恐怕并不仅仅是传统佛教在现代社会的衰落,也不只是现代人的理性视其为不理解便不接受了……对此,我久久思索,以期觉照出问题所在与解决的方向。近来,又在盂兰盆会期,寺院里金声木响、梵呗畅扬,一而再地触发自己对这个问题的观照。
挤时间看了一部电影,是韩国的《与神同行》,我突然灵光一闪,似乎有个悟处——
人死后要经由阎王的审判,似乎已是各个地域,大家都比较普同认可的一个“事实”。在《与神同行》里,阎王说:人生在世,孰能无错。但是只有少数人能鼓起真正的勇气祈求原谅;而少数人中的更少数人,能得到真心的原谅。
阴间法第一条第一项:若得到世间人的真心原谅,阴间不再进行审判。

这世上,人人都背负罪孽,自己自然也是如此。无论是自知的还是不自知的,自主的或不自主的,有意的抑或无意的,就在人生的各个时段、人与人相处的每次机遇,总会存在着些轻重不等的欺骗、怠惰、背叛、不义、暴力……无论对方是亲是友,抑或仅仅是一面之缘。就是这样造下罪孽,《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所谓如果这些罪业有体相,尽虚空界也不能容受。
只是少部分人能够真诚。真诚地面对自己所做的一切,无论它是否存在故意;真诚地面对慈忍或伤害的他者,无论他是亲是疏。真诚,即是维摩诘说是道场、是净土的“直心”,也是禅宗开悟者所谓的“平常心”。它是一种灵动的、澄澈的、直接的、实然的、不虚假的心灵状态。真诚是如此的美好,却如此之柔弱,以致于它的存在必须靠十足的勇气来支撑。因为在这个世间,真诚会遭遇到的磨砺,远非任何人的思维所能想象、语言所能描述。很多人由于不能忍受磨砺真诚所伴生的伤痛,故而都不愿意保留如此柔弱的真诚。直面伤痛,确确实实需要极大极大的勇气;承受伤痛而保持真诚,更是切切实实需要无比果勇的坚韧。
原谅,究竟什么是原谅?《传灯仪式》里有这样的一段忏悔祝祷词:“我请求原谅:由于我的身口意的错误行为而伤害过的一切,不管他们是有情的生命还是无情的万物,不管这些伤害出自有心还是无意,不管这些伤害发生在过去现在甚或将来,我都至诚地忏悔,永不复造,并请求获得彻底的原谅。我接受原谅:凡是加诸在我的身口意上的一切伤害,不管这些伤害来自有情生命还是无情的万物,不管这些伤害出自有心还是无意,不管这些伤害发生在过去现在甚或将来,我都予以彻底的原谅。”这就是真正的忏悔,祈求原谅与原谅一切。
获得他人的原谅,也原谅他人,将自己从他人的怨憎中、也从自己对他人的怨憎中解救出来,不再受负能量的干扰,这就是改变了命运,获得了超越,甚至就可以被称为解脱。何止阴间不会再审判,就是现世为人也会彻底轻松了、自在了。
僧自恣日,是佛陀对于僧团的慈悲教导——在这一天,六和敬的僧团成员要真诚地直面自己有意或无意犯下的过失,相互的请求原谅与原谅他人。从逻辑上来看,和合即无诤、有诤即不和合,既然已经是六和敬的僧团,怎会还有相互干犯与原谅不原谅的过失的存在?逻辑上诚然如此,但真实却并非如此——六和敬是佛陀清净教法的理念,是僧团的发展方向。这种理念清净性的存在并不只是在于想象中,更在真实的现实情况中——理想中清净的六和敬与现实中总会出现的诤端并不矛盾。这就在于出现诤端,便以真诚之心坦然面对,以清净律法进行对治,就是请求原谅与原谅他人。其实这本身就是诤端中的无诤、污浊之中的清净;这本身就是出水清莲的庄严肃穆。诤与无诤平等、污浊清净无二。
透达实相的忏悔,真诚地请求原谅与接收原谅,就能达到面对人谁无错、知错能悔的直心,也即是将心安居于如是平常的状态,其利益功德是不可思议、无量无边的。目犍连尊者救度其母的公案即在表明这个含义——神通再是广大,也敌不过业力的深广,唯独众僧自恣的咒愿能够扭转乾坤。而众僧自恣咒愿能够有感天地泣鬼神的能量,其核心就是来源于众僧真正的忏悔——真诚地面对自己的罪业、请求原谅与原谅他人。
安居自恣,是僧团如法作持的生活状态。以自恣日为核心而兴起的盂兰盆法会主要也以忏罪为主,例如做水陆法会、大众共修《梁皇宝忏》等等。这是延续至今日活灵活现的佛法,更是紧密贴合现实生活的佛法,既有深广玄奥的教理作为灯塔,又是如此接地气地存在于每座佛教庙宇。
今天的很多人不太理解为何在这半个月里,寺院中法会连连;也不太理解这些法会法事活动的意义何在;更不理解佛陀的苦口婆心、佛教在历史流传中诸祖师大德的慈悲善巧……如果,必须要通过理性认识之后,才能够接受传统佛教的样态,那么就下点功夫了解一下忏悔的真意。普贤十大愿中第四大愿叫忏悔业障,是菩萨恒时修为的一项内容。如果,不在入海算沙的理性认知中纠绕太过,那就跟随传统佛教的形式用真心来实践体会。无论是感性还是理性,其实都需要一颗虔敬的心,真诚地实践体会,佛法是如此真实不虚、不可思议;同样,你我的人生是如此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