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四十年告诉你书籍设计的真相,吕敬人让人敬佩!

谈到中国书籍设计的创新必须要提及一位让人尊敬的设计家、前辈和导师——吕敬人先生。作为中国书籍设计的主要代表和推动者之一,他的“书籍设计”理念自成体系,打破了国内延续一个世纪之久的传统“装帧”观念。难能可贵的是,吕敬人先生的书籍设计传承了中华艺术之美,扎根本土又超越传统,激励着新生代中国设计师的传承与创新。

近期吕敬人先生在刘海粟美术馆举办的“书艺问道”书籍设计40年大型作品展,不仅是对他的设计理念进行了梳理,并且展示了他40年的设计成果。andland有幸对吕敬人老师进行了专访——
andland:您对书籍的描述非常特别,即“书籍不是静止不动的物体,而是在运动、排斥、流动、膨胀、充满活力的容器”,40年来您一直在和书打交道,请问您是如何理解“书籍”的呢?
吕敬人先生:我们平时说平面设计,就是装订一本书,把书打扮一番,我们往往就把书看成一个表面的、平面的东西,把平面做成一个版型,把里面的疏密、空间按照一定的模式进行排列,我们把这个叫平面设计。但是书是一个容器,是立体的,有正面、反面、上面、下面、里面,它是由一张张纸容纳着层层叠叠的信息组成的容器。当你在翻阅书籍时,它是动态的,文字是流动的,图像是流动的,空间也是流动的,所以它不是一个静止的容器。当人在翻书的时候,它是动态的,电脑的信息是线性的,但书不是。书可以反反复复上下左右地把玩。想一想我们看书的习惯,我们有时候在书中夹张书签回过头再去看,所以书像建筑,包含着时间和空间,阅读就像一个人在房间里来回踱步,每一面都是个三维空间,人和书有交流,产生互动,在互动过程中孕育了时间。翻阅的过程是流动的,随着里面的信息聚焦、膨胀、扩散乃至于空白,它都会产生心理的反应,所以它不是一个静止的东西,是有生命力、感受力的。如果用这样的观念去设计书,你就不会仅仅在搞构成了。因为我们研究色彩构成、平面构成、排版版面……我们学的就是这个。其实不仅仅如此,书籍设计关乎信息流动、信息传播、信息结构,信息如何诉说,就是怎样讲一个好故事。所以我认为书籍设计者应该是一个导演。

“ Book Design是令书籍载体兼具时间与空间、兼具造型与神态、兼容动与静的信息构筑艺术。书籍的设计与其他设计门类不同,它不是一个单独的个体,也不是一个平面,它具有多重性、互动性和时间性,即多个平面组合的近距离翻阅的形式。通过眼视、手翻、心读,全方位展示书籍的魅力。书籍给我们带来享受视觉、嗅觉、触觉、听觉、味觉五感之阅读愉悦的舞台。”

andland:在书籍设计中,您提出设计者应该介入编辑的工作,他要先理解文字是什么,先去解读文字,再考虑美感,动手做设计。您可以谈一谈这个观点吗?
吕敬人先生:这个问题很好,因为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这一点就是装帧和书籍设计的本质上的区别。我们过去是不可能介入编辑的工作的,因为我们有责任编辑。但我说介入不是干涉,不是替代,介入的意义在于——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上,和作者、编辑、出版社进行商量,让书籍设计达到一个最完美的阅读结果,这是我们设计师应该做到的。过去没有我们的事,但现在不是了。当我们把主题定下来,编辑们把选题告诉你,编辑还会说,这本书应该怎么传递给读者。同一个文本,可以讲不同的故事。同样的电影,不同的导演拍出来,观众的感受肯定是不一样的。当设计师看到文本后,设计师会有自己的看法。比如说近代史,近代史可能有专家、学者,他会陈述得非常清晰,但设计师会觉得陈述的信息里面,还缺乏一些注解,缺少辅助性的信息。例如甲午海战,辅助性的信息包括甲午海战的背景、人物、当时的环境、军力的对比等等,这些作者未必能考虑到。设计师就会考虑到,我们可以用视觉传达的方法把关于军舰的比例、图表呈现出来。也就是说我们的设计已经不仅仅是为书做打扮、做装饰,而是丰富信息,将信息通过视觉化表达形成佐证,让读者接收到更饱满的信息、更丰厚的信息、更有趣的信息。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设计师介入的层次更广了,不再是简单进行排版。做书本来一个月能完成的,现在要半年,甚至一年。这就是编辑设计,编辑设计是核心。

andland:您人生中为许多著名设计师、作家、画家出过书,您对设计师、委托者和读者这三者是如何理解的呢?
吕敬人先生:用我老师的话说就是“我们是在作者和读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好比是做媒婆的,为作者和读者牵线搭桥,产生互相的影响。能够把作者好的意图,好的内容,通过我们的嫁接,传达一种信息,让读者喜欢,愿意掏出钱来买书,并觉得它物有所值,这就是我们要完成的工作。所以当你接受委托者任务的时候,需要去理解委托者的想法,因为销售、成本、观念对委托者也有一定的制约,所以我们必须要和委托者沟通,还要和作者沟通,三方契合,了解读者是怎样的群体,这些是一个系统工程。所以我们说做书是很经典的,它需要很好地经营。定价的策略,作者的品味、审美、欲望,出版社对这本书的定位,是作为重点读物还是流行读物,是完全不一样。有一本茶叶的书,原来说就26元一本书,很便宜,但我看了文本、图像,了解到作者的意愿,他希望把这本书做成中华茶文化的书,我就精耕细作,把它做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有喝茶韵味的书。这当中成本增加了一倍,但是读者喜欢,卖得很好。简单说我们设计师就是架起一座桥梁,而不是说设计师要表现自己。在牵线搭桥中,设计师起的作用非常重要。现在看来有很多书,读者买的不仅是文本,还买了设计,本身就体现了设计的价值。

“ 不空谈形而上之大美,不小觑形而下之‘小技’,东方与西方、过去与未来、传统与现代、艺术与技术不可独舍一端,要明白融合的要义,这样才能产生出更具内涵的艺术张力,从而达到对东方书卷文化的继承拓展和对书籍艺术美学当代书韵的崇高追求。”

andland:这一次刘海粟美术馆举办的“书艺问道”书籍设计40年大型作品展注入了您巨大的心血,您希望呈现给观众的是什么呢?
吕敬人先生:我用最大的努力以“求不同”,寻找我对新的设计理念的一种感受,和自己不同,和我的老师不同,和过去的传统不同,和现在的时尚不同,和自己习惯的做法不同,这是我的一个“求不同”。但是我又离不开中华文化,因为我的受众是中国人,我所表达的主要文字载体是汉字,所以要很好地把握汉字的韵味、汉字表达的主体的文化。我的受众是中国人,他们应该享受到不只是西方的理念,还有东方的意识,带有现代感的东方品位,能够体现时代的精神,能够传承,这是我的想法。当然我还是希望有“美”的体现。美是温文尔雅的,是温良恭俭让,是内敛的。我的书的大部分,除了教科书那些需要一些张扬,绝大多数都体现了中国的品味,儒雅的、幽静的、温良恭俭让的东方情境。

“ 中国拥有值得自豪的书卷艺术传统,忽略传统,设计会像漂浮的落叶,找不到它的根,但一味模仿传统,会缺失创造的动力,创新必然是传统有生命力的衍生。”

andland:我们的读者中有很多年轻的设计师,如果请您给他们提一些建议,您会告诉他们什么呢?
吕敬人先生: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彻底喜欢一件事,去努力了,去付出了,一定会有回报的。就怕蜻蜓点水,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又好高骛远。我觉得一定要专一。我曾经想当画家,做这个做那个,但最终我还是忍住,安安心心地去做一件事,就是把书做好。所以我想年轻人专一一点,把自己喜欢做的事做下去,这是第一点。第二点我觉得,今天我们的设计和绘画一样,功夫在画外。设计不光是懂得一点软件,懂得一点色彩,懂得一点构成就能完成的,你要去拓展学习,吸收文学、音乐、戏剧、电影、戏曲等方方面面。你的趣味越来越广,知识面会越来越开阔,在书籍设计方面的排版、灵感、编辑思路会获得一个提升。不然每天就完成封面的构成,完成简单的装饰,它不能主导内容,设计要当好一个导演,要有驾驭信息的能力。

吕敬人
书籍设计家、插图画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上海美术学院特聘教授。国际平面设计师联盟(AGI)成员,中国出版协会装帧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艺术研究所设计研究所研究员。敬人书籍设计工作室艺术总监,中国邮票专家评审委员会委员,《书籍设计》杂志主编。
曾被评为“对中国书籍装帧50年产生影响的十位设计家之一”,“亚洲十位设计师之一”、“对新中国书籍60年有杰出贡献的六十位编辑之一”,获“首届华人艺术成就大奖”、“中国设计事业功勋奖”。作品曾获国内外多项大奖,其中有德国莱比锡“世界最美的书”奖、“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展金奖”、“中国出版装帧设计政府奖”,13次获得“中国最美的书”奖,有编著、译著多部。
注:部分图片来自于刘海粟美术馆,未经允许不可转载

展览时间:2018年8月8日-2018年9月2日
展览地点:上海市延安西路1609号 刘海粟美术馆
门票:免费

展览地址:上海市漕溪路258弄23号andland与空间(上海美术设计有限公司大院内)
开放时间:周二、周三、周五14:00~20:00(19:00停止入场),周六、周日10:00~18:00(17:00停止入场),周一、周四闭馆。10人以上团体(含10人)请提前五个工作日预约观展。预约电话:021-64831275

© 本文版权归 andland-与空间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