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懿传》:剧中诗词有深意,注定如懿、意欢悲剧一生
曹雪芹写《红楼梦》,在开篇时用“判词”点明书中十二钗、十二钗副册中红颜女儿的命运。
与之相仿的,不少作者也会在作品中用诗词、歌谣或者其它事物,来暗合隐喻笔下人物的命运、结局。
正在热播的《如懿传》中,一样有这样的安排。
被诗词暗合喻世了自己命运的,一个是如懿,一个是叶赫那拉.意欢。

剧中,如懿曾吟诵“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
这两句诗,出自白居易的《井底引银瓶.止淫奔也》。
《井底引银瓶.止淫奔也》讲述的是一个爱情悲剧,一个女子因爱上对她动心的男子,无名无分与其相伴数年,最终却被抛弃。
这首诗开篇就是“井底引银瓶,银瓶欲上丝绳绝;石上磨玉簪,玉簪欲成中央折。”
在结局,白居易更用女主人公的口吻劝诫天下女子“寄言痴小人家女,慎勿将身轻许人。”

数百年后,元朝的白朴用《井底引银瓶》做故事架构,写出了戏曲《墙头马上》。
与白居易的原诗不同,白朴的《墙头马上》以团圆结局,是元朝“四大爱情剧”之一。
“墙头、马上”即是说女方攀上墙头摘青梅时,男方骑着马路过,被女方的美貌惊呆动了心。困于闺阁中的千金小姐,也被那白马上的英俊少年乱了心。
《如懿传》中的如懿,则是结合“双白”的作品,将两个人的初识、相处、生变、悲剧结局都囊括其中。
如懿、乾隆身份尊贵自不必说,《墙头马上》的男女主人公也都出身贵族。
男主裴少俊是尚书之子,女主李千金也是大户娇女。两个人“墙头、马上”一见钟情,即定终生。
李千金之后夤夜与裴少俊私奔,被其藏在家中后园七年,为其生育了两个子女。
诗中的“聘者为妻奔者妾”,是说两个人在一起“名不正言不顺”,而“妾”在“小老婆”之前,是用作“女奴”。
到了杂剧中,则是裴少俊父亲裴尚书发现李千金之后,对她的羞辱、怒斥。

而《如懿传》中,如懿也是以“妾”的身份嫁给弘历,并且两个人的感情也不被长辈祝福,成亲后如懿更是被太后屡屡刁难。
两个人虽然彼此有情,但在后宫争斗之中,因各种原因渐渐离心,乾隆对如懿从一往深情到猜忌到嫌弃到厌恶,斥责她为“毒妇”。后来将她打入冷宫三年,之后又要废掉她的后位。
而如懿,则用引刀自戕做为最后的抗争,死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
之所以说《如懿传》中是将《井底引银瓶》和《墙头马上》结合运用,是因为它既用了原诗的悲剧结局,又用了戏剧中李千金的性格人设。

李千金是与那个年代格格不入的个性女子,她在爱了之后敢于追求,毅然和心爱的人私奔。
为了爱情不计较名分,甘心被藏在后园中。
在被“公爹”发现怒斥时,也没有唯唯诺诺,而是不卑不亢为自己辩解。
因裴少俊关键时刻不站在她这一边,李千金也能决然断情,不拖泥带水。
结局的夫妻重新团圆,也不是她为了“渣男”心软,而是看不得一双儿女哭求。
从整体来看,戏剧版的《墙头马上》虽然以重逢为结局,但依然有着很浓的悲剧气氛。
如懿一样个性坚韧、倔强,就像她最爱的梅花,清冷出尘,不争凡香。与乾隆的感情中,也是“君若无心我便休”,决绝刚烈不强求。
曾经相爱,注定离殇,一样是个悲剧。

再来说叶赫那拉.意欢。
意欢出场歌舞时唱诵的是李清照的《醉花阴》。
《醉花阴》是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两地分居时所写,满满都是浓思厚意,正是意欢对乾隆的满腔痴情。
这首词不仅表现了意欢对乾隆的相思苦,也是她希望能与心上人如李清照夫妇一样鹣鲽情深,做一对“赌书泼茶”恩爱夫妻。
同时,也将意欢的个性和结局隐在其中。

意欢看似清丽温顺,实则傲骨清高,有着很是决绝的一面。她曾在如懿赏梅时,说既然看着白雪白梅中的那些黑枝不顺眼,就干脆都抹了。
她不是争宠,而是“夺爱”。
所以,后宫中女人之间的争斗并不能打垮她,只有来自爱人的伤害,才会让她心死成灰,在绝望中自焚,连转身离去的姿势都那么惊心动魄。
意欢的深情、爽利、果决、爱恨浓烈,跟李清照其实很相似。
之外,植入“李清照和赵明诚”还有一层暗喻,那就是“不相配”。
薄情冷心的乾隆,配不上意欢的深情;缒城私逃、个性软弱的赵明诚,也配不上才情绝世,个性坚毅、智慧、洒脱的李清照。 《如懿传》:剧中诗词有深意,两首诗词注定如懿、意欢悲剧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