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慰藉》(阿兰·德波顿)读书笔记

第一章 对与世不合的慰藉(苏格拉底)
但是他最奇特之处还在于行为习惯:他经常走到各种阶层、各种年龄的雅典人跟前贸然发问,根本不管人家会觉得他怪异或发火,要他们用确切的词语解释他们为什么相信某些常识,或者他们认为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也许这是因为我们实际上不认为生活有那么复杂。某些困难的活动从外表就看得出很困难;而有些同样困难的事物却看起来很容易。对如何生活有一个健全的观点属于第二类;制作陶器或制鞋属于第一类。
苏格拉底鼓励我们不要被那些人的信心十足唬住而泄气,他们根本不理会其中的复杂性,至少不如制陶的工序那么严格就断然得出自己的看法。凡公认显而易见和“当然”的,很少真是如此。认识到这一点,就可以教会我们想到世界比看起来更有可变性,因为传统的成见往往不是从无懈可击的推理中得出来的,而是从几世纪的混沌头脑中涌现出来的。现存的不一定就是合理的。
只有不能被合乎理性地驳倒的论断才是正确的。不能证伪的论断才是真理。
“不论阿里斯托芬如何加以歪曲,思考的产物总是优于直觉的产物。”
我们应该关心的不是反对我们的人数,而是他们反对的理由有多充分。所以我们的注意力应该由不受世人喜爱转向解释其所以然。社会上占很大比例的人认为我们是错的,听起来怪吓人的。但是在放弃我们的立场之前先要审视一下他们得出这一结论所用的方法。我们对他们的反对意见给予多少重视,应取决于他们的论证方法是否健全。
真正的尊严不是来自多数人的意志,而是来自正当的说理。
批评的价值取决于批评者的思想程序,而不是人数的多少或是他们所在的阶层。
“你难道不认为这是一个良好的原则:并非所有人的意见都应该得到尊重,只应该尊重一部分人的意见,而不是另一部分人的意见……应该尊重好的意见而不是坏的意见……好意见出自对事物有所理解的人,坏意见出自缺乏理解的人……”
第二章 对缺少钱财的慰藉(伊壁鸠鲁)
他急忙认定从事渔业会更快活,于是买了渔网并以高价在市场买了一个摊位,但他的愁闷并不稍减。
用伊壁鸠鲁派诗人卢克莱修的话说,我们经常“如病人不知病因”。
伊壁鸠鲁认为,哲学家的任务就是帮助我们解读自己弄不清楚的痛苦和欲望的脉搏,从而使我们免于制定错误的快乐谋求方案。我们应该停止凭第一直觉行事,而应该先审视我们的欲望是否合乎理性,其方法类似于一百年前苏格拉底用以评价伦理定义的诘难法。
快乐——伊壁鸠鲁开的需求清单:友谊;自由;思想。
很少有比思想更好的医治焦虑的良药了。把我们的焦虑写下来,或者在谈话中说出来,其主要内容就显露出来了。了解其实质之后,我们即便不能消除那问题本身,也可以退而求其次,消除它的一些特点:迷茫、错位、惊愕。
对于真正懂得不活着没有什么可怕的人来说,生命中就没有什么可怕的事情了。
既然昂贵的东西不能带给我们特大的欢乐,为什么对我们还有那么强大的吸引力呢?其原因同那个偏头痛患者在头的一侧钻洞一样,对于我们不理解的需要,昂贵的东西看起来好像是适当的解决办法。我们所需要的精神的东西在物质世界中被仿造。我们需要的是重整自己的思想,却为新的货架所引诱。我们买一件开司米毛衣代替朋友的忠告。
他们把多余的物品与我们已经遗忘的需要巧妙的联系起来,从而把我们拴住。
我们可能买了一辆吉普车,而在伊壁鸠鲁看来,我们追寻的是自由;
我们可能买了一瓶开胃酒,而在伊壁鸠鲁看来,我们寻找的是朋友;
我们可能买了一件精美的浴衣,而在伊壁鸠鲁看来,能使我们得到安宁的是思想。
“真价值不生于剧院、澡堂、香水与油膏,而生于自然科学。”
快乐可能得之不易,不过障碍不在金钱方面。
第三章 对受挫折的慰藉(塞内加)
由于我们受伤害最大的多半是意外事故,而我们不可能什么都预料到(“命运”女神没有不敢做的事),所以塞内加建议我们时刻心存灾难的可能性。
我们应该对什么都不感到意外。我们的思想应该事前准备迎接所有的问题,我们应该考虑的不是惯常发生的事,而是有可能发生的事。
“塞内加预想录
(智者)一日之计始于如下思考……
命运之神所赐无一物归我所有。
世事无常,公私皆然。
命运如旋风,城郭与人皆如此。
经过长年维护、辛勤劳动、托庇神佑而筑成之任何建筑,旦夕之间化为瓦砾。否,旦夕太长,灾祸来临如迅雷。帝国顷覆在一时、顷刻之间。
亚细亚、阿卡亚,多少城郭在一次地震中夷为平地?叙利亚、马其顿,多少市镇为大地吞噬?塞浦路斯又有多少次灾难造成颓垣败壁?
吾等生存其中,而周围事物皆必有一死。
汝生而终有一死,汝所生者亦终有一死。”
“每当有人在你身旁或身后倒下时,你要大声喊道:‘命运之神,你欺骗不了我,你要乘我不备扑到我身上。我知道你的计划。诚然,你打击了别人,但我知道你的目标是我。’”
塞内加的做法比较明智,他要我们想到坏事大概是会发生的,但又说其实这些坏事也未必像我们担心的那么坏。
智者应该能够泰然离开命运女神一切恩赐,这是斯多葛派最极端而奇特的要求,因为命运女神所赐不仅是房子和钱财,还有朋友、家庭,甚至我们的身体。
“智者什么也不会失去。万物皆备于他一身。
智者是自足的……如果他因疾病或战争而失去一只手,或者某种意外事故使他失去一目或双目,他会满足于剩给他的那些。”
智者不会因为自己身材矮小而妄自菲薄,但是他还是宁愿长得高大。
智者可以没有朋友而生活下去,在这个意义上它是自足的,但这不等于他愿意没有朋友。
当然,如果我们对一切挫折逆来顺受的话,人类伟大的成就就不多了。
塞内加的科学理论有误,这不重要;更加有意义的是,一个生命随时都可能被一名喜怒无常、嗜杀成性的皇帝结束的人似乎从观察大自然的现象中得到极大宽慰——也许正是强有力的自然现象提醒我们认识到一切我们无力改变的、必须接受的事物。冰川、火山、地震、龙卷风都是令人敬畏的、超人的象征。在人类世界,我们相信总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从而有希望,有忧虑。而海涛兀自拍岸,彗星兀自划过夜空,显然说明存在着完全漠视我们愿望的力量。这种漠视非独自然界为然,人也向像他的同类施以同样盲目的力量,不过自然界能够以最优雅的方式教训我们必须服从自然。
隆冬带来严寒,我们必须颤栗。夏天带着溽暑回来,我们必须出汗。气候反常损害健康,我们必须生病。在某些地方我们可能遭遇野兽,或者比野兽危害更大的人……我们无法改变事物的秩序……我们根据这一自然规律调整自己的灵魂,是它们顺应它,服从它……凡是你不能改变的,最好忍受下来。
第四章 对缺陷的慰藉(蒙田)
“一个人如果有大智,就会用是否有用和是否合适于自己的生活这边标尺来衡量一切事物的价值。”
只有使我们感觉更好的东西才值得学习。
聪明人的思想从何而来。从比他们更聪明的人那里来。他们应该花时间在引用和评论那些占据知识之树的高枝的权威的作品上。他们应该就柏拉图的道德观或者西塞罗的伦理学撰写论文。
第五章 对伤心的慰藉(叔本华)
他经常在白天长睡:“如果生活是一种享受,那么人人都会不情愿进入无知觉的睡眠状态,而会欣然再醒过来。但是事实正相反,人人都愿意长睡不愿醒。”他把自己与两位他最喜欢的思想家相比,以此来为自己嗜睡辩护:“人的头脑越发达……思想越活跃,需要的睡眠就越多。蒙田说过自己一向睡得很熟,一生中很大部分时间都花在睡眠上;他到老年时还每天在一张榻上睡8至9小时。据说笛卡尔也喜欢睡觉。”
叔本华同比他早生255年的那位加斯科随笔作家一样,关心被公认为所有生物中最理性的人类身上不太理性的因素。在他美景街的住房的书房中有一套蒙田的著作。叔本华从中读到一个屁、一顿丰盛的午餐、一个长到肉里的脚指甲都足以颠覆人的理性,他同意蒙田的看法:我们的思想是从属于肉体的,尽管我们高傲地持相反的观点。
“坚持不懈地用它巨大的铲状脚爪挖洞就是他们毕生的事业;周围是永远的长夜,它们的眼睛生来就是为了避光……它们受苦受难、毫无乐趣的一生到底获得了什么?生活的苦难和操心与得到的好处完全不相称。”
在叔本华看来,世上所有的生命也都是同样地献身于同样无意义的生存。
哲学家无须再做类比了。我们追求爱情,同可能的对象在咖啡馆聊天,然后生儿育女,在这件事上不比鼹鼠的选择多,也不比它幸福。
他不是想要我们沮丧,而是要使我们摆脱期望,因为期望引发怨恨。在失恋时听说幸福本来就不是题中之义,足以使人欣慰。奇怪的是,这位最阴暗的思想家却是最能鼓舞人的:“人惟一的先天的错误就是认为我们是生而为追求幸福……只要我们坚持这一先天错误……世界在我们看来就是充满了矛盾。因为每走一步,无论大小,我们必然会体验到这个世界和人生绝不是为维持幸福生活而安排的……因是之故,几乎每一个年长的人脸上都挂着一种叫做失望的表情。”
世上故事比人少,同样的情节不断地重复,只是人名和背景有所变化。此即叔本华所谓:“艺术的真谛就是以一概千千万。”反过来,意识到我们的境遇只不过是千千万之一,就足以感到慰藉。
第六章 困难中的慰藉(尼采)
“审慎的人只争取摆脱痛苦而不争取欢乐。”
他早晨5点起床,工作到中午,然后散步爬上环村的巍巍山峰:科尔瓦奇峰、拉格雷夫峰、马尼亚峰,这些奇峰峻岭野性未驯,像是最近才因地壳受到强大的地质压力而突起生成的。夜晚,他独自在室内吃一片火腿、鸡蛋和面包,早早就寝。(“一个人如果不是每天至少三分之一的时间是怀着激情与人和书共度的,他怎么能成为思想家?”)
最使希腊世界的观察家惊诧的,莫过于发现希腊人经常把发泄所有的情欲和本性中的邪恶倾向当作节日,甚至制定了一套正式的程序来庆祝再人性不过的内心世界……他们把这再人性不过的特点视为无法逃避的,绝不加以贬斥,而宁愿通过社会和宗教的内部调解给予它二等的权利:凡是人性中有力量的,他们都称之为神,并刻在他们的天庭的墙壁上。他们并不排斥表现为邪恶品质的那些自然的冲动,而是设法加以调节,一旦发现足以为这些野性的洪水提供最无害的宣泄渠道的规范措施,就把它们限制在确定的仪式和固定的日子里。这就是古代一切道德的思想自由的根源。给邪恶和可疑的事物……以适当的发泄,而不是致力于彻底消灭之。
只有对极度的艰难困苦作出明智的对应才能实现自我完成。性情浮躁的人很容易干脆拔掉一颗臼齿,或是刚到科尔瓦奇山峰的低坡就弃之而去。尼采力主我们坚忍不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