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电影或者电视剧改编得好于原著?
查看话题 >《燃烧》丨消失的女孩和挣扎的男孩
坦诚来讲,我并没有非常关注李沧东以及刘亚仁,如果《燃烧》这部电影的原著不是出自村上春树的话,恐怕我未必会看这部电影,更别说会敲这样一篇(滞后的)观后感。村上春树的作品改编起来难度颇大,他的文字带有强烈的个人气息,阅读时也会非常容易联想到他的形象,放到电影中,换成某个演员,感觉会有些突兀,所幸的是,李沧东和刘亚仁都处理得很好。

李沧东拍摄的内容完全超过了小说所要表达的内容,刘亚仁作为电影的男主角李钟秀也不再是小说里的“局外人”,他跳入了故事之中,以一种轻巧的姿态表现了内心中的种种细节。剧本丰满,本土化做得很好,其他演员的表演也非常出色,尤其是女主角金钟淑。《燃烧》几乎是一部很难挑出大毛病的小说改编电影,也很难被定义为某种类型的电影(我并不认为这是一部悬疑片),如果真要定义的话,个人觉得更像是青春一类的片子。
消失的女孩
◎橘子
女孩男孩在街头重逢,去了一家酒馆喝酒聊天。“你看,只要我想吃的时候,随时都能吃到橘子,别想着这里有橘子,忘掉这里没有橘子就可以了,这就是全部了,重要的是,要想着自己真的很想吃,那么一来,嘴里就会流口水,真的很好吃。”

女孩在李钟秀面前表演哑剧的时候,指着自己的头,顺口说了窍门,关键点在于“别想着这里有橘子,忘掉这里没有橘子就可以了”(这句话也是小说《烧仓房》的原句)。
◎猫&水井
女孩要去非洲旅行,让男孩帮忙照顾猫,猫的名字叫Boil,可男孩却始终没有见到女孩的猫,似乎也同样可以套用女孩之前的话,“别想着这里有猫,忘掉这里没有猫就可以了。”似乎之后女孩说的水井也可以这么理解,别人都说没有水井,除了男孩的妈妈(可妈妈是真实存在的吗)。


好像什么都可以存在,什么都可以消失,不管是橘子,还是猫,还是水井,还是女孩,都是可有可无的,既然都是可又可无的,为什么还要去在乎结局呢?结局只有你自己理解的结局。
挣扎的男孩

小说原作中的男主角是“我”,三十一岁,已婚,在故事中近似旁观者。但电影中的男主角李钟秀,二十出头的样子,似乎刚毕业不久,没有工作,总跟别人说自己在写小说,但又什么都没写出来,出生在农村,父亲有暴躁症,进了监狱,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离家出走,面对有钱人Ben会不自觉的流露出羞怯自卑,喜欢女孩具惠善但又自知无法与Ben抢夺……他不仅不是一个旁观者,并且身在这个故事漩涡的中心。
◎光
男孩第一次去女孩的住处,女孩对他说,“这房间朝北,一直又冷又暗的,一天阳光只能照进来一次。那里,南山景观台玻璃窗反射的阳光,一直照进这里,不过因为时间实在太短,真的只有运气好才能看到。”

两人第一次做爱,在这个过程中,男孩见到了光,即便此后女孩不在这间屋子里了,他也会继续看着景观台自慰,似乎可以理解为,光代表着希望,同时也象征着性欲暂时得到排解。

◎电话&水井
男孩回到乡下的家里,在睡梦中接到几个电话,前两次都是无声,接通的那次是妈妈的声音,约出来之后,又问了她关于水井的事情。具惠善曾经说过7岁的自己掉进水井了,可所有人都说那地方根本没有水井,唯独男孩的妈妈说有。此处存在矛盾,一定有人在说谎,假设女孩在说谎,那么妈妈也应该在说谎,可妈妈为什么要说谎呢,有可能是,妈妈并不存在,是男孩幻想出来的,女孩可能也并不存在,那么电话呢,电话可能也不存在,电话象征了对母亲的想念。
◎嫉妒
男孩回到乡下的家,电视里播放过两段新闻,一段是将韩国男青年的失业问题,另一段是特朗普演讲承诺将保证美国公民的利益。我不知道导演是否有什么意图,但我觉得这个部分确实存在着对比的隐喻,类似的“对比”也直接投射到了两位男主角李钟秀和Ben的身上。
一个挣扎于生活的泥潭,一个开着保时捷四处玩乐。李钟秀面对Ben的时候,也会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怯懦自卑的情绪,仿佛能够让人读出他的心思,“具惠善跟着这个叫Ben的男人才是更好的选择,她也一定是这么想的吧。”

就算是这么想,嫉妒还是难免的。在Ben的家里,李钟秀和具惠善在阳台抽烟,他直言不讳道,“要怎么做才能这么有钱?年纪轻轻,开上保时捷,到处旅行。你觉得他跟你在一起是为了什么?”在说出这样的话时,一大片的阴影笼罩在他的脸上。

同样的一幕还出现在具惠善在夕阳下脱衣服跳舞之后,“你怎么能那样脱衣服,妓女才那样脱衣服?”既是嫉妒,似乎也是出于关心。
◎塑料棚
“塑料棚”在小说中是核心隐喻,但在电影中,似乎根本不是隐喻,因为Ben在说出烧塑料棚之后,李钟秀面带怒色地说,“我爱惠善!”这说明男孩已经听懂了这个隐喻(在之前,Ben也说过,隐喻什么的,李钟秀应该懂)。电影的大部分时间里,李钟秀表现得平静柔弱笨拙,这句话也是用少有以生气的口吻说出的,像是某种反抗,无产者与有产者因为“性”而有了矛盾,他要抢夺他的光。

女孩消失后,男孩四处去查探四周的塑料棚,可他的样子并不是检查塑料棚有没有被烧毁,而是进入塑料棚之中。有两种可能,一、他觉得Ben的隐喻是,Ben会在塑料棚中杀死女孩;二、他的生命里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事情。

男孩向Ben讲述过童年的事情,母亲受不了父亲的暴力离家出走,当晚父亲就命令儿子在院子里烧毁母亲的衣服,但在男孩的梦境里,儿时的他面对的是一处正在燃烧的塑料棚,因此,完全有理由相信,母亲或许是被父亲烧死在塑料棚里的,真正逃跑的是电影里从未出现的姐姐。
◎贝斯
为什么要烧掉塑料棚?因为烧掉塑料棚会获得快感,骨骼深处会响起贝斯。

女孩消失后,电影中也出现了很多贝斯配乐,不算好听,但已经让气氛变得足够诡异,显得疑云重重,如果真要去形容,似乎可以用“邪恶”去形容,烧掉塑料棚(或许意味着谋杀某个人)后身体里响起音乐,那么这种音乐必然非常邪恶。
Ben曾经对男孩说过,“要放轻松,这样才能听到贝斯”,似乎可以这样理解,Ben希望他去正视自己心里的声音,正视自己的邪恶,或者说离经叛道的部分,而这个部分恰恰是男孩李钟秀最不愿意面对的,最想要逃离的。电影中有一个细节,男孩在搜寻塑料棚的时候,似乎变得有些失常,甚至拿起了Ben的打火机点燃了塑料棚,然后又用手迅速熄灭。
为什么要杀掉Ben?是为了报仇吗?可以理解为报仇,也可以理解为别的。无论杀死Ben是否真实发生,我们都可以将Ben看作是邪恶的代表,在跟踪Ben与寻找女孩的过程中,男孩也发现了自己内心的那一部分邪恶,也许也听到所谓的贝斯声,而杀死Ben则是男孩直面自己的阴暗与邪恶,他烧掉自己的衣物,赤裸而归,逃离这混乱挣扎的一切,逃离自己的生活。

这一幕让我想起了《猜火车》,男主角拎着巨款以同样决绝的方式逃离了自己的生活,只是《燃烧》的氛围要比《猜火车》阴沉许多,男孩没有钱,失去了女孩,没有母亲,父亲坐牢,杀了人(也许没有),赤身裸体,浑身发抖,握着方向盘,他要去哪里呢?不知道!人生是一望无际的孤独和阴冷。

有一些游戏是开放式的,根据玩家在游戏中做出选择而最终产生不同的结局。在我看来,《燃烧》也是一部开放式的电影。不要在意女孩去了哪里,真相到底如何,也可以不用相信自己看到的画面,不用追究到底哪些是真,哪些是假,电影不是非此即彼。你是如何理解电影的,就可以选择如何相信。
◎理解一:
你可以相信女孩被Ben杀了,而男孩选择了报仇,杀了Ben;
◎理解二:
从头到尾都没有女孩,男孩杀人是出于嫉妒;
◎理解三:
女孩因为卡债逃跑了,男孩寻找无果,仅是在梦里杀了Ben……当然,也还有其他可能,
◎理解四:
Ben有一个自己的化妆盒,在电影的某个片段,他给新女友化妆,在电影的其他部分,他时不时会向李钟秀示好,也许他是个同性恋,让女孩消失是为了让钟秀关注自己,即便是临死之前也要抱一抱他。


◎理解五:
男孩的父亲杀了母亲,他再次见到的母亲仅是梦境,他的姐姐在电影中从未出现,或许姐姐才是逃跑掉的那一个,他沉湎于儿时的悔恨之中,当猜测到Ben已经杀了女孩时,他怒不可遏,决心杀掉Ben,同时也是弥补过去的悔恨。
◎理解六:
所有都是假的,一切都是男孩虚构出来的小说而已,小说家的身份设定非常便利,在想象和现实中游走,比精神分裂患者的说服力强一些。(并且我也不相信想写小说的人会去杀人,杀人之前一定会考虑到的是,我的小说怎么办?)

还可以有更多的理解……
导演尽力拍了自己所能拍的,将“如何理解”交给了观众自己,在整部电影结束的时候,(我)似乎已经无法知晓到底哪些才是真实的哪些是虚构出来的幻想和梦境。
真实和虚假都已经不重要了,存在和消失也不重要了,真相和结局更加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份真真切切的孤独、混乱以及挣扎,那些看似虚无缥缈的情绪才是电影里最真实的东西。
电影《燃烧》所表达的内容比原著更多也更加细腻,甚至已经超越了原著的表达意图,从这点上来说,电影的改编是成功的,如果要说缺点的话,似乎也可以说电影中的隐喻实在太多了,不过看电影也不是做阅读理解,放轻松就好,没准你也能听到来自骨骼里的贝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