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29日 校园里的隔离门
老兵的杂货铺
2018年8月29日 校园里的隔离门
近日,苏州一所百年名校拟在校内设“隔离门”安置“菜小”生的新闻,引发了舆论热议。
从9月1日开始,苏州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为主的民办小学(俗称“菜小”)——立新小学因校舍被腾退,800多名学生将被整体安排到附近的公办重点小学、百年名校勤惜小学念书。勤惜小学的家长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刻引发了强烈反弹——凭…神…魔…
8月23日,勤惜小学校方表示,虽然共用一个校园,但勤惜小学会用铁栅栏加以“隔离”,对安置过来的800名学生进行“单独管理”,并给予独立的教学和活动空间。
好一个“铁栅栏隔离”,这种做法立刻遭到舆论的谴责抨击。
非常有必要先来回应一下学生家长的强烈反弹,为什么会这么大反应呢?集体怀老二了??非也!
勤惜小学有着百年历程,自然也是当地所谓的名校之一。对于苏州而言,此前入学是严格划分学区的,只有房产证、户口本地址均在学区内,才能入读,所以,那些家长,不少为了孩子入学,都是“投过资”的——买高价学区房。于是,你想啊,我老老实实按照既定规则花了这么大代价进的勤惜,现在这些人免费就进来了,我能平息我的情绪,可我银行的贷款能压制自己的愤怒吗?
规则何以成为规则?公平又在哪里?于是学校也就不得不出来解释,用一道隔离门来画出边界。
这背后所体现的依然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优质教育资源稀缺带来的焦虑。
那么,某种程度而言,学校、家长的反应,是可以理解的,可就现实而言,这种现实矛盾客观存在,责任应该由谁来承担??
事件的起因,是这样的。因为涉及一起合同纠纷,根据法院判决,立新小学不得不将校舍腾出交还给原告。因为勤惜实验小学“相对就近”,有空余闲置的教室,并且是姑苏区唯一符合安置条件的学校。所以呢,苏州市教育局依据《民办教育促进法》的相关规定,政府要支持民办教育的发展,可以把闲置的资产出租转让给民办学校,作为过渡安置。而惜勤小学有空闲场地,所以,就牵了这根线。
实际上,仅仅是场地的出租转让,两所学校并没有其他交集……勤惜实验小学校长蒋利军表示,教育部门会对安置点的学生进行单独管理,并实行独立运营,给予他们独立的教学和活动空间。不存在制造学生之间歧视的问题,这样做只是为了保持两所学校的相对独立性。
回归事件本身,我们发现其实并不复杂,可何以引发如此激烈争论呢?
关键的焦点,其实就在实现手段上——为什么非要用“铁栅栏”呢?
学校作为教育的主场之一,担负着重要的职责,但这些年,是否这个责任有异化为升学率的倾向呢?可人人都知道,教育绝不是升学率,教育的根本是塑造人,是传承人文科学精神啊。
对于这一点,我想苏州市勤惜实验小学更应该有深切的体会,因为他已经历经百年风雨的冲刷,这所学校创办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七月。学校以“勤学、惜时、做勤奋之人;求真、崇德、育德善之才”为治学理念,我想这后半句更是常识。那“隔离门”之说,能体现这种理念吗?
所以,不管出于什么样的理由,以“隔离门”的形式体现管理,都是这所学校一道耻辱的标记线,让隔着栅栏相望的小朋友又做何感想呢???为师者以便于管理的目的如此作为,又如何在这些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不健全的孩子们面前,为人师表、传道授业解惑呢?
身为百年名校,不应该不知道欧阳修先生的“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更不可能不清楚孔老夫子“有教无类”的典训吧??
从这个看似不复杂的新闻解读里,我们再次感受到一种深深的焦虑。引申而言,就是一种社会撕裂的客观存在。
从以前的“地域歧视”,某省人如何如何,到后来进入“阶层(群体)歧视”,城乡矛盾、族群矛盾不断加深,现在社会上又表现出这种“身份歧视”,其实,这些歧视的背后,都是在显示社会流动变化的强弱。
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显示,社会流动性对于社会文明的提升、财富的分配是有着巨大影响的。有人开玩笑说,改革开放前十年,发财靠胆子;第二个十年开始,发财靠路子,社会流动性开始降低,再过十年,发财靠老子,这背后就是说明社会流动性变化的影响。
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会集中爆发,这个时候,文明的重大主题之一,就应当是“融合”,现实中也不乏这样的好的例证。
比如,城市建设者与城市的关系,以往很多重大工程竣工剪彩往往是领导、名人,现在不少项目剪彩者是参与建设的“建筑工人代表”。
你说这些他们盖的房子、建筑,因为市场商品价格的问题,他们买不起、用不上,这是客观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无可厚非,但依然给予建设者足够的尊重,是好事。
但并非纯商品的公共服务,难道不应当给予这些外来建设者、贡献者平等的对待吗?医疗、教育首当其冲。让他们也可以分享城市发展的成果,不对吗?制度性安排不就是要做好这样的兼顾吗?
改革开放就是因为人的流动才产生出巨大的活力。
今天我们所说的开放——不单单是不同地域的融合,已经是全球视野下的融合,涉及的是国际间文化、风俗、政治、经济……
最近陪侄子去大学开学报道,校方就非常明确的表示,家长要主动调适自己,教育的功能,尤其是当下的全球化背景下的教育,就是提升对不同文化、习俗的认知,并不断营造友善包容环境,这也是高等教育必须承担的责任。
所以,对于那到百年名校里的栅栏门,我想说,教育是为了促进融合,教育意味着文明的提升,请您拆了那道“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