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米兔的一点思考
七月下旬米兔运动发起时在朋友圈记录的一些想法,好久不来豆瓣,发一篇日记吧
1、遭遇性骚扰后为什么不报警 害怕被质疑,害怕遭受羞辱、二次伤害是一部分原因。我们看到张弛在作家春树指控性侵后得意洋洋地发朋友圈:“一个朋克公开自己如何被操”,又比如章文回应声明里说蒋方舟男朋友多、易晓荷喜欢喝酒,暗示她们本来就不检点,而最初匿名举报的女孩则坦言在模拟了报警的过程后,被无休止的盘问性侵细节搞到崩溃,从而放弃报警。
还有一种情况,有的女孩在遭遇自己尊敬的师长性侵后无法接受,大脑会自动产生应激机制,哄骗自己爱上老师,消化性侵对自己的伤害。读过《房思琪的初恋乐园》部分章节就会了解这一心路历程。作者林奕含因为此事重度抑郁,多次自杀,心理医生说她经历的这一切等同于是大屠杀、是集中营、是核爆。去年4月作者不堪忍受,再次自杀,终告不救。
之前看雷闯事件受害者接受采访,说性侵发生后跟雷继续保持了一段关系,也提到这个说法:“咨询过很多专业应对心理创伤的心理保护机制。我希望大家关注到这个点,心理创伤的人采取的方式不是大家正常逻辑的行为,就像房思琪一样。我必须和这个人保持关系,我一开始是不愿意承认我是受害者的。因为我很认同公益的价值观,一旦我承认我是受害者,我认同的这一切都没有了……”
这并不是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是女性在这个男权社会无奈的选择。另外,像雷闯这样的公益圈领袖,有各种丰富的阅历、人脉加持,本身自带光环,很容易迷惑一些不经世事的小女生。她们遇到非礼时的第一反应通常都是懵了,无法理解偶像为什么会这样对待自己,甚至意识不到这是性侵,但本身很害怕又极其痛苦,只能“像木头”(当事人语)一样承受。受害者其后几年一直陷于自责、自卑中无法自拔,也有看心理医生但却毫无效果。直到听说遭遇这种事的不止她一个,才明白自己当年经历了什么,才明白这就是强奸。之前曝光的几起高校性侵事件也是女生们无意中发现被骚扰的不仅自己一个,才明白不是自己“做错了”,也不是自己“想多了”,然后开始举报。
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连性骚扰都不敢确定不敢激烈反抗?还不是拜这国大环境所赐。女性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要温顺、善良、自省,出了事情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不须刻意指责、羞辱,她们自己就会反省:为什么是我?我是不是给了错误的暗示?我为什么没有更坚决?这些带着羞耻的自省会伴随她们很多年,内心的伤痕更可能留存一生。
作家林奕含用一支笔宣泄了自己的痛苦,然而这也没有能够拯救她,现在旁观者说什么都显得轻佻,只有受害者及其家属的痛苦黑暗是真实的、沉重的。
2、 当年没有报警,现在站出来指控有意义吗 #MeToo运动去年由好莱坞明星在推特开始发起,一发而不可收拾。如果没有#metoo,很难想象自由民主的世界也有那么多女性遭遇性骚扰而默默哑忍了那么多年。人生而平等,但男人比女人更平等。这不是心理预设是事实存在。两性权力从来就不对等,西方国家也并不例外。想一想英国女性是如何得到选举权的(参看电影《妇女参政论者》),女性权益的每个进步都不是一蹴而就,无不伴随着漫长的抗争。#metoo运动则是向难以启齿的性骚扰问题的破冰。打破男权霸凌,勇敢揭发性侵事件,向性骚扰说不。可幸的是,没有人喋喋不休责问她们:为什么当时不去报警?你应该为自己的懦弱买单。相反,年底《时代》周刊封面人物揭晓,这些曾遭遇过不幸的女性们以“TheSilenceBreakers”的身份入选。
现在,这把火终于蔓延到了天朝,你国女性也开始站了出来不再沉默,而勇气是可以传递的,这就是MeToo的意义所在,互相声援接力发声。她们曾经是软弱的,而她们现在无比勇敢。在一个遗弃女婴家暴女性屡见不鲜的国家,女性意识的觉醒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即便满怀热血的争取,也很难轻言成效(参考揭发性侵事件的女教师何思云以及女权五姐妹抗议的结果,顺便打脸素质论者,你弱你有理派,你光明便不黑暗的正能量们)。但无论如何,这个对抗的过程此刻已经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