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鹅经典的纯粹理性批判
买了Marcus Weigelt基于Muller的重写版。据说是个通俗版,我简单尝试一下基于这个版本来做理解与翻译。
纯理太难读了,记录与分享对我来说实在是必要的。
Marcus写的引言就比较长,也是很独特的一部分,先从这里开始,原书的括号就用(),我自己随便写写的都用【】。
引言
“我正在尝试发表对纯粹理性的批判……大约在三个月之内” —— 康德给Marcus Hertz【康德一名学生】的一封信,于1772年2月
I 关于本书
《纯粹理性批判》,大约是哲学史上最好评的著作,但同时也是评价最差的。主要就是太TM的难读了。即使是一等一的哲学头脑也可能绝望,甚至看的想死【作者原话】,因为这书,用语太书面,读起来索然无味。所以大部分康德的读者都会选择时不时出门呼吸一下新鲜空气。
【这里有几个关于学究气息的词还不错,一个是bleakness of its doctrines,大意是冷冰冰的思想。另个一单词是prose,译作散文不太准确,和poetry相反,指没有诗意的文字】
澳大利亚作家Robert Musil在他的书里介绍了一位少年英雄Torleβ。这个少年读了半个小时已经筋疲力尽,终于到了第二页(注意是到了第二页不是读完第二页)。作为一个自学者,Torleβ很容易在书的前言就迷失了,尽管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完全读不下去,但Torleβ还是没有退缩的。他简单休息了一下,然后勇敢地接着读。他感觉自己只要有足够的专注与钢铁般的意志就能读完。但很快,照他的原话说“他发现自己产生了深深的抗拒感,有一种直接的呕吐感”。我们只要有一点点经验,就知道这本书为什么这么快就艹翻了Torleβ。
作为大学讲师和生活中的Gentleman,康德平日里那种幽默感和丰沛的智慧在这本书里荡然无存。以至于人们会怀疑他同代人对他个性评价的真实性。康德并不喜欢深入浅出,他只用极少的引导就直接来到纯概念的领域,并且保持在晦涩的概念里。他喜欢保持住最复杂的思想,一边研磨着这样的思想。以至于读者只能偶尔喘口气,在一些简单的句子和康德的浅显评论上,恢复一下自己的大脑。康德大部分句子都紧紧的承上启下。他把自己的语言强行塞入无穷的从句,这些无情的句子几乎每个塞满一页纸。这些句子干巴巴的很学究。难怪我们可怜的小英雄Torleβ发现自己读的无比卖力,这些概念却拧不进自己的大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