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夜之梦
孩子在家休假的最后一个星期,全家人找到一个好的休闲方式。是真的好,既享受了难得的亲子时光,又培养了孩子学英语的热情,一举两得。最重要的是,孩子对电影艺术的认知,还有她通过电影获得的精神的启迪,是很难得的体验。
每晚,不管谁,洗完澡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大客厅里铺好凉席,横着铺,方便三个人趴着和躺着,然后在凉席上铺好一床被褥床单,防止趴着时磕着关节,也防备凉席的凉意侵入肌体。然后,地铺会被放在靠近沙发的地方,坐着总有累的时候嘛,靠着沙发瞬间会感到舒服许多。当一切准备就绪,当我看着这户外野炊式的休闲方式升腾起的温馨暖意,突然感觉到生活的创意和情趣是多么重要,哪怕它只是这样微不足道。
当三个人都洗完澡,香喷喷地围坐到一起时,电影即将开始。是的,在家里看电影,用最慵懒随意的姿势。那个爽!
电影通常都是我选择的奥斯卡经典大片。女儿是15岁的高一新生,未成年的半大孩子,对好多事情都到了似懂非懂的半开化时候,而西方电影的开放又常常是令人猝不及防,所以对影片的把关自然就落在了我的身上。审核标准也无其他,就是在我自己的观影记录里再次筛选。凭记忆过滤掉那些含有暴力情色镜头的电影,剩下的,就是存量不多的几部励志类电影了,暂时还可以满足孩子的需求。
第一部电影,很满意自己选择《追梦赤子心》和孩子相遇。其实这部电影的内容早已忘却大半,我都疑心自己是否看过。但是没关系,冲着它安全感十足的名字,我也放心将孩子青春躁动的心交给它。这部肩负着为孩子学业新起点注入奋斗力量的电影没有让我们失望,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故事蓝本,真实就是它最大的魅力。故事的主人公鲁迪并没有什么波澜壮阔的大事业,他只是实现了自己心中的梦想—— 进入圣母大学橄榄球队,并最终由替补变为正选队员。没有戏剧化的高潮,展现平凡人物的平凡人生,但却能见人见事见精神,于微小中彰显奋斗的力量。
孩子安静地看着,很少说话。临到末了终于发声:“鲁迪好帅!"影片中的鲁迪并不是一个帅小伙儿,我知道这次电影是真的在孩子心里发酵了。
有了一个良好开端,电影的种子算是在全家人心中种下了。第二天,平时都患”洗澡拖延症“的父女俩,以石头剪刀布的方式决定谁享有洗澡优先权。最终女儿胜出,在浴室里快乐地唱起歌来。窗外,万家灯火已照亮夜空,属于我们的小屋里也已调试好柔和的光度,迎接电影的夜宴。
女儿的观影历史其实并不长,小学时年纪小看不懂,初中人长大了但功课又抓得紧,电影质量又参差不齐,所以女儿看的电影数量十分有限。除了留存在她记忆中的几部还能叫上名字的动漫电影,其他的都已成过眼云烟。
当我把《肖申克的救赎》排片到第二位时,我担心自己是在架着女儿跑。这是一部以监狱为特殊背景阐述自由之道的伟大电影,在影史上占据非同一般的地位。但对于一个15岁的孩子来说,深刻的主题、复杂的人性是她能够理解的吗?正义、希望、自由这些美好的字眼,她能看到它们字面意义之外的延伸吗?
削好的水果放在面前,孩子竟忘了吃。跟随着监狱里安迪和他朋友跌宕起伏的命运,孩子看得用心用力,当然偶尔也会流露孩子气,“好讨厌,典狱长太坏了!”“妈妈,汤米会死吗?”有时故意一通瞎分析,孩子很快就用事实道理顶了回去。
原本以为西方电影的叙事方法,孩子能读懂故事就不错了。但不曾想,在安迪越狱成功,像他之前在监狱里和瑞德聊到的梦想一样,他真的在蔚蓝的大海边和一艘破船相伴,而服刑40年终获保释的瑞德也信守诺言赶来和他相聚,蓝天下碧水边,两个人紧紧拥抱在一起时,女儿久久凝视,屏幕外的时光也好像静止。我不忍心打断孩子的遐思,只是在那一刻也会去猜想,她都想到了些什么?
人生能有多少时候会抵达这种至美的精神之境呢?当它们降临时,我们唯有虔诚地守护和珍惜。
两部电影的的完美排片,我已然成为家里的灵魂人物,“位高权重”,控制着全家人晚间的幸福指数。还在吃晚饭,父女俩像商量好似的异口同声地问我:“晚上看什么电影?”“那可不能剧透”,我也卖起了关子,把爷俩儿的胃口吊得足足的。吃完饭,大家争着把活干,洗碗的洗碗,扫地的扫地,真正应了那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我也乐见父女俩这难得一见的勤快。
《幸福终点站》几乎是下意识的浮到我的眼前。全家人分享电影是一种幸福,还有呢?我们难道不应该多认识认识幸福的样子吗?获得幸福是一种营养,感受幸福是一种能力,我们的生命都不可或缺。
这是女儿第二次欣赏大导演斯皮尔伯格的作品,她获得了和看《辛德勒名单》时不一样的体验。如果说《辛德勒名单》里吸引她的是暗黑时代里中的人性光亮,是沉重地寻找,那《幸福终点站》则是播种温情收获幸福的心灵之旅。幸福是什么?至少,帮助别人,最终也可以成就自己。
看完电影,夜已经深了。窗外,夏夜的星空格外深邃沉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