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投名状---历史上的苏州之战 2008-04-14 22:23:14
话说投名状---历史上的苏州之战
2008-04-14 22:23:14|分类: 史海烟云
4月13日,随着第27届香港金像奖颁奖晚会的缓缓落幕,电影【投名状】获得了八大奖项,成了本届金像奖的最大赢家。【投名状】获得了最佳电影奖,影片导演陈可辛击败尔东升、许鞍华、杜琪峰等名导,获得最佳导演奖,李连杰获得最佳男主角奖,除了这几个重量级奖项之外,还有黄岳泰获得最佳摄影奖,奚仲文、戴美玲、利碧君获最佳服装造型设计奖,奚仲文、易振洲、黄炳耀获最佳美术指导奖。Sunit Asvinikul和Nakorn Kositpaisal获得最佳音效奖,吴炫辉等获得最佳视觉效果奖。可以说【投名状】在这届金像奖上是满载而归,风光无限。
应某铁杆影迷L的要求,这次俺就来唠嗑一下【投名状】的历史背景。首先说大背景,道光咸丰年间,金田起义爆发,太平军从广西出发,纵横南方十余省,到了咸丰三年(1853年)更是攻占南京,建立太平天国政权,公然同清朝分庭抗礼。此时的清廷,手中却没有一只有效的军事力量与之抗衡。老家底八旗铁骑在入关后的短短数十年间就迅速腐化,变成只会泡茶逗八哥的纨绔子弟。清朝中期开始,主要军事行动就改成依靠从汉人中招募的绿营兵。而到了咸丰年间,绿营兵也已经腐败的战力全无,不堪一战。此时清廷也只好允许各地招募组织团练(类似民兵)来抵御农民军,而曾国藩的湘军和后期李鸿章组建的淮军就在其间脱颖而出,成为镇压太平天国的主力。影片中的山字营的身上就隐隐的透出这两只军队的影子。所谓窥斑见豹,下面就以影片中最为惨烈的苏州之战来谈下【投名状】中的历史投影。
历史投影1:安庆之战--苦战
曾国藩自咸丰二年组建湘军起家,二年内迅速平定湖南省内的太平军。咸丰四年率湘军出湘作战,九月收复武昌、汉阳,击毙太平军大将曾天养。十月,大捷于田家镇,杀敌万人,击沉、缴获船只四千多艘。十一月,杀到九江城下。而九江陷落后,长江边上的安庆成为天京最后一个屏障。一旦安庆陷落,天京以西无险可守,湘军可以顺流而下,直取天京。所以自咸丰十年(1860年)9月至次年9月,湘军和太平军在安庆城下鏖战了一年,双方都是人马俱疲,一如影片中山字营攻打苏州时两军的惨状。
咸丰十一年九月三日,安庆外围太平军往城内冲锋运粮的行动被湘军击败,粒米未得进城。安庆守军弹尽粮绝,九月五日,湘军轰塌城墙,各军蜂拥登城,安庆陷落。太平军主将叶芸来,吴定彩率万余守军继续巷战顽强抵抗,最终全部殉难。湘军入城后余恨难消,大开杀戒,安庆城变成一片血海。在这之前,安庆是安徽省省会,所谓安徽,即是取安庆之安和徽州之徽而成。而此战之后,安庆元气大伤,从此衰落,安徽省会也变成了合肥。记得我大学同学H君,当时谈起湘军和太平军的在他家乡的这场血战,仍是恨恨不已。
历史投影2:苏州之战--杀降
历史上的苏州之战,清廷方面的主角是李鸿章的淮军和戈登的常胜军(又称洋枪队,是一只外国雇佣军),太平军的主角是忠王李秀成和幕王谭绍光。
咸丰十一年十月,太平军的东征使得江苏境内“完城无几”,最后的避难所上海也岌岌可危。在沪绅士公推钱鼎铭赴安庆向曾国藩叩头乞师,哭诉上海“有饷无兵”,愿筹集军费来请兵入苏镇压太平军。李鸿章借此机会筹建淮军,从湘军幕僚摇身一变,成为淮军首领,并迅速在战斗中发展壮大。同治二年淮军兵临苏州城下,已有数万人之众。当时李鸿章的淮军,外有水师大军协助封锁苏州水道,内有戈登领衔的全副西方枪械武装的常胜军助阵,实在远比影片中的缺粮少兵的山字营要来的从容。
几战过后,太平军节节败退,防线已经收缩到城墙上,退无可退。眼见得大势已去,太平军将领郜永宽、汪安均、周文嘉等,都隐约有了投降的意思。忠王李秀成有所察觉,于十月二十日出胥门,仓惶逃离苏州(胥门得名于吴越争霸时的伍子胥之死,那时苏州还叫吴城)。而郜永宽等人搭上淮军魁字营营官郑国魁(历史中的魁字营只是淮军一部,远没有影片中的风光),“递禀乞降”,在戈登为担保人的情况下缔结密约,投降条件有二,一、献出苏州城;二、“生擒忠逆或斩慕逆首级来献”,忠逆指忠王李秀成,慕逆指慕王谭绍光。数日后,郜,汪等叛徒刺杀慕王谭绍光,开门迎降,郑国魁率领魁字营一千多人率先进城。然而入城后的淮军却违反密约,大肆屠杀太平军,纳王郜永宽、比王伍贵文、康王汪安均、宁王周文佳、天将军范起发、张大洲、汪环武、汪有为等降将也均被处死。这就是历史上轰动一时的李鸿章苏州杀降事件。
杀降的原因,据当事人李鸿章的说法是,降将“歃血立盟,誓同生死。献城后,遂占住阊、胥、盘、齐四门,于街巷各口堆石置卡,隐然树敌。”“坚求准立二十营,并乞奏保总兵、副将官职,指明何省何任。”也就是降将献城后拒绝解除武装,威逼朝廷封官进爵,并要实缺(指明何省何任)。因此李鸿章认为只有杀降镇压才能稳定局势,虽然旧时人都认为杀降乃不祥之事,但所谓“攸关大局,实是不得已而为之。”
这就是历史上的庞青云-李鸿章的说法,可是有一位老兄不同意了,不过他可不是影片中的赵二虎,而是前文提到的常胜军首领戈登。戈登这个家伙,是英国人,作为雇佣军首领帮助清廷镇压太平天国,按照历史教科书的说法,是“双手沾满了中国人民的鲜血的外国流氓”。不过一些资料显示,这个戈登还是有些道道的,据说他历次战役都冲锋在前,而且战后都约束部下不扰民,禁止常胜军入城后掳掠。这一点连曾国藩的湘军和李鸿章的淮军都无法做到,攻破天京的湘军将领曾国荃(曾国藩之弟,排行老九)进城后纵兵抢掠,自己更是大捞了一笔,时人皆传曾九因此暴富。
扯远了,那么戈登为啥不乐意了呢。因为当时郜,汪等人同淮军签降约的时候,需要一个中间人做担保,诸降王认为外国人信誉最好(汗一个!),所以要求戈登当中作保,戈登也同意了。现在李鸿章背约杀降,戈登认为是对自己信誉的一大损害,所以当时大怒,带了把手枪在大营里面到处找李鸿章,要把他毙了。这也算是中西方文化背景不同下的冲突,在中国这边认为杀降纵有不妥,但是充其量只是方法问题,而在西方的戈登眼里,背信弃义,这是原则问题。李鸿章是没有料到戈登这厮如此较真,又事关中外友好,不能把戈登绑了或杀了,怎么办。惹不起还躲不起么,李鸿章只好出营躲避,一边发表声明,杀降一事与戈登无关,自己扣自己屎盆子,一方面奏请朝廷,为戈登请功,后来朝廷旨意下来,封戈登为提督,赐穿黄马褂,带孔雀花翎。数日后,戈登“怒渐解”,不杀李鸿章了,但是还是认为自己名誉受损,也不买清廷的账了,辞职回国。 这就是历史上的苏州杀降始末,很遗憾,历史上坚持信誉的不是赵二虎,而是一个外国人戈登,所谓“双手沾满了中国人民的鲜血的外国流氓”。这是历史的尴尬,也是现在国人应当深思的一件事。
资料1:【战天京】谭伯牛 :“官军入城查探,降众实有二十馀万,其精壮者不下十万。郜云官(即永宽)等歃血立盟,誓同生死。献城后,遂占住阊、胥、盘、齐四门,于街巷各口堆石置卡,隐然树敌。又添招苏城附近贼党陆续进城。坚求准立二十营,并乞奏保总兵、副将官职,指明何省何任。……传令该酋等八人来营谒见,讵郜云官并未薙发。维时李秀成尚在望亭,距苏甚近,郜云官等皆系忠逆党羽,诚恐复生他变,不如立断当机。登时将该伪王、天将等骈诛”;
资料2:【李鸿章传】梁启超:“ 先是八酋之降也,戈登实为保人。至是闻鸿章之食言也,大怒,欲杀鸿章以偿其罪,自携短铳以觅之。鸿章避之,不敢归营。数日后,怒渐解,乃止。”
资料3:【清史稿卷四百十一 列传一百九十八 李鸿章传】文长,暂不列。
-
平常心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5-01 08:22:17
-
豆友197604091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1-08 00:56:41
-
Fffffffffffe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0-12 00:16:47
-
文森特的茶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9-02 13:19:22
-
徐霏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8-12 22:39:41
-
天天万万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6-22 13:35:57
-
⏲🛡🔮📤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2-11 13:20:59
-
我的膝盖会发光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9-23 04:32:24
-
立千仞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6-17 11:44:11
-
吕阳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3-08 07:05:57
-
辉 火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2-16 00: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