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姆与辜鸿铭
1920年,毛姆来到中国,慕名拜访了被后人称为“文化怪杰”的辜鸿铭。那一年毛姆46岁,辜鸿铭63岁。毛姆刚刚走过了他生命中的一半岁月,而辜鸿铭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很多人人云亦云,称辜鸿铭学贯中西,这是不恰当的。辜鸿铭的国学功底并不深厚,造诣也不高。应该说他是一个对西方文明有深刻了解,对中华文明有非凡尊崇的人。他能流利的讲英语和德语,时任《泰晤士报》驻华记者的乔治莫理循称赞他是一个语言天才。他熟知欧美的历史和风物,因此常常能够讽刺西人于细微之处。他热爱中华文明,尊崇孔孟之道,毕其一生不遗余力的向西方介绍他心目中所谓“真正的文明”。他的个性可以用“狂狷傲物,特立独行”八个字概括。
作为一名出色的小说家,毛姆关注的是人性,是独特的个性。他游历四方,不仅是为了看风景,与那些能够激起他兴致的人相遇是他在旅途中最大的期待。这一次,毛姆来到中国,慕辜鸿铭之名登门拜访。对于毛姆来说,这是观察人的独特个性的好机会,因为他通过他人对辜鸿铭的介绍,推断出辜是一个有个性的人。而对于辜鸿铭来说,一个来自于“日不落帝国”的名流,前来拜访他这个“天朝上国”的遗老,这是个展示自己优秀文明的好机会。辜鸿铭对毛姆说的第一句话是这样的:“我很荣幸你想来看我,贵国人只是跟苦力和买办打交道,他们以为每个中国人必然地不是苦力就是买办。”毛姆所作的,只是暗暗的观察着这位“上了年纪的高个子”,还有他那“细长的灰辫子”。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两个人没有任何真正的交流却各得其所。辜鸿铭带着激烈的情绪质问毛姆白种人何以瞧不起创造了如此复杂深奥精细的文明的黄种人。而毛姆则体察着辜鸿铭对他这个陌生人刚开始的戒心和后来的不舍,辜鸿铭在讽刺西方文明时表露的快感,以及回首往事时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哀,也都给毛姆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毛姆询问辜鸿铭对美国哲学的看法,辜鸿铭这样回答:“我对美国石油比对美国哲学更有兴趣。”辜鸿铭则送了毛姆一幅字留作纪念,毛姆的评价是:“上面的汉字在纸上构成了一种好看的图形。”辜鸿铭的回答和毛姆的评价是一百多年来中外关系的写照:中国对外国的了解远远比外国对中国的了解深刻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