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降级启示录
查看话题 >日本已经进入第四消费时代,那中国呢?
有这样一个社会,人们不再追求“经济飞速发展”和“效益最大化”,而是享受简约的生活方式;不再终日奔波、蜗居在大城市,而是重新发现地方的特色和自然的力量;不再努力工作拼命挣钱、苦心钻营如何升迁,而是帮助他人、共享快乐、获得内心的平静与幸福。在这个社会,环保节约成为一种文化,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自然而温暖。这就是第四消费社会,告别了“物质使人幸福”的时代,人们开始追问“除了物质之外,什么才能让人感到真正的幸福”。
——《第四消费时代》
最近和一个学マーケティング(市场)的研究生朋友聊天,她跟我说有一本书非常有趣,让我看看,让我看完告诉她是不是和她有同样感受——我和她都生活在第四消费时代,并越来越明显的感觉到和之前在中国生活时的不同感受。
这本书就是三浦展的【第四消费时代】。看完感受有两个,一是很有意思,二是我现在就生活在第四消费时代,就是现在的日本。

那么有必要简单说一下第四消费社会之前,日本经历了哪些阶段。
按照三浦展的划分:
第一消费社会是从大正时代起到二战前(1912-1941年),西式的商业社会逐步形成,人口向大城市流动,都市化建设日新月异,日本开始有了电灯、百货公司、剧院、写字楼、公寓,街上经常可以看到打扮时尚的“摩登女郎”。当然,西式的生活方式是进步的象征。不过,当时能享受这种消费的仅限于东京、大阪这些城市里的中等以上阶层。
第二消费时代是从战后到石油危机(1945—1974年)。随着城市化进程在全国推进,日本迎来了经济大发展。这个时代消费上的最大特征就是家用电器开始批量生产,进入寻常百姓家庭。由于经历着“从无到有”的转变,这一代消费者的需求是大众化、标准化的,厂家只要生产大量产品,不需要太多营销手段都能顺利地卖掉。而大家对“好东西”的认识还处于“大就是好”的阶段,要买更大的彩电、更大的车子,拥有比别人更大的商品就更幸福。在这个时代,消费被认为是美德。日本经历了连续18年年平均经济增长9.1%的繁荣时代,直到1973年石油危机,次年变成负增长。第二消费时代戛然而止。
第三和第四消费社会的更替是模糊的,并没有一条明显的分界。三浦展把每个消费时代大致定为30年,第三消费时代是1975—2004年。第四消费时代预计是2005—2034年。由于第四消费时代的兴起与第三消费时代密切相关,这两个时代被放在一起讨论。
第三消费时代是追求个性的时代,人们对标准化的、重量不重质的消费观念嗤之以鼻,希望通过购买特色商品体现与众不同的自我。据此,厂商也提出了新的营销策略。本来,在第二消费时代,电视机这种家电已经实现了一家一台。这样的话,市场就饱和了,怎么办呢?于是厂家开始推一人一台、一屋一台的战略。比如手表,不同的场合,穿不同的衣服,配不同的手表是常识吧,你不能只有一块……通过这种方式,人们的消费欲望被成功激起。
第四消费时代的苗头是,没有经历过泡沫经济的年轻人开始进入社会。在他们的成长岁月里,整个日本经济都是处在一种微温的状态,华丽丽花钱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另一方面,托早年高速发展的福,家里该有的都有了,那种“好想要”的心情比起前一代人大大跌落了。
从技术背景上看,信息社会的发展也进一步深化。信息这种东西和物质不同,把它封在宝贝罐子里、埋在地下藏藏好没有任何意义。只有通过传播、交换、与他人共享,才能体会到拥有信息的乐趣。由此,人们获得幸福感的思维方式就发生了变化:原来同他人建立关系就是一种快乐。大家开始感到把大量的金钱花在与人攀比的消费上真是没有意义,真正难得而意义的是“美好的时间”。拿钱购买体验是值得的。比起物质,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感会带来更大且持续的满足感。
【以上内容全部来自三浦展的这本书】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时常会代入我以前在中国的生活经历,想去想明白中国到底曾经在哪个阶段,现在又在哪个阶段。不由自主地代入我自己的国家,我更关心的当然是我自己的国家!
在我来日本之前,教我日语的中国人老师曾经说过一句话【日本现在跟中国相比,经济发展几乎是停滞了,没办法中国发展的太快。但实际上中国还是晚于日本三十年,也就是说日本的现在就是中国的三十年后。】当时我还没有来日本生活,自然感觉不到三十年是什么概念。
现在根据我的个人经历,我这个个体样本的小小感受(太怕被喷了,说话小心翼翼到一个地步),三十年的差距这个说法是委婉的。而我看了三浦展的这本书,有了更深的理解。大家也可以想想我们现在处在哪个阶段,我们会发展成什么样?
我和身边的朋友都在身体力行地感受着身边处在第四消费时代。
我的朋友,三十八岁的企业中高层。日本人。内衣内裤都是定期去GU买。GU是哪里?是优衣库的年轻副线。优衣库一件T恤80块,GU才40块,比优衣库还便宜一半的那种便宜地方。可他年收入完全是中上层的(在中国应该算得上上层了)。但他根本不介意别人知道他买GU。因为你的消费水平而评价你的时代似乎已经过去了。
同样阶层的日本人,不仅平常地在优衣库和GU买衣服,在nitori(比宜家还便宜的日式家具店)买家装,买车也倾向于便宜的日产,丰田等。在东京,除了六本木和港区之类的明星聚集区,很少看得到奔驰宝马和奥迪。
要知道这些人的收入真的已经很高了?负担更贵的消费完全绰绰有余。
那他们愿意把钱花到哪?
在我写过的教中文的故事里,我写了一个做工地监工的60岁的日本人来学中文的故事。那个日本人虽然只是工地监工,但工资应该是不比我们的平均工资低的(我说的很很很保守了,考虑到北上广的年轻人的实际收入)。自费来学中文,只为了能更好的给游客指路?中文教室不便宜。这点很多中国人不会理解。但这就是日本人的花钱之处。
比如说书籍很贵,看电影很贵,没有盗版,快递费很贵,很多项目上都比中国的同等水平服务消费更贵上几倍。但日本人花钱在这些上面,毫无知觉似的。
而换个角度,各个行业的人都不会过的太差。只要你愿意工作,你打打工只赚时薪也能过上好日子,也能休假去旅游。大富豪吃的起的,只要不是每天吃,千千万万百姓也可以吃得起。贫富差距在中国是个关键词,我不想多说。但我可以说的是,在日本,有个说法是【一亿中流】,日本国民一亿人,一亿人都是中流,大差不差,的意思。
日本人的钱不再用于买名牌买大件,花到哪去了?
举个别的例子。我认识的30岁的单身男性日本人。大学的普通职员。老家是京都的,算是一个人在东京。
租房坐电车。但半年出去旅游一次,平时买书买电子产品(日本的书一本少说1600日元左右,100人民币),买男士护肤品,夏天冲浪,冬天滑雪,还跟朋友去钓鱼,去露营。
这是很普通的单身生活。大家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尤其是运动和旅行,几乎每个日本人都定时做。这很花钱,也很健康,也很开阔心胸。
有这样一个社会,人们不再追求“经济飞速发展”和“效益最大化”,而是享受简约的生活方式;不再终日奔波、蜗居在大城市,而是重新发现地方的特色和自然的力量;不再努力工作拼命挣钱、苦心钻营如何升迁,而是帮助他人、共享快乐、获得内心的平静与幸福。在这个社会,环保节约成为一种文化,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自然而温暖。这就是第四消费社会,告别了“物质使人幸福”的时代,人们开始追问“除了物质之外,什么才能让人感到真正的幸福”。
我写在日本的恋爱故事,最多人给我的反馈就是【温柔,温暖,甜】,还有个读者说【在现在充满戾气的社会看到这样的爱情故事使她振作】。我看到【戾气】那个词,才恍然大悟我离那个词已经很远。在第四消费社会里,戾气是没有的东西。温暖,温柔,是我最常感觉到的,自然也是我最常发散和回馈出去的。
用心地对待每个服务业的人,想象他们是自己的朋友或亲人,想象他们在服务业之外的喜怒哀乐。在街头采访里,问到单身日本人男女在选择男女朋友时最看重的品质和点的时候,竟然有一大半以上的人回答【要看他/她对服务员的态度,因为那个最能反映他/她本性是否温柔】。对不相干的人温柔,是种高级的品质。
这不是一些教育性质的广告,一些大而空的口号,比如【关爱他人,从我做起】【此处不许扔垃圾】等就能教会的,罚款也不行。而是一步一步地,经历了社会环境的变迁之后慢慢的沉淀,对精神的重视而得来的自发性选择。
我也希望中国赶快全员来到第四消费时代(个别人来到是不够的,那只是贫富差距的一种表现)。毕竟这是我的自己的国家,如果是那样的话,我会买第二天的机票回家(把我的男友也拉上)。
恋爱事情,护肤美妆,穿衣搭配,成长心境。这些是我在日本的生活,谢谢你来看,希望与你分享~
你还可以在这里找到我!
微信公众号:李停
所有文章首发公众号之外,也会在公号多多抽奖和互动,欢迎来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