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与刀》之后:现代日本的蜕变
很早就听说在描述日本人方面,《菊与刀》是一本经典的著作。很想看,但这几年由于时间忙碌,时不时地就会忘记这件事。然而随着对日本的兴趣越来越大,那片狭小而优美的土地开始萦绕在脑海之中,挥之不去;想要更深入的了解居住在那片土地上的人们,他们的性格,喜好,生活方式……终于回想起了这本《菊与刀》。
《菊与刀》的确是一本别致的书,它既让我感到惊喜,同时又感到这是一本“古代”的书,其中一些对日本人的描述显然与现实中的日本差别较大,令人感到深深的遗憾。
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德国与日本的败局已定,欧洲战场上的德意志战车已经接近投降。而对于亚洲战场上的日本,美国政府苦恼于战后怎么管理日本。这个国家的军部狂热分子宣称要“一亿总玉碎”,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上与日军较量了数年,最终日军大溃败,美军取得了太平洋战场上的胜利。对于日军在战场上表现出来的种种“奇怪”的行为,一线的美军已有所了解。然而对于远在华盛顿的政客们,东京简直就是远在银河边界的地方。于是美国政府动员各方面的专家、学者研究日本,《菊与刀》就是人类学家Ruth Benedict受美国政府委托研究的结果。
正因为如此,《菊与刀》的局限性是与生俱来的,它研究的是1944年左右的日本人,那个特殊的年代,特殊的人民。《菊与刀》并不是反映当代的日本人,战后的日本经历了一系列的深刻变革,我们可以看到,书中的一些描写已经过时,与现代的日本人有较大的差距。
除了以上局限性,更令人惊讶的是,作者并没有去过日本,仅仅通过书籍来了解。一个没有去过日本的学者写出了一本关于日本的学术著作,无论如何不是一件十分令人信服的事。当然,这并不是说《菊与刀》已经失去意义,成为废纸。其中的一些描述仍然很好地刻画了日本民众。
正如作者在第一章所说,自从日本锁国的大门被打开以来的七十五年间,对日本人的描述远非对世界其他民族的描述可比。
一个严肃的观察家在论及其他非日本民族时,是不大会既说他们彬彬有礼,又加上一句说:“但是,他们又很蛮横、倔傲。”他也不会既说该民族无比顽固,又说:“但是,他们又极易适应激烈的革新”;也不会既说该民族性格温顺,又说他们不轻易服从上级的控制;也不会既说他们忠诚、宽厚,又宣称:“但是他们又心存叛逆,满腹怨恨”;也不会既说他们勇敢成性,又描述他们如何怯懦;也不会既说他们的行动完全出自考虑别人的评价,即自己的面子,又说他们具有真诚的善良倾慕西方文化,又渲染他们顽固的保守主义。他不会既写一本书讲这个民族如何普遍爱美,如何对演员和艺术家给予崇高荣誉,如何醉心于菊花栽培,又另外写一本书来补充说,该民族崇尚刀剑和武土的无尚荣誉。
作者在第二章中讲述了日本人是以怎样的方式来看待战争,即“精神取胜”。日本人很重视精神修养,他们把精神看得比物质更重要。于是,在战争中,军方总是这样宣传:“虽然日本国土狭小,资源有限,但是这次战争并不是军备的较量,而是日本人信赖精神与美国人信赖物质的战争。在这场较量中,物质力量注定必将失败。”在日本军方看来,军舰和大炮,只不过是永世长存的“日本精神”的表面象征,犹如武士的佩刀是他的道德品质的象征。战后的日本呢,仍然非常重视精神层面的东西,但是对物质也重视了。日本的经济腾飞,成为仅此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最近才被中国超越)。而根据《日美安保条约》,日本也购买了很多美国先进的军备。
接着作者开始讲述所谓的“等级制度”。应该说,在明治维新之前的封建社会,日本的确等级森严,随着明治维新的展开,自由与民主开始降临,等级制度已有所松懈。至于1945年之后的日本,等级制度已经非常式微。书中以军队中下级对上级,职场中下级对上级,校园中后辈对前辈的种种服从来描述“等级制度”。
然而,这难道不是全世界的共同现象么(或许在高度自由的美国不是这么严格)?
作者在书中宣称,日本年轻人没有婚恋自由,婚姻是听取父母及媒人的安排,这大概是古代的事。现实事实是,日本青年的婚恋完全自由,父母也不干涉,并且子女婚后也不和父母住在一起。日本的养老服务十分完善,一般老年人都是在养老中心养老。
作者在第五,六,七,九章讲日本的“恩情”文化。日本是一个礼仪之国,对别人的恩情通常都是战战兢兢。
书中写道:“日本人对老师、主人负有特殊之恩。他们都是帮助自己成长起来的人。他们对自己有恩,将来也可能在他们有困难时要答应他们的请求,或者对他们身后的亲属给予特别照顾。人们必须不遗余力地履行这种义务,而且这种恩情并不随着时间而减轻,甚至时间愈久,恩情越重,形成一种利息。受一个人的恩,这是一件大事,就像日本人常说的:“难以报恩于万一”。这是一个重负,通常认为,“恩情的力量”常常超过受恩者的个人意愿。”另外,众所周知,日语的敬语体系十分发达,日语是一种非常细腻优美的语言(因此也很难学,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之一),这从侧面上也反映了这种“恩情”文化。另外作者也讲述了日本人的“耻感”文化,这部分是讲的比较到位的。
根植于日本传统文化的国民性如今仍深深影响着日本人的行为模式。另一方面,书中也有很多过时偏颇的东西,战后的日本,经历了巨大的蜕变,社会的发展与现代化使得我们已经很难准确的用标签定义日本人。如今的普通日本民众,与世无争,沉浸在自己小确幸的社会中。对了,这是“平成”时代的最后一年了,平成平成,平和之成。
-
木頭小船兒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2-03 23:2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