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阴区宇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9:「阿難當知!汝坐道場銷落諸念,其念若盡則諸離念一切精明,動靜不移憶忘如一,當住此處入三摩提,如明目人處大幽暗,精性妙淨心未發光,此則名為色陰區宇;若目明朗,十方洞開無復幽黯,名色陰盡,是人則能超越劫濁。觀其所由,堅固妄想以為其本。」(CBETA, T19, no. 945, p. 147, c1-6)
略说:
色就是色法,色法的特性就是有质碍,也就是能被触知。这里的色不仅仅指物质还包括能量(运动),实际上物质也只是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触不仅仅指身体碰触所带来的觉知,还包括眼耳鼻舌意的觉知,譬如你能看到一样东西就是因为那个东西对光波有了质碍和反射。总结来说色法就是能引发前七识触心所的所有的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以及法尘中属于色法的部分。
阴主要是遮盖的意思,这里譬喻被色法的假象所蒙蔽。在有些地方也被称为蕴,则侧重于表示蕴集的意思,就是几个东西聚集到一起组成另一个东西,譬如质子、中子、电子组成原子,很多原子组成物质,不同的物质组合到一起形成器物等等。
区宇也就是区域,可以理解为划分成一块块不同的部分,也有区隔的意思。
色阴区宇就是把一真法界中能被七识触知的部分区隔开来的意思。胜义谛要消除一切法的对待相才能顺入,而世俗谛则相反,光知道“三界唯心”是无法成就诸法妙用的,止观双运就是要在胜义谛成就的基础上,继续更深入的世俗谛观行。世俗谛的观行离不开相名分别,首先要通过相名把万法分隔成不同的区块,然后才能深入观察其运作和差别,在粗分层面观行成就后还要进一步细分,就是所谓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百法、千法、万法,层层深入,直至成就一切种智。
色法的形成,究其根本就是有情的坚固妄想,也就是内执色身为真实,外执世界为真实。这种妄想是无始以来不断熏习累积而成,很难破除,即使在知见上已经知道色法虚妄,还是会时不时的觉得色法真实,无法摆脱。因为色法是五蕴的基础,通常受想行识都要依赖色法才能现起,每一世其实都是第七识想要保持觉受才出生了色身和世界。 色阴尽是很高的境界,个人理解至少要超越一切色法的系缚。因为【入三摩提】才只是色阴区宇【處大幽暗】,这个【十方洞開無復幽黯】是什么境界只有留待以后探究了。劫浊是五浊之一,《瑜伽师地论》有这样的描述:【如于今时,渐次趣入饥馑中劫。现有众多饥馑可得。渐次趣入疫病中劫。现有众多疫病可得。渐次趣入刀兵中劫。现有众多互相残害刀兵可得。昔时不尔。是名劫浊。】,离开了色法的系缚,便不受饥馑、疫病、刀兵的影响,因为这些劫难能够影响的也就是色法。
具体怎么修,我不是很确定。就摆脱色法的系缚而言,二乘法可以从观察色法虚妄入手,从粗至细、从近至远直至周遍,大乘法修真如三昧应该就可以。这里有一点需要提醒一下,那就是经典中【汝坐道場,銷落諸念】应该不是指“一念不生,没有语言文字”的共外道定。以现今人而言真正的一念不生是不可能有的,最多只是意识缘于一处、其他妄念暂歇的状态而已,而意识缘于定境本身就是一个妄念,这种状态并不能增长慧力,也并不能从根本上断除对色法的系缚,因此肯定不是一念不生。在我看来恰恰相反,如理正念、正念相续才能【入三摩提】。这个正念是建立在正知见的基础上,如理作意所形成的一种世界观,如果这种世界观可以完全不依赖于文字而存在,并且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被转变的话,就可以称之为正定,也就是【入三摩提】。这里列举《瑜伽师地论》的一些描述,供大家参考:【三摩地云何?谓于所观察事,随彼彼行,审虑所依心一境性。】,【三摩地者:谓于所缘,审正观察,心一境性。】,【三摩地云何?谓于彼彼境界,随顺趣向;为审虑依心一境性。三摩地为何业?谓智所依为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