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偷家族》

记忆里,似乎从未在电影院观影过日本的电影,不是因为不喜欢,是国内引进的少。
日本的书籍我倒是看过一些。比如让我痴迷的东野圭吾的作品。还有一些记不住名字的女作者写的关乎个人情感、家庭情感的作品,简单而又细腻。
昨晚跟旧同学约了一场电影,戛纳金棕榈最佳影片获奖片《小偷家族》。有各种媒体的宣传以及豆瓣的高分(8.8分),我心里多少做了一点铺垫,为了去看而去看,文艺片嘛,不是每个人都看得了的。
我们选的五点二十场次,为了不让朋友久等,我下班一路小跑,穿过花城广场,翻越过街天桥,最后还是迟到了2分钟。刚下班去看电影的最大好处就是,电影院里人少,你甚至都不用对号入座,拿着票进去后,所有的的空位都随你任意挑选。
这一家子六口的生活就在这宽敞的影厅,硕大的屏幕中慢慢拉开。
凌乱的房间,毫无秩序的摆满了各种生活用品,逼仄的空间,都不能很好的转身。
一个老奶奶,一个孙女,一对中年夫妇(也许只是同居),一个小男孩,再加一个瘦弱的像只猫的小女孩。
文艺片大抵都是这个范儿吧,各种长短镜头来回穿插交替,每句人物对白闪烁跳跃,让观影的我们茫然而已无所适从。
“耐着性子看吧,人物背后的故事肯定很精彩”。我是这么劝说自己的。
平平淡淡地看过去,直到走出影院,我和朋友还在调侃:这得需要做番功课,好好去研究一下片子的中心思想。
我们找地方吃饭,聊天,然后各回各家。又在微信群里,跟另外一个看过的朋友交流了一番:那个小男孩到底是被遗弃的,还是这对中年夫妻偷来的?
回到房间,我发了2条朋友圈,配了几句从豆瓣上模仿来的文字。这到底是夹着温情的绝望呢,还是夹着绝望的温情。似乎觉得不妥,又删掉,再换一段文字,再删掉。
看的过程,似乎是平平淡淡,甚至有点懊恼,觉得对不住自己进影院前的期待。看之后,再认真想想,一股莫名的绝望裹住了我。
这个电影的高度,自然是我不能企及的。它所要表达的思想,和它所要发出的声音,都是我等之辈难以理解的。但不妨碍每个观影者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
每一句惜字如金的台词,欲言又止,恰到好处,人物之间复杂的关系,便是通过这些寥寥数语的对白来浮现。
“你继父的前妻,又来干什么呢?”剧中中年男子的妻子,这么一句话,让我捋了半天。
我的脑子有点拐不过来。
中年男子的继父------想必当年这位男子是被他母亲带着改嫁的吧;
继父的前妻-----前妻自然是指老奶奶了。当年的她,遭遇情感的变故,被丈夫所遗弃吧;
这个三口之家,一座现代化的公寓,一个青春的女孩背着琴包正要出门。这是一个有真正血缘关系的三口之家。而客厅的墙壁上,挂着一幅少女的肖像照,满面灿烂的笑容。这不就是跟老奶奶生活在一起的孙女么?他们又是什么关系?
中年男子讪讪的向老奶奶解释:大女儿,去澳洲留学还没回来。
老奶奶用她意味深长的一笑,回击这男子的苍白无力。
这个女孩,应该也是被自己的亲生父亲遗弃的吧。父亲再娶,带着如同累赘的她,当同父异母的妹妹出生后,她便没了以往的亲情,所以跟这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奶奶生活到了一起。
这是我从这句台词后面所理解出来的关系,充满着再嫁、再娶、遗弃、和被遗弃。
我看过几本日本的书籍,日本HNK出版的纪实文学《女性贫困》,《无缘社会》。
前者是描写的日本底层社会的女性,遭遇着家庭暴力、未婚生子、父母遗弃等等各种社会现象。后者则是描写位于日本边缘阶层的老年群体,孤苦伶仃,无儿无女,打着各种零工维持生计,死后都无人认领。
还有前不久读完的一本小说《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一个中年女性,怎样一步一步走向被嫌弃的绝境,年幼时父亲的冷漠、成年后的性侵、恋爱期情人的懦弱、堕落为应招女郎,靠出卖自己的身体养活情人,因误杀情人而锒铛入狱,最后却死于一帮嬉戏打闹的孩子手中。“生而为人,对不起”,就这样一步步走向绝望的深渊。
日本的小说,总是毫不忌讳的给女性套一个援交女郎的身份。
贫穷的女人和孤独的老人,是日本底层社会最绝望的群体。
还有小孩。
瘦弱的像猫一样的小女孩,最后还是回到了她的原生家庭,回到了继续家暴的父母身边。
小男孩呢,政府安排他进了所谓的福利学校吧。但他会不会去找回他的亲身父母?
我开始迷惑于小男孩到底是被偷来的还是捡来的。他在警局里交代到:他以前一直生活在车上。我一度以为他是在撒谎,不想告诉警察他跟年轻夫妇生活在一起。
后来才推测:他想表达是:他在认识这对夫妇之前,自己经常一个人生活在车上。那么,他又是一个被亲身父母漠视的一个小生命么?
年轻的孙女,对老奶奶收养自己的疑惑,并没有在推开小木屋的瞬间得到答案。
男人尾随着巴士狂奔,想亲耳听一声“爸爸”,而男孩,只能留给他一个“爸爸”的嘴型。
六个被家庭遗弃的人,重组在一起抱团取暖,如蝼蚁般偷生,最后又都被冲散,继续孤零零地独自面对这世间凉薄。
心甘情愿被拖累是羁绊,这羁绊也是挺重要的吧。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收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