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道歉信的正确打开方式
这是 第60期 《浣熊的叨叨叨》

本文共2064字,阅读需2分4秒
原创 | 小浣熊 编辑 | 俞露儿 排版 | 航航
编者按:滴滴道歉了——资本逐利,无可厚非,但是你利用人性的恶来赚钱,还是坚持基本的善意底线,结果不尽相同。
小浣熊说:
一开始我们是想从“滴滴载人,还是滴滴宰人”入手的,因为距离上一次滴滴杀死空姐,过去也才三个多月。
不过昨天滴滴创始人程维先生、总裁柳青小姐的道歉信一出,觉得对于这封信的理解成为了现在我们是否卸载滴滴的焦点:如果这封信出自企业危机公关之真情,那或许,不光滴滴有转折,或许整个共享经济都还有转折;而如果,这只是息众怒的一种无奈和机巧,那顺风车的终结,只是共享经济倒下多米诺骨牌中的一块。

小浣熊在之前的文章里就说过:科学技术是中性的,是使用它们的人,决定了科技的属性是善或恶——在这一层面上,滴滴出事,也无法修改共享经济本身是有积极一面的本质——节约资源,快捷便利。而顺风车的共享初衷也无可厚非:一辆车四个座位,上下班路上,顺路带个人,分摊油费——同等社会资源消耗下,产生更多价值,优化社会效率。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为何在诞生这句话的地方,总是频频出现“取之无道”的争议?我们可以看到同样是带着资本的原罪——“逐利”,来到人间的,另一家网约车公司,同样遇到了司机越界逾距的恶性案件,他们的动作:

客观地讲,比起米国,中国的总体犯罪率是要低的:

比起的士,网约车的案发率,也是要低:

那为何“滴滴顺风车”反而成了重灾区?
在小浣熊撰写的之前的文章《如何避免被滴滴奸杀?》中就指出:“一个缺乏自控能力,进而发展成精神疾患的人,是怎么成为一名滴滴司机的?滴滴作为一个中介平台,为什么没有入门审查制度?它尽到了监督、管理的职责吗?顺风车在监管上暴露出来的各种漏洞,今后消费者还会买账吗?”
除了监管不力,这次的事情背后,“顺风车”的原罪即真正的痛点在于:它曾有意促成某些事情,换言之——滴滴不甘于做B to C,它要做社交。
1、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所谓的社交产品,本质上都是异性社交。
2、要做社交,女生为王。(是的,不是女性,是女生)
3、平台上有了年轻姑娘,氪金土豪(质)和宅男屌丝(量)自然会跟过来。
4、有了以上三要素,滴滴就可以抢陌陌的生意了。
“能赚个油钱,还能勾搭个妹子。”这是滴滴给相当一部分顺风车主的心理暗示。当经济激励不足以刺激供给时,可以靠异性社交来弥补,而一心想搞出个大事情的滴滴,生怕大家忘了可以通过搭顺风车来搞艳遇:
滴滴官方有意系统性地进行引导,除了七夕节推出的明显暗示艳遇的“我们约会吧”活动,也鼓励车主对乘客的长相、气质进行评价。在滴滴顺风车的接单页面,可以看到用户年龄、职业、头像等信息——也就是说,上车前司机就知道你“美不美”。一位男性顺风车主曾发帖:“自己只接女性乘客,在决定是否接单时,会看以往车主对乘客的评价,丑的不接”。

滴滴的顺风车痛点就在于它在逐利迷失,单方面“照顾”了车主的(异性)社交诉求,也酿成了一种恶性的“逆淘汰”机制:那些只想老实赚点油钱的车主,也因隐性成本高昂而退出,只把“另有所图”的老司机给留了下来。甚至顺风车的车主们,还建有社群,会分享哪个女的漂亮。
四个月不到的时间,从郑州空姐李明珠,到温州女孩赵培辰,滴滴顺风车是否直面了上述痛点?从网络上爆出的各种消息来看,答案是,并没有。

那么今天,事实上的、成为了不止一位美丽女孩被害的“帮凶”,滴滴负责人写出了不可谓不诚挚的道歉信,作为消费者,我们已可以替滴滴罗列其顺风车业务的如下诊断书——
1、入行资质缺乏监管,是前提(假身份、假车牌,出了事想追踪都难);
2、刻意引导异性社交,是原罪(利用人心的黑暗);
3、客服形同虚设,是防波堤的溃散(不是做不到,是不愿意做)。

正是这些BUG的存在,使得公共事件的出现成为必然。而所有的公共事件都将引发消费者的集体恐惧,而对生命的代价来说,任何恐惧反应包括抵制应该说都不足为过。对靠流量为生的企业来说,急需经常换到消费者的位置上来思考:作为共享经济的普遍使用人,这块饼越大,每次出事后引发的恐惧舆情就越大,消费者对于管理不力的追责愿望就越大。
影响力越大,利益越大,而责任,也成正比。
之所以这次大家要求追责滴滴,也说明消费者潜意识里对共享经济仍有使用愿望,说明共享经济本身有其经济和效率的双赢本质,否则,卸载,绝不二话就是。
没有一件事会完美无差,没有一个商业行为能完美消灭痛点,但诚意道歉只是其中必须的环节,而绝非一个句号。道歉的正确打开方式只有一个正确姿势:这一次,行动上,滴滴是否能够自医。
而是否处理上述问题的分界线如下——
哪一天写出道歉信的滴滴责任人,自己能够匿名在午夜时分信心十足地叫滴滴顺风车回家,才说明道歉和改变的表里如一——民营航空公司卖掉新航线机票的最好方式是:老板第一个坐上这架飞机。
人世间还有什么把性命交给对方更大的信任?小浣熊以为,一切涉及生命安危的企业,都要拿得出一份对得起别人把生命安危交给你的诚意。
滴滴的安全背书,一封道歉信,显然不够。
好在滴滴的道歉声音已经发出,滴滴的道歉行为如果是:彻底放下对于顺风车业务的低级诱导;彻底对消费者建立善意和关怀的底线;而这一切又全部凝聚到极其具象甚至细节的动作中——软件内一键报警,报警后响应速度,等等,那么,对消费者的一切讨好,都不如对他们生命安危的真诚关切来得实在。
而诚意这东西,只在行动里,不言自明。

[参考文献]
1 安联国王里贝里,《现在再来看滴滴顺风车当年这些广告文案,真的是脊背一凉!》;虎扑论坛,2018-08-26;
2 徐静波,《徐静波:深夜写给程维、柳青的一封信》;大风号:静说日本,2018-08-28。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文字原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