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17:汉韩夫妻称谓语研究情况
1汉语夫妻称谓语研究情况
有关汉语夫妻称谓语的研究在方法思路上主要体现为两种类型:“夫妻称谓语历时演变研究”和“夫妻称谓语共时语用研究”。前者如钱倩(2006),丁崇明(2005,2010)。该类研究用列举的方式,从词源考证的视角描述了各称谓的出现与消亡,清楚展示了汉语夫妻称谓语从古到今的演变过程。如丁崇明(2005)列举了汉语历史上的男子配偶称谓语,查找各类文献对其进行考证,并从各个词语出现和消亡的变化中得出了八条演化规律。丁崇明,荣晶(2010)考察了女子配偶称谓语的历时变化,统计部分称谓语十年间在《人民日报》的出现次数,总结出四条演化规律。钱倩(2006)从旧时期和新时期两个层面穷尽式列举了汉语夫妻称谓语,展示了旧时期从先秦开始到宋元明清的演变情况,并对新时期的夫妻称谓语表现形式进行了简单说明。该类研究以结构主义的传统方式向我们描写了从古到今汉语夫妻称谓语的来源和消亡,重点展示演变的动态过程,却忽视了现当代常用称谓语的使用情况,对于现当代常用的夫妻称谓语没有详细描写和分类,对其产生和消亡的可能原因也没有进一步解释说明,且背称和面称夹杂,针对性不强,有进一步研究的空间和必要。(2)夫妻称谓语共时的语用研究,如易花萍(2011),李敏(2015)。该类研究以常见的夫妻称谓语为研究对象,不太注意古代和现代的时间划分,主要目的为尝试从语用角度对称谓语的使用情况作出总结。比如易花萍(2011)从情感色彩层面把夫妻面称语划分为七个类型,对面称语使用的功用做出了四点总结,指出影响称谓语使用的因素主要是个人因素而非社会因素,对此,我们持保留意见。李敏(2015)从古代和近现代两个共时层面划分夫妻称谓语类型,通过语料分析得出影响称谓语使用的因素跟交际场合、年龄和心理状态等情景语境相关,最后总结了使用的语用策略。该类研究尽管开始尝试从语用层面对称谓语使用的影响因素和语用策略作出解释,有所创新和突破,但仍存在以下问题:注重共时的解释而忽略了历时的描写。古代称谓语和近现代称谓语混为一谈,二者在共时层面并没有横向比较的价值。对于使用情况的描写没有使用大量的语料来证明,证据不充分,解释大多数留在表面,不够深入,也存在很大的拓展空间和价值。
2韩语夫妻称谓语研究情况
有关韩语夫妻称谓语的研究很少,只有少数几篇汉韩称谓语对比研究,如李美花(2009)、茹意(2011)、崔文婷(2015)。该类研究简单描写了汉语和韩语两种语言常用的夫妻称谓语,对韩语的描写不深入,表现在没有面称和背称的明确划分,历时层面没有展示清晰地演化过程,共时层面没有根据语料对使用情况作出相应描写和使用动机的解释,汉韩对比也不够全面。还有一些汉韩夫妻称谓语研究包含在有关亲属称谓语的汉韩对比研究的硕博士论文里,如赵钟淑(2008博士,2005硕士)、李香林(2011硕士)等。该类研究以亲属称谓语为研究对象,其中对涉及亲属关系的下位范畴配偶关系的称谓语做出了描写分析,但重在描写,解释上主要以文化为背景来分析两国的文化差异,没有从使用语境和社会角度对其进行考察,可见结合语料的方式对中韩两国称谓语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解释还存在一定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