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1
第一次读到这篇文章是在看朗读者时,张梓琳小姐用亲切温和的嗓音缓缓念出对女儿的寄托与爱。拿起送你一颗子弹这本书,跃然于纸上的是刘瑜先生的那种闲适淡然,对生活的碎碎念。每一篇似乎没讲什么,又似乎蕴含着潜伏于生活中的道理。
送他人一颗子弹,刘瑜先生周围充斥着各式各样的人。渊博的人,积极的人,自我的人,有关的无关的人。刘瑜先生对优秀的人怀着一股佩服,佩服他们能把时间利用的那么好,把生活过得那么多姿多彩。而自己却恍若十年如一日地度过,有时她把自己跟优秀的人对比时,我不禁也产生了共鸣感。但我知道刘瑜先生自己也是很厉害的,清华大学副教授且取得政治学博士。一个如此优秀的人在拿自己跟别人对比时,也常自惭形秽。她的淡然体现在对无关的人一种置之不理的态度,无关的人在刘瑜眼中如同一个打过的喷嚏,一下就从自己生活中消失了。而有关的人如果妨碍到自己了,就尝试去改变这一状况,若改变不了就去避免。刘瑜对待同舍的厨房情况便是如此。
送自我一颗子弹,独在异乡的感情,过去的感情,未来的感情,让刘瑜思考其自我。她也有冲动的时候,她也曾想过去干其他事,但她觉得自己可能会干一行,恨一行,在理智的控制下,她并没有偏离自己原来的轨道。让我不禁想起有多少人因为自己一时的冲动,而放弃原本的生活去追求心中的那份东西。或许失败或许成功,在理智与情感面前,我永远判断不了谁比较好。在追寻自我的途中,总会遇到跟原来想象的不一样的东西,但不要心急,有可能此时的不一样恰恰好给你带来新奇的感受。就犹如刘瑜的毛里求斯之行。
送意义一颗子弹。生活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没人说得清。对于除人之外的生物这个世界又有什么意义,对于老鼠有什么意义,我们也不知道。毕竟人连自己都没发觉生活的意义,又顾得了什么了?但人心中总会对美好的东西给予很多意义,从而满足自我心灵的空虚,时间的空洞。
送爱情一颗子弹,有人说爱情就是荷尔蒙淡化之后的亲情。也未尝不有这个道理。常年在国外求学的刘瑜对于国内与国外的爱情文化的不同有深深的体会。国外对于爱情文化甚至有一个约会文化,迅速的亲密关系,仿佛是一种快餐文化,仅仅为了满足内心的空虚而存在的文化。但是这种愚蠢未尝不能说是年轻人的一种权利呢?我喜欢书中的这么一句话“年纪不小了,该干嘛去干嘛,别一头扎进那美丽的忧伤,一边拼命往里钻一边喊救命。”你可以选择吃有毒的美食,却不能说它有毒,因为是你自己选择的。在这个爱情篇中,最后两章是写给刘瑜的孩子布谷的,对安排在这一开始我感到疑惑,后来我觉得或许这就是爱情最美好的样子吧。孩子是爱情的结晶,而父母又爱着孩子,让孩子成为爱情最美好的样子最后的篇章或许是最好的安排吧。
送社会一颗子弹,对于这个篇章我并没有特别大的记忆,作者把自己对电影对现实社会出现的一些反应人性的事情的感悟写下来。对比中外文化,得出国外知识分子自我救赎的效率比国内的要高这个结论。
送你一颗子弹,你接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