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问西东——从丝绸之路到文艺复兴》流水账
上一次在国内正经逛的展已经是去年 4 月在国博的《大英博物馆 100 件文物中的世界史》,除了工作忙,更大的原因在于许多展都设在国博,而国博的体验从安检入场(现在如果提前预约,可以在北门免安检入场了),到馆内低得不近人情的冷气,到拥狭的洗手间,再到目光可及之处都见不到半张可供休憩的条椅,都令人生畏。无奈还是只有国博,才有足够的资源来承载精心策划的展览,比如今天的流水账要记的这一个。
《无问西东——从丝绸之路到文艺复兴》的展览时间是 6 月 9 日 至 8 月 19 日,展品来自意大利和中国的多个博物馆,通过丝绸之路串起东西方文化交融的痕迹。早早地在豆瓣和其他平台看过介绍,却迟迟没有时间去看,直到拖到最后一天,还差点因为没有预约、安检队伍过长而放弃,幸好在预约免安检的队伍里人太多,自己被推搡着进去了,才没有错过:)
普通票 50 元,学生票 20 元,一个特展正常的价格。而且过了一年多,国博总算可以用移动支付了,不再有去年现场找陌生人换现金的窘境。门口可扫描二维码听音频的讲解,音频放在喜玛拉雅 FM,但似乎只能通过扫码获取,因为我尝试在 APP 内搜索关键字却没有搜到这个专辑。这个二维码放得很蠢,只设在门口的易拉宝上,通过微信扫码直接听的人如果中途回复了个信息,就再也找不到进入的链接了,只能重返门口再扫一次- -
整个展非常大,分为六个单元,每个单元又设了三至四组,展品没有按照严格的时间线或用途划分,更多地是根据主题选取展示元素的异同。
第一单元「大漠之洲」,从青铜讲起,到玻璃,到陶器,再到绢锦。青铜一组出现了著名的三星堆人头像(16 bbc)和古罗马出土的酒樽(1 bbc);蜻蜓眼玻璃珠的出现则更多地阐述同样的器物在往来流传后寓意的变化,在 18 bbc 的埃及用作辟邪的玻璃珠,流转到战国人手里则变成了装饰物品。唐代的陶器上已能从人物五官分辨出「胡人」,通商运货的骆驼也开始出现在了陶器上。西汉、东汉的绸、绢和刺绣通过陆上丝绸之路贩卖到地中海区域,为显贵珍爱,用雅典纳的雕塑来展示丝绸的质感显得恰到好处。开篇的展线清晰,但是主题感觉有点混乱。

如果说第一单元粗略地展现了陆上丝绸之路的痕迹,第二单元的目光则迅速投向了海上丝绸之路。「跨越七海」的主题很容易想象,指南针、海图、船和地图这些记录东西方分别用什么方式探索和记录未知世界的东西肯定少不了。作为一个地理盲对指南针、罗盘、针碗、海图、地图这些东西实在不感兴趣,唯一的印象是东方绘制的海图和地图比起西方绘制的总要来得详实,西方的地图更多地充满想象和脑补——他们觉得东方伊甸园应该在哪儿,即便仍欠缺实证,就往哪儿大笔一落,而我们则恨不得一山一水都给你好好勾勒出来。

在这单元里我最喜欢的是南海一号沉船出水的南宋瓷器,龙泉窑、德化窑和景德镇窑的青白釉都是当时大量外销的精品,确实剔透、温润,好看极了。



来到第三单元「帝国剪影」,发现已经用了近 1 小时,博物馆腿就开始发作了,果然是用进废退。这时我还不知道后面还有三分之二没逛完,心态还算轻松。东西交流的鼎盛在蒙元两朝,所以这单元着重介绍了这两个王朝如何开疆拓土,如何通过驿站建立了便捷的欧亚交流通道,马可・波罗们(商人、传教士和外交使节等)在 13-16 世纪的欧亚往来中见证了什么。比如西方宗教主题的绘画中开始出现戴尖帽、有胡须的蒙古人,衣服上也开始出现相互借鉴的纹样。元青花、元杂剧、元铜器和元书画也在这里有许多展现。



逛到这儿我的腿已经不怎么听使唤了,后面的「凤凰西行」、「丝绸之梦」和「世界交融」都逛得心猿意马,连张板凳都不备的大展简直太不人性化了。连照片也懒得拍了。罢。




总体说来,50 块是绝对能值回票价的;惊叹策展人能够搜罗出那么多在时间和空间的距离都非常遥远的展品(虽有复制品,但比例不算大),用这样那样的主题串在一起,让它们在同一时空相遇,看到彼此身上有自己的影子——其实哪有什么南辕北辙,从来都是似曾相识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