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满地都是六便士,也要抬头看看月亮
今天这篇随笔,没有什么具体的主题,就是看到一条朋友圈有感而发。
很早就写完的文章,一直没发,毕竟在当今互联网生存环境中,写的东西稍带不注意就会被别人批判成“戾气太重”,都8012年了,佛系的我还是愿意选择过得温柔些。
前几日在微博看到一句话,“对于23岁的你的祝福,是经历世事而不失少年意趣,是保持坚定与热爱,是依然能够为世间那些真心实意而心动。”
这让我想起了去年毕业回老家小住了一段时间,准备来深圳参加工作时,每次离家爷爷奶奶都会给一个红包,那次也不例外,爷爷给的红包背面写了一句话:“即使满地都是六便士,也要抬头看看月亮”。
这么多年来,爷爷对自己儿孙的期盼永远都是过得幸福快乐就好,也正如我名字的来源“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相比于社会上所在乎的成功、财富、名利、地位,他更看重于作为一个独立个体在生活中所拥有的幸福感。在家乡那个小县城生活了几十年的爷爷,并未体验过一线城市中遥不可及的房价和节节攀升的房租,爷爷这一辈的人也并不知道目前年轻人在互联网中所调侃的佛系生活状态,以及“佛系”走红的背后,这个时代里所挟持的集体性焦虑。但作为一名在讲台上执教四十多年的退休语文老师,他在希望自己儿孙追求生活快乐的同时也要有自己的独立想法,去坚守自己的梦想与追求,而不是跟随大环境一味的随波逐流。
不用理会世俗大而化之的标签,因为谁也没法比你自己更懂,你到底想要什么?
1
现在这个高信息化的社会,尤其是博客、微博、公众号等个人自媒体的出现,每天我们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信息,人与人之间也无时无刻传递着种种信息,这些信息不管好的坏的,都在源源不断的进入到我们大脑之中。
在这么一个年代,好像焦虑是唯一的特征。
在社会环境下,性侵案件频发、食品安全隐患、假疫苗横行、顺风车成为坏人的猎艳场;在资本市场中,P2P爆雷、私募跑路、a股暴跌、币圈凉透,收益从来都不会抛弃风险而存在;在媒体环境下,我们每天都可以从媒体上听到这样那样的“神话故事”:ofo创始者戴威是90后、摩拜创始者胡玮炜80后、动辄融资上亿的公众号背后也大多是20来岁的年轻人......
有房子的年轻人焦虑,每天醒来都是未还完的房贷,担心地产泡沫的到来;没房子的年轻人也焦虑,躲过了高房价,却躲不过高房租,房价吐出来的血,早已经被蓄势待发的高房租接了个满盆而归。
未婚的年轻人焦虑,步入30之前呢家里的催婚催恋、单身税和生育基金的讨论,面临着婚恋、房价、工作等等现实的问题;结婚了的年轻人焦虑,生不生,生几胎,接种疫苗的真假,幼儿园的安全,公立学校的学位,私立学校的学费.....每一项都足够焦头烂额,在此之际,《人民日报》发出呼吁:生娃不只是家庭自己的事,也是国家大事。
年轻人,本该是满脸胶原蛋白、无所畏惧、热气腾腾、生龙活虎的模样......可媒体环境给我们勾勒目前年轻人的画像却是睡眼惺忪、疲惫不堪、暮气沉沉、深受脱发问题困扰......
曾经的校园是文艺青年的天堂,诗与远方和文艺还没有被污名化;那时候毕业的人们还没有买房的压力,还能爱情至上,还可以愉快地裸婚;现在的年轻人看多了年少成名的故事,也看多了现实压人,念叨着没有房和车谈何未来与梦想。那时候的玫瑰花和YSL口红还不是必需品,我年轻漂亮的母亲在有更好的选择下还能义无反顾的嫁给一无所有的父亲。那时候一首歌、一件衬衫可以成就一段佳话,没有AJ鞋和神仙水的相互试探,也没有公众号教你对方爱不爱你的几个表现。
相比于之前朝气澎湃的年轻人,现在更多的是忧心忡忡,脊梁弯曲,密不透风的现实压得人喘不过气时,媒体们迅速将这种社会性焦虑放大,大众有焦虑,媒体便放大焦虑;大众不愿思考,媒体就提供肤浅的东西。
尤其是近几年来自媒体的兴起,公众号等自媒体不是专业媒体,但却吸引着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庞大用户,营销号运营者们把重点都放在如何获得10万+的阅读数据,一个直击用户心底夺人眼球的标题,内容上围绕着“热点、金钱、性、暴力”。
对于评判他人,向来没有太大兴趣,但看到有些女孩将一些公众号文章视为自己的行为参考时,总想出来说点什么。
尤其是这样标题的文章:
《找一个会宠你的男朋友谈恋爱》
《最值得交往的男生是什么样的?》
《你可以和左先生谈恋爱,但一定要嫁给右先生》
《咪蒙的粉丝不能娶?呵呵,是你娶不起》
《不给你买YSL的男孩,不配说爱你》
《我不作了,就是不爱你了》
......
and so on
随便点进去一个,大多数都是10万+的好数据。
看到“男生彻底爱上你的4种表现”,就像看见一道光,“喔,原来这就是喜欢”;
看到“爱我的人会明白所有大张旗鼓的离开都是试探”,仿佛抓住了最后一根稻草,“对,不是我作,只是你不爱我”。
读到“遇见这样的男人,还是分手吧”,才下定决心,“滚吧,不用你指教余生,老娘瞎几把过就好”。
中老年人听信健康指南,年轻女孩们盲从情感文章,在本质上并无两样。
“不给你买口红的男人,一定不爱你”
“常说这话的男人,一定不爱你!”
“当一个男人回复你微信很慢时。”
看着是不是很熟悉?这样的标题在情感公众号里处处可见,但可笑的是,这些文章传达的思想,可能连作者自己都是不信的。
17岁就靠写微信公众号月入十万的少女木汁,她的经验是“骂男人,往死里骂,变着花样骂”,看起来很偏激,但居然有那么多人信了。后来木汁说:“我现在想想那些带节奏的都还挺脑残的,不让买口红就不爱你什么的,后来我慢慢谈了恋爱,发现有些感情还是不能这么衡量的。”
那些不存在理性,经不起分析推敲的情感鸡汤文,之所以能火成爆款,只不过是抓住了那些被情感焦虑困扰着的人们。
这类文章大多是以下套路:先讲故事,然后在文末总结提炼道理,明晰明了。这些毒鸡汤抓住了女孩在情感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弱点:需要安全感。它们虚构一些情感故事并从中提炼出维护女权的大道理,从而满足了大多数女孩的心理需求。
他工作很忙一直在加班,好不容易抽出空回了她一句“我在忙,有空说”,她说“你不爱我,我爱的人可以很忙,但对我永远都有空。”
他和她的家是两个方向,来回车程要三个小时,约会之后他叫了一辆专车送她回家说“我不顺路,自己坐车回去”,她说“你不爱我,爱我的人东西南北都顺路。”
他和她吵架了,他说“有什么事情我们好好谈”,她说“你不爱我,爱我的人不需要和我讲道理,只要宠我就行了。”
她因为一点小矛盾作天作地,连挂了他十几个电话,还威胁要分手,他说“你不要再说分手了,再说我会当真的。”,她说“你不爱我,爱我的人会明白所有大张旗鼓的离开都是试探。”
过年过节不给你发红包不给你买礼物就是不爱你,因为网上说一个人爱你就应该为你付出所有。
让你多喝热水穿厚点就是不爱你,因为网上说我们已经过了耳听爱情的年纪。
他住在东边你住在最西边不送你回家就是不爱你,因为网上说爱你的人东南西北都顺路。
不给你买一两只口红就是不爱你,因为网上说一定要让男朋友送口红,这样每天还一点可浪漫了。
你看她错了吗?她只不过是照着公众号里说的做啊,这些道理在一定的条件下也是没错的啊,可是懂了那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啊!
但爱这回事,还需要别人来告诉你吗?苛求自己的男朋友也要像公众号文章里那样做,否则就觉得不爱你?对方爱不爱你,难道自己心里没点数吗?一些情感公众号的作者自己可能都没谈过几次恋爱,没经历过婚姻,那既然如此又有什么资格去指导别人该怎么做呢。
他们非说万事忍让才算真爱,非说没有原则的包容才算真爱,非说给对方看手机才算真爱,非说朋友圈里有对方的照片才算真爱,非说花钱才算真爱,非说要油嘴滑舌面面俱到的才算真爱。
片面地强调一些观念必然会有失公允。为什么男朋友就该立马回复你的微信消息,你却可以随性?为什么男朋友就该服软,你却可以无限度地作?在男生都不知道自己到底做了什么的时候,这些女生按照公众号上标注的所谓的男朋友准则,一遍又一遍地对照,用这些东西作为标尺,来衡量男生行为,然后得出爱与不爱的结论。
我觉得这挺可悲的,订阅了上百个公众号,看似对爱情领悟透彻,看似一眼就能看穿渣男,看似分手之后就能迅速走出来,但其实依然根本不会好好恋爱。感情这件事,真的不是像情感文而言需要用规律而论性,它之所以奇妙,就是因为它的不了确定性,爱情这种事情冷暖需自知,根本没有标准可以衡量。
我们大多数在情感上的成长,几乎是大同小异:学生时代早恋被严防死守,工作后被穷追着结婚,留给我们修炼爱情的时间实在太少。但亲密关系却是人生最重要的一课。诚然,我都是情感世界的新手,不懂如何爱人和被爱,担心自己成为炮灰,担心遇人不淑。我们需要听别人的故事,了解别人的经验和恋爱知识。这样我们既能享受爱情的甜蜜又能保护自己不受伤害。可是,真实的爱情并不是故事里讲述的。它可以复杂,复杂得像紫霞仙子和至尊宝,它可以很简单,简单得就只有三个字。
大部分女生都希望被自己的伴侣关心、呵护和疼爱,这本无可厚非,我想说的是,姑娘,你要有自己的判断,不要仅仅依靠情感博主的几句话,就去为你的感情下断语。微信秒回不秒回,和他到底有多爱你没关系,我爸从来都隔好几个小时才回我微信,有时候还不回,但他是全世界最爱我的人;七夕送不送包包口红,和他究竟有没有把你放在心上关系也不大;会不会给你剥虾,更不是检验你在他心里的地位有多深的参照物......你们的感情是你自己用心去判断,而不是靠着几句情感博主的话来衡量,感情这么奇妙的事情,就不要再一味的用技巧了好吗?我向来觉得一段关系应该从心,如果技巧太多,便失去了应有的享受,变成一场烧脑的维系,这么不轻松,还不如放弃。
别肆无忌惮的作天作地,偶尔作一下是情趣,作多了的话别说男朋友,连你爸都想收拾你。
爱情不是数学题别想用一个公式套在所有人身上,就像你背熟了撩十二星座手册也不可能撩到所有人,对方和公众号上写的好男人完全不一样也不证明他不爱你,这么大的人了,应该有判断一个人是不是真心待你的能力,而不是像迷信一样靠着公众号过日子。
在现实中,也许你感情遇到难题了,你看一下你订阅的情感号,或许它真的可以给你带来答案,一语道破了你的困惑。但是,亲爱的,所有的信息都只是一个辅助作用,你可能获得了很多信息,但是前提是你要对这些信息进行筛选,对你接受到的有益信息要赋予行动。
爱情千万种模样,谁规定爱情一定要如同公众号里安排的那样,有格调的是爱情,朴质的也是爱情。
作为一个文字输出者,从前我天真的觉得,粉丝们是具有自己判断力是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拒绝不同观点的,如果你没有判断能力,觉得谁说的话都有道理,那我劝你不要相信任何一个公众号上说的话,包括我。
因为我在这个公众号和其他平台上写下的每一个观点、每一句话或者引用别人的某个段落,都是根据我自己的人生经验和思考沉淀而产生的,它只能代表个人观点,受我个人视野、格局、认知水平、思考能力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并不足够正确到能影响、引领、甚至试图去同化任何一个个体的价值观。(虽然我没几个粉丝能影响)所以啊,随便看看就好,别太当真,因为每句话都是“我”片面的想法,不能作为共识或者思维标准。
其实纠结了很久要不要发这篇,因为我写的内容也无可避免是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希望更成熟、深邃的人在评论或者后台留言私信里提出不同的意见,来补充我在思考一件事情中所忽略的方面。
最后用一句喜欢的摘抄结尾:
“与任何人的思想一样,我的思想上也黏附有我过去的思想的已枯萎的残留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