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最富有的女儿 | 3700万学习马术,但不能过早地投入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O4ayDBeNjYj6neEehjznUg

作为普通人,我们虽然不具备巴菲特和盖茨那样的财富,但仍然能从这些成功者的言传身教中受益良多。
——遇言姐
近日,世界第一白富美——比尔·盖茨的大女儿珍妮弗·盖茨谈恋爱的消息传得沸沸扬扬,各种“比你有钱、比你漂亮、比你努力”的鸡汤文大波袭来。
长久以来,盖茨一家是比较低调的,三个孩子鲜少在媒体前露面,以至于美国宅男们曾把演员瑞秋·莱·寇克错认作珍妮弗·盖茨,意淫了好一阵子。
直到近些年,醉心马术的珍妮弗因为经常参加比赛开始被大家所认识。


盖茨和梅琳达于1994年结婚后育有两女一子。出生于1996年的大女儿珍妮弗如今年满21岁,在斯坦福大学就读人口生物学,并计划毕业后继续进修医学院。
“我十分喜爱儿科医学。”珍妮弗对记者说。
除了学业之外,珍妮弗还是一位优秀的马术运动员。

像包括乔布斯的女儿Eve,前纽约市长迈克尔·布隆伯格的女儿Georgina,摇滚明星布鲁斯·史普林斯汀的女儿Jessica,史蒂芬·斯皮尔伯格的女儿Destry在内的诸多名媛一样,珍妮弗有着马术这样昂贵的爱好。
从六岁起开始练习马术的她在全美马术协会障碍赛成绩排名第19位,浪琴马术世界杯224位,还曾赢得10万美元的奖金。


珍妮弗说,成为专业骑手是自己在从医之外的,另一种职业可能性。“尽管白天上课,傍晚训练的日子有点忙,但我舍不得放弃任何一方。”珍妮弗说。
“如何成为盖茨的女婿,同时当上世界银行副总裁”是一个流传了快10年的网络段子。还曾有人信誓旦旦地分析其中的“生意经,人脉经”,生生把全球首富+首善拽到了跟自己一样的低度。

珍妮弗的男友,26岁的 Nayel Nasser 是一位来自埃及的小伙子。在斯坦福就读管理学和经济学的Nayel并非来自名流旺族之家,他的父母亲在科威特工作多年,2009年全家才搬到加州。
珍妮弗和Nayel在马术比赛中相识,两人同是校友和骑手。事实上,Nayel的技术堪称专业,去年还曾赢得了浪琴马术世界杯佛州地区的比赛,被称为“最有潜力的新人”。
除了在学业和运动上表现卓越之外,Nayel更是有着出色的语言天分,能在英语、阿拉伯语、法语之间自如切换。



鼓励孩子发掘一生志向,成为更好的自己
当被问及子女教育上的安排,盖茨自信回应:“我们从不在繁文缛节上吹毛求疵,但孩子们都会自觉地拾取富有价值和深具意义的选择。”
同慈善好基友巴菲特一样,盖茨家的教育始终围绕“鼓励孩子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可以为兴趣而工作而不是为生存而工作是最幸运的事。我会留一部分钱以确保孩子拥有一切所需工具,找到并发展自己的志向。
同时,我希望他们明白,成就感比物质财产更为重要。”盖茨说。

2013年的福布斯采访中,巴菲特同样谈到,物质财富来来去去,唯兴趣与志向带来的价值感永恒,并带来持久的回报。
盖茨和梅琳达都出自中产之家,接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并且积极开明,将自主的家风传给下一代。
在父母的带领下,盖茨从小涉足过许多不同的爱好,游泳、长号、足球、橄榄球,凡是盖茨想读的书,父母都会买回来。
因为担心儿子太宅,他们还要求小盖茨多参加朋友聚会,在派对上充当服务生,直到盖茨在编程上发现了自己的兴趣和天分。

“起初,这些五花八门的尝试令我觉得十分无聊、毫无意义,”盖茨说,“后来回想,不断地尝试并不在于成为一个全能型的人,而是逐渐清晰,有哪些领域是我没有兴趣而且并不擅长的。”
“之后,当我一头栽进软件的世界时,我顿时发觉,这种感觉太妙了,跟以往的经验毫不相同,这才是我应该做的。”

12岁时,临近青春期的盖茨跟父母爆发大战。在泼了儿子一脸水后,冷静下来的老盖茨求助于心理医生,后被告知“抽开手,少管点,孩子最终将赢得独立”。
因此,1975年,当读大三的盖茨决定从哈佛退学,搬到新墨西哥州开创微软公司时,父母亲虽然惊愕、沮丧、担心,但还是默许了,这是十分不容易的。
老盖茨在回忆录《盖茨是这样培养的》中写到:我从未对儿女们说过,“以后要跟我一样”,或是“别活得跟我一样”,我们的准则向来是做到最好、去追寻梦想。

此外,盖茨一家还保留了许多具有仪式感的固定习惯以增进家人间的团结和亲密。比如每个周日同一时间的大餐,圣诞节的时候,全家人都穿同样款式的睡衣。
梅琳达则谈到: “在我小的时候,全家人总会在晚餐时会聚一桌,侃侃而谈,分享见闻,孩子们也能自由发表见解。我无数次想起小时候父亲对我说的话——但凡你兄弟能做的事情,你也都可以去尝试。这是我所认为的,父母做的最成功的部分。”


作为戴10美元的卡西欧手表,吃麦当劳和汉堡王的第一代宅男富豪,盖茨在子女教育上的投入是不设预算的,哪怕孩子们不一定能够取得相应的成绩。
3名孩子都就读于盖茨的母校,私立湖滨中学。2013年,为了满足大女儿在马术上的兴趣,盖茨更是花了3700万美元在佛州威灵顿购置了一块赛马场。
所谓贵族教育,不只是留给孩子金钱、名气、人脉,更不在于“我为你好”式的控制,而是帮助他们找到真实意义上的满足。

对于孩子,情感塑造比追逐科技更重要
2013年,60岁的盖茨接受NBC今日秀节目采访时说,13岁是一个孩子们可以开始拥有各式数码小物的合适年纪,虽然在美国,儿童拥有手机的平均年龄为10岁。
他称希望孩子们不要生活在透明泡泡中,而是接地气一些。

虽然站在信息科技的顶端,梅琳达却如同普罗大众一样,对日新月异的世界感到困惑不解、无所适从。
她谈到大女儿珍妮弗和小女儿伊娃相差三岁,时代的更迭已经在她们身上显现出来。正在读高中的伊娃迷恋 Instagram和Snapchat,而她的姐姐珍妮弗在相同年纪时,这两个app都还无人听闻。
去年,在接受《华盛顿邮报》(梅琳达是《华盛顿邮报》的董事)的采访时,梅琳达称:“我们家规定不得在餐桌上使用手机和ipad,并且设定强制关机时间以保证孩子们可以按时睡觉。”

她说:“比起追逐最新的互联网科技,我更希望孩子们能多花点时间在情感塑造上,在人生的伊始就树立起正确的三观,领会自由、上善、共情的真正含义,这将比任何技术对人一生的影响更加意义深远。”

与之相仿的是,2011年,乔布斯接受《纽约时报》的采访时称,自己禁止孩子们使用正值风靡的ipad。
“我限制孩子们使用数码产品的种类和时间。”乔布斯对记者说。
实际上,在避免孩子们沉溺于电子产品上,硅谷的精英家长们比一般家长更为警觉。
在综艺节目《变形记》中,林依轮的儿子林子濠所就读的国际学校令人印象深刻。非富即贵的学生们在各式科技产品的辅助下学习,人手一只的ipad令来自甘肃会宁的“交换生”小杜鹃无所适从。

与追逐“高大上”的贵(土)族(豪)学校相反的是,以Waldorf School为首的硅谷的中小学更倾向于减少教育中的“科技依赖”。
学校使用传统的黑板、2B铅笔、通过拜访树屋学习建造,而非时髦的机器人编程课。
在采访中,梅琳达详细表达了自己的担忧:
家长需要与孩子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并鼓励他们参与到实实在在的社会生活中去。尽管我以科技为业,但我不希望孩子们过早被科技产品所左右。虽然手机和app本身只是工具而已,但是它们会令孩子们的成长变得较为艰辛。

在《华盛顿邮报》的采访中,梅琳达列举了多篇调查报告指出过早沉浸在网络社交中有可能会损害孩子的人格。足可见其在子女教育上的投入和谨慎。
梅琳达提出,社交媒体具有即时性、匿名性、放大性。
在互联网上,不仅霸凌变得轻而易举,社交网站上的“人设”、“点赞数”、“小群体”更是会令尚未完成三观塑造的少年儿童觉得自己格格不入,一无是处,深受伤害。而对于这些,许多家长并不知情。

为了防止孩子们在虚拟与飘渺中越陷越深,在盖茨家中,父母不仅限制孩子们使用电子产品,更是鼓励他们通过做家务劳动换取报酬,并且存起所得的1/3用于慈善。作为奖赏,父母也会按照1:2捐出相应的数额。
此外,全家人还会一起参加大量的义工活动。在珍妮弗的Ins中,也完全看不到任何炫富,炫颜的自拍。
梅琳达说:“和父母在我这个年纪时一样,我与孩子之间开始感到隔阂,我不太了解孩子们的想法。纵然如此,我还是努力去赶上时代,争取与年轻一代对接。”

1986年,当巴菲特宣布捐出八成财产成立基金会时,举世震惊。被问到是否顾及孩子们时,他称:我的孩子们已经雕凿出了自己的人生方向,并且他们知道,我会支持他们去做任何他们想做之事。
作为普通人,我们虽然不具备巴菲特和盖茨那样的财富,但仍然能从这些成功者的言传身教中受益良多。
那些抱怨熊孩子难管的家长们,起码自己先在餐桌上关掉手机,听一听孩子们的想法,少说两句“我为你好”,做到开诚布公的交流再论其它吧。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