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消费观是怎样的?
查看话题 >不花钱能活得好吗?

我是怀着好奇打开这本书的,想看一看一个活在现代社会的人怎样度过一年一分钱不花的时间。
在这一年中,他需要面对的问题首先是确保能活着,同时能够保证健康,接着要考虑怎么度过这些时间,怎么建立不花钱的生活方式,并且从中获得平衡感、满足度,并能保证可持续性,而不至于发疯。
不花钱生活的五大问题
对于一个不花钱的人来说,生活就是要处理好五大问题:居住,能源,食物,交通和人际。
首先解决居住的问题。他所住的大篷车是别人废弃后转赠给他的。自己制作火箭炉用以取暖。同时利用别人半淘汰的材料搭建太阳能装置,主要是为给电脑充电,电脑是用来记录生活和完成采访需要的材料。
作者给自己设定的几个原则,除了不使用金钱、支票、信用卡外,还有不使用产生污染排放的汽油,以及石油衍生物等。
他去收集别人打印过一面便不再需要的A4纸张,用背面来书写。后来,作者尝试用蘑菇来制作纸张。书写工具则是靠拣别人弄丢的或者扔掉的铅笔头。手机不充话费,只用于记者、编辑和他人主动联络到他即可。
他出行选择自行车、顺风车和轮渡。由于交通工具的限制以及对环境生态的考虑,他的活动半径通常都是在以自己居住为中心,辐射到自行车能到达的附近的社区。


这种生活方式必然会对社交带来一定的影响,朋友们可能会因为你的居住环境和食物而大量减少来拜访的需求。但这不失为一个好的机会来调整人际交往方式。
作者会考虑,如果是以往,过节或者聚会都避免不了大吃大喝,乃至饮酒,但现在因为他没有金钱,于是他就不能喝酒,哪怕有时候别人邀请去酒吧坐坐,请他免费喝酒,他也得考虑到,这样的酒并不真正“免费”,朋友请了他,后面他却无法回请朋友喝酒。于是他就谢绝别人的免费酒的好意。
“没有钱使我只能做一些简单的事,我们每天都会花两三个小时游玩,在沙滩上散步或者玩沙滩排球再或者去小树林里游逛,其他时间我们就坐在一起聊天或者打扑克。这些事情在30年前的爱尔兰是很正常的,但是对经济不断增长,经历过“凯尔特之虎”的爱尔兰人来说,就变得格格不入了。”

如何保证健康以及食品道德问题的思考
不花钱的日常中,最根本的一个问题是解决好如何吃饭的问题。不能购买,就只能免费获得,途径是两种:野外觅食和城区觅食。
作者除了采集野外植物,还自己栽种蔬菜。通过劳动力来换取日常所需食物和其他物品。即便在这种情况下,作者还选择食素,这给他如何保证健康的问题上又增设了一定难度。不过他通过求助社区和他人,获得了补充微量元素和其他重要营养素的方法。
冬天食物枯竭,栽种的食物不够,他的觅食方式就是挑拣被超市当做垃圾扔掉的食品。在这些食品中,许多只是因为超过了标签上的日期则必须被处理掉,而他通过沟通,与某些超市达成了共识,被允许去挑拣一些依然可以食用的食物带走。
在被超市扔掉的食物中,有许多食物经过处理一下,依然是可以食用的。有的超市为了防止被倾倒的食物再次被人们食用,一是出于食品安全的担忧,二则是不愿意看到大量的人发现捡“垃圾”食品的好处,减少了获得利润的途径,于是修建了专门的围墙,并给这些食物撒上染料等污染物,以便不可再被食用。
“在垃圾箱寻找食物的人,通常会被称为“不消费主义者”,虽然利用被扔掉的食物只是不消费主义中的一小部分。根据英国组织中的人讲,不消费主义者只是试图简单的生活,减少消费,以及减少它们对环境造成的压力,通过循环分享资源,以及最重要的--是利用他们的时间免费帮助其他人,在当地形成一种积极的社会效应,我遇到的人中,最慷慨的人就是不消费主义者,他们的时间和资产都是不消费的。”
从商业的角度上来说,企业为了保证安全和利润,这么做似乎并不能说它有错。但如果任何活动都仅仅从商业的角度来看的话,我们可能会忽略掉除了商业利益之外的其他因素,而人类并不是仅仅靠钱活在这个世界上的。
我们一出生就被金钱和消费严密包围的这个世界给我们传递了一个错误的讯息,许多人以为有钱就能有好的生活,但钱仅仅是一个工具,好的生活不仅止于钱,或者有钱,能有吃饱穿暖的生活,有赖于我们从地球获取的资源、自己和他人的劳作,金钱只是媒介。然而这一重本质并不为多数人所看清并重视,相反,现在的人类对资源的贪婪、对环境的破坏,以至让金钱掩盖了欲望,从而成为所有活动的正当性理由。
“到处充斥着过剩的食物、很多层塑料包裹的方便食品、大企业吞并了小企业。” “如果我们必须亲自种植粮食的话,我们就不会浪费掉1/3的粮食(现在的英国人就是这样浪费)。如果我们必须自己制作桌椅的话,我们就不会再改换室内装修的时候把它们丢掉。有些孩子必须在全副武装的打手监视下裁剪做服装的布料,如果我们看到这些孩子脸上的表情,可能就会放弃原本要买的衣服。如果我们看到猪被屠宰时的情景,大部分人可能就不会再吃猪肉三明治。如果我们亲自去处理饮用水,肯定就不会有人在水中大小便了。”

不花钱的生活可行吗?
当然,你可能会有疑问,作者搭乘顺风车或者轮渡,也还是要使用石油产品。但这些消耗不是独独因为他而产生,如果从共享的角度来看,他拒绝飞机和自己驾驶汽车,因此选择搭乘便车和公共交通的方式实现跨越国境的出行,则已是非常环境友好的。当然作者也表示他还是遇到了杠精纠结这个问题。
对于能源使用,我认为作者的说法中肯:
“我对金钱的看法和对石油的看法是一致的,如果我们必须要用的话,那么至少不要用在不重要或者具有毁坏性的产品或服务上。让我们把它们用于建造一种新的基础设施,这种设施可以保证我们长期可持续性的生活。”
作者马克·博伊尔是一个曾经在大企业里工作过6年的中产阶级。他尝试过一年这样的生活的原因始于他开始反思人类社会的活动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对于每一个认真思考这个问题的人来说,随着思考的深入,会对人类生活方式不可避免地产生怀疑、批判和失望。
尽管不否认金钱为这个社会进步带来的便利,但更大程度上他认为,金钱乃至金融体系的存在,导致了人类对资源的无尽贪婪,对环境和生态的破坏。人类不再按需生产,为了财富的积累,生产了许多并不必要的东西,囤积起来,形成浪费。而这种行为随着工业文明的兴起,被大肆鼓励,用欲望来推动的社会进步不过是建立在蚁穴之上的建筑,终有一天会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
这说法听起来很遥远并且可怖,但并不是危言耸听。
我们错误地以为,拥有得越多则越幸福。识破这一点并不难,我们并不是没有发现过,那些看起来什么都不缺并且物质条件优渥的人的脸上写着不开心,言语和举止里流露着失落和无力。为什么越来越多过得不坏的人常常喟叹:没有幸福感。当然,这并非是说要走向另一极端,贫困也并不让人快乐。

对于我们自己的日常生活来说,尤其无条件或无心像作者这样过绝对不花钱生活的人来说,这本书的意义在于看到减少物质需求带来的可能性,以及寻找幸福感的尝试。
即使我不需要去采集野外食物或者翻检垃圾,但我知道了我不需要冰箱里塞满食品,并且每隔一段时间就扔掉许多。即使我不可能仅仅依靠步行来实现日常活动,但我会尽量选择公共交通,以降低对环境的损害。
选择可重复利用的食品保鲜膜,减少一次性塑料保鲜膜的使用。节日的庆祝不需要买买买,日常的娱乐和休闲方式并不一定需要去电影院、打电玩,也许像作者那样,在公园坐坐或者散散步不失为一种选择。把消费和快乐进行区分,从细小的方面切断消费行为和寻找快乐之间的联系,把生活尽可能地还原到接近内心的层面,这或许才是寻求幸福感的正确方向,而本质上消费和幸福这两个问题之间是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的。
原创: Ms妙荔 爱呀坏生活
(原标题:如果不花一分钱,还能好好生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