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艺术格式——冯泽铭《赤鳐》

作者简介

冯泽铭,就读于西安美术学院影视动画系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本科期间主要创作方向为物理互动及动态雕塑,作品理念更多为对未来的探索《Emotional Furniture》《折纸家具》《缸中之脑》等作品均获得校级及以上奖项。
作品简介
《赤鳐》该作品为动态雕塑,其主体主要为不锈钢焊接而成,在配件部分使用了3D打印技术,炭纤维,等新型材料加以点缀,并结合红檀木体现综合材料之美。 在底盘部分进行加入磁悬浮让作品更有设计感与未来感,让观赏者有一种站在未来看远古遗迹的感觉。

在《赤鳐》作品中,笔者使用了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尝试过的CAD绘制设计图,使得作品完全数据化。保证了后期执行,组装过程的万无一失。在材质方面的选择使用了不锈钢进行精准激光切割,并加以人工手动焊接,从外观对机械美学进行呼应,并达到材质的高度统一。在内部传动部件中,进行了精密的结构设计,以规律、稳定、整齐、冰冷等形式来呈现出机械美学的效果。

如何使动态雕塑与机械美学之间产生良好的化学反应是小组一直所着重探讨的问题之一,结合而不乱,关联且有章,并产生足够的美感。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个人觉得不仅要在结构中进行严谨的设计,在材质的选择中进行大胆的突破与实验。在《赤鳐》中,该装置主要材质是不锈钢,并使用了碳纤维、3D打印、木料加工抛光等技术,在不断的尝试与碰撞中寻找了最合适搭配的一种方案。

关于动态雕塑《赤鳐》中的机械美学的表达,笔者认为可以分为两种表达方式,分别为“硬表达”与“软表达”。“硬表达”即为上文所述,在外观、构造以及材质选择方面进行的考究制作。而“软表达”则属于观念的解释,作品均需要严谨的文本理论体系支撑,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在运动,所以打算以“运动”作为作品的核心,开始创作此次作品。
通过基于考古学想象的虚构叙事和神话,结合机械装置操纵的复杂运动,笔者尝试把潜意识视觉化,即机器与生命共存,将它铸造成我们当下所占据的时间与空间的一个方面。提及“生命的起源”,古代中国有盘古开天、女娲造人等传说,在《物种起源》中说到生命是从大海中而来。说到海,就必然会想到“鱼”,作为地球上最古老的物种之一,所以笔者将用鱼为装置主体来象征着生命。“赤鳐”原型为中国志怪古籍《山海经》中的文鳐鱼,在书中有“状如鲤鱼,鱼身而鸟翼,苍文而白首赤喙,长行西海,游于东海,以夜飞。”这样的描述来形容文鳐鱼,而笔者以原文中的描述为作品根基,加以自己的理解进行形变使《赤鳐》更为丰富且经得起推敲。
作者深受崔有让先生及阮德升先生所影响,并将其理念“一切有生命的都是运动的”作为《赤鳐》的核心理念加以实现与延伸。
与传统雕塑不同之处在于,它不再是一个静态没有生命的艺术品,而是用机械让装置产生柔美的运动,不再是传统机械那样死板生硬,使装置富有生命力的美感。作品曾获“西安美术学院优秀作品奖”及“校外专家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