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人读书
说到今日这篇文章的起因,是因为读了汪老的《人间小暖》。今年一直参加共读,不曾懈怠,但感想随笔却每每间断,从《塔木德》到《家庭教师》,从《老师妈妈》到《妈妈,让我陪你慢慢走》,再到《侠隐》、《雪国》、《茶馆》、《围城》……想要提笔却总未成文,借口总是有的,但终究只是借口。今日看了“却老”这一篇,汪老说“要长葆思想的活泼,得常用”,“用思想,最好的办法是写文章”,“为写文章,尤其是散文,就要读一点书”,“平常读书,稍有发现,常常是看过也就算了。到要写一点什么,就不同了”。“朱光潜先生说为写文章而读书,会读得更细致,更深入”,“老舍先生说他有得写没得写,一天至少要写五百字”。字字句句直击内心,曾经说要每日更文,随着年龄的增长却逐渐拖延,从每日一文,到每周一段,再后来是每月一点,直至如今只是停留在想上而不动笔,真的是越发懒惰。
而说到懒人,本人应该是名副其实,实至名归!要说懒,也分很多种,有些人无论那方面都可称为懒中楷模,而有些人的懒却是有挑有捡的懒,而今日只说读书之事,自觉应该只算半懒吧。
对于读书而言,我并非懒人,如果说唱戏之人曲不离口,那作为读书之人我可以说是书不离手,所以对于“读”,我可以说是勤快的很。这一点可能源自于对偶像的崇拜——李银河。我在很多文字中提到过,也觉得不需要我再多做安利。今天不说她的成就,也不说她与王小波的爱情,只说她对我读书产生的影响。说到读书,李银河说“我是按照世界文学史上的书单挨排看的,边看边做笔记,前前后后写了好几本”,而这些笔记最终都呈现在一本叫做《我的心灵阅读》的书中,随是读书随笔,但还是推荐的,对于我这样的懒人,可以省去很多看书的时间,只看评论就好。不知是为了向偶像致敬还是觉得这样的读书方法可以让人记忆深刻,我也一直延续了边读边作笔记的方式来取悦书本。不过,我的懒癌似乎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愈发强劲的趋势,从抄录、随笔的模式逐渐转变为直接在书本上写写画画,似乎有些有违初衷。对于我这样的随笔涂鸦,有人说这是不懂爱书之人的装腔作势,也有人觉得这才是爱书之人的读书之法,各有评说,何必在意。总之我行我素才是真我!
书回正传,对于读书,年龄也是大有讲究的,这样的说法依旧源自于李银河“后来我看到托尔斯泰对儿子看书的一个指导思想,他不主张孩子在太年幼的时候看好书,因为年幼时缺乏理解力,而许多世界名著第一次阅读的印象是不可复得的”,对于这一点亦有同感。就说《西游记》,在我小的时候,第一次在姥爷的书柜中看到,觉得很是有趣,而高中时再读,更多的是看历史文化,而今再看,却不免有些悲伤。有很多书,都是读过两三遍甚至五遍以上,而如今再读之时,已经不是最初不谙世事时读来的感受,很多的想法已经被现今的时代所固化或者应该说是同化,而没有了最初的感动。这于我来说是幸也是不幸,幸得是在最初懵懂之时读到了很多好书,也有很多感悟,不幸的却是时移世易,已经无法再找回曾经的纯净之心。
再说读书的细致程度,曾经捧着书本,一字一句皆映入眼帘,刻入心田,而如今的年代,万事讲究效率,厚重的纸质书籍逐渐被轻便的电子书所取代,随着懒癌的大面积爆发,各种听书软件也应运而生,从而拯救了一大批想读书却始终没有时间的拖延症患者和懒癌读者。而高速发达的网络空间也让读书变得更加便捷快速,了解作者与书籍的相关内容只在分秒之间。因为没有时间、因为要加班、因为要聚会、因为要带娃,各种理由之下,去各大网站搜索书评,通过成千上万人的协助,在瞬息之间我们对一本书可以有立体式全方位的了解,无所谓正面侧面都是完美弧线!在友人聚会时还可侃侃而谈,装一把文艺青年,好像这本书自己看过千遍万遍早已烂熟于心。在我看来,这才是对书最大的不尊重吧。
在这个懒癌全面爆发的年代,可以安静的坐下来看一本书,已实属不易。正如苏轼所写“无事此静坐,一日似两日”,能静下心来着实难得,但既已经坐下来,又何不再对自己有更高一点的要求呢?不能入老舍先生一般一日五百字,一日五十字又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