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17-S18的读书记录
我很喜欢纸质书,现在不常买了,但去书店总忍不住剁手。一是因为我有点害怕那种书放在那,你明明读过,但却记不得到底说了什么的感受。看到书架里的书,心里有些惭愧。其实想想也没什么,拿出来再读咯,多大点事。还有一个很不好的习惯,买来就没有那种“书非借不能读也”的感觉,常常就放那儿了。只有得不到的才是肖想万分的,到手了就不当回事儿了。
去年冬天我开始认真阅读,在那之前是一个宁愿以电视剧综艺为生的废宅,连网文也懒得看的那种。一年,可能读了两本书这样。17年寒假的某一灵光一现,在b站的某个视频里种草了网易蜗牛读书app,下载了之后终于开始好好读书。当时这个app完全免费,每天一小时可以看里面的所有书,我就用这每天一小时看了好多书。在这里记录一下这9个月读的正经文学。
先说八月的上海书展,第一天去的,人山人海。想买《金阁寺》,但是这本定价20元的书哪儿都没有,上海书城没有,书展也没有,都是系统能查到但货架上就是没有的那种。网上当然能买,但是这个暑假去书店都很失望,觉得和这本书目前好没缘分。最后买了《设计书》,是讲书籍装帧设计的,有兴趣但不了解的领域,因此买来看看。其他凡是能在app上读的就一概不买啦。最后只收获了一本书,离开的时候入口处排起了长队。


唯一的收获,两天后,读完了。

接下来开始读书记录,先从身边的几本纸质书开始。另外,感谢蜗牛阅读的“划线”功能,让我在快要遗忘书里讲了什么的时候可以立刻找到标记的内容。
1.《上海邬达克建筑地图》
华霞虹 / 同济大学出版社 / 2013
曾经大热天使我出门的动力之一,就是打卡邬达克设计的房子,现在随便翻开一页,不知不觉都是去过的熟悉的地方。
2.《Carlo Scarpa空间中流动的诗性》
褚瑞基 / 田園城市文化 / 2014
Scarpa是我最欣赏的建筑师之一。喜欢他的设计,也喜欢他的态度。读这本书和Peter Zumthor的《建筑氛围》都能给我浮躁的内心一些平静。这本是在苏州的诚品书店买的,好贵的,但是太喜欢了。一边读一边想立即出发去威尼斯,现在书上已经贴了好多标记的便签了。
3.《刀锋》
毛姆 / 林步升 / 猫头鹰文化·浙江文艺出版社 / 2016
这本是在新天地言几又买的纸质书,但是在学校没有带回家。因为刚开始读书我就想先从名著开始,于是一口气读了三本毛姆的书。《刀锋》里的每个人物我都很喜欢,书也以“毛姆”的口吻讲述整个故事。拉里,伊莎贝尔,艾略特,格雷......每个人虽然有自己的人设但他们的发展都让人同时觉得出乎意料和理所应当。
4.《二马》
老舍 / 文汇出版社 / 2008
这本是在芮欧的钟书阁买的。迎接新学期,看了老舍1929年写的《二马》,讲的是马姓父子二人在伦敦的生活,可谓是第一批海外华人的生活。老舍本人也在伦敦生活过,因此他笔下的故事应是与他的个人经历离不开关系。当时的中国人在英国的地位很低,这在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同时“面子”也是最重要的。故事里马父,马威,李子荣都有自己不同的人设,旧派,中庸和新青年的思想碰撞,再加上与英国人打交道的种种情形,构建了一个非常精彩的故事。
5.《远山淡影》
石黑一雄 / 张晓意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2011
黑石一雄是去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远山的淡影》是他的处女作。这本书是在b站种草的,也是我在蜗牛app上读的第一本书。这个故事有隐晦的反转,但同样地让人稍稍细想就恍然大悟。故事里所有的女性角色都很有张力,有她们各自不同的困境,可到头来又是你中有我的。
6.《旅行的艺术》
阿兰·德波顿 / 南治国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2004
这本书很轻松治愈,但文字却诚实又严谨。我们在工作,学习的时候总想出去旅行,但真正出去的时候却有时不如自己想象的那样。书中提到,这是因为“旅行”真正吸引我们的,是出发前的畅想,做攻略时的那种快乐。想象中的完美,是现实经过提炼之后的一种短暂地甜蜜。
7.《山之四季》
高村光太郎 / 王珏 / 云南人民出版社 / 2017
这本也是很治愈的随笔,讲了山里悠闲的生活和植物等等。但是因为过于日常(虽然是和我们很不一样的日常)和平淡,我现在一点也记不得具体说了什么了。但读这本书时的平静是忘不了的。
8.《纽约客》
白先勇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10
白先勇先生的故事都太喜欢了!《纽约客》里最喜欢的是《谪仙记》和《Tea for Two》。白先勇笔下的纽约是靓丽的,只是漂泊的人们终究是客。他笔下的纽约与我去过的纽约也不同,但读这本书的时候不难想象一个老纽约,和一群自信坚韧的游子。
9.《面纱》
毛姆 / 于大卫 / 江西人民出版社 / 2016
我读的第二本毛姆,没想到是一个发生在中国的故事。我经常读华人在海外的故事,但外国人在中国读得很少,还有一本印象深刻的是《江城》。这个故事只是以一个中国南方发生瘟疫的小城“湄潭府”为背景,讲述的是一个惩罚,煎熬,悔恨,寻找自由的故事。难以忘记瓦尔特死前所言“最后死的却是狗”,所谓因为爱所以恨。
10.《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建筑卷》
林徽因 / 天津人民出版社 / 2014
这本书的装帧实在可爱,内容更可爱。林徽因对建筑的热爱全在她的文字里,难以忘记她去山西考察时的日记,每一篇质朴又真实。印象最深刻的是,她写道梁思成想要去看应县木塔,但是那时完全得不到它的信息,也没有照片,只能写信去问。梁思成为此每天叨叨这件事,最后成功从当地唯一一家照相馆得到一张照片,他们便高兴地前往了。现在看来,真的很佩服他们的勇气和热情,这是现在的人们很缺少的,因此我不应再因为site visit烈日暴走而抱怨了。
11.《葡萄牙的高山》
扬·马特尔 / 亚可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2017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作者的另一个故事,脑洞也是大的出奇。看书的时候有一部分说实话觉得好莫名其妙,可是看到最后才发现这个故事太绝妙了。它荒诞但是有理,它也依旧写动物和人类的相处,以及人类与人类的相处。看这几个故事的时候常常想起《少年派》的电影,脑海里似乎也可以想象出一个有点玄幻的真实世界。(另:葡萄牙高山区没有高山)
12.《妖猫传》
梦枕貘 / 林皎碧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2017
寒假里每天一小时啃啊啃,终于啃完了妖猫传全集。说实话在这之前对杨贵妃的印象停留在贾静雯的《至尊红颜》,后来的杨贵妃电视剧我一部也没看过。因此看妖猫传的时候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当然并不是因为杨贵妃,而是因为他营造出的一个盛世大唐的氛围。然后满怀期待地去看了电影,那还是我第一次一个人看电影。结果因为电影改了好多,剧情缩减好多而郁闷,终于理解了原著党的心情。
13.《远方的鼓声》
村上春树 / 林少华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2011
这本是村上春树在欧洲生活游历的随笔。他还真的是很随性,或者说时代的前进使大家的生活方式真的变了很多。里面写道村上春树为了专心写作想在意大利的一个小岛上找个房子住,然后听人推荐一个不知名小岛就去了等等的事情,真的很有意思。
14.《流动的盛宴》
海明威 / 汤永宽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2009
想看一些巴黎相关的书,于是读了这本海明威的随笔。巴黎的故事没记得多少,现在只记得海明威和Fitzgerald...
15.《老人与海》
厄尼斯特•海明威 / 李继宏 / 天津人民出版社 / 2013
暑假因为小毕在节目里推荐了《老人与海》,于是找出来又仔细读了一次。果然“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是一句超有力量的话。
16.《无声告白》
伍绮诗 / 孙璐 /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 2015
暑假实习通勤路上的读物,断断续续读完了这个让我很感同身受的故事。有关海外华人的故事都很深刻,懂的人自然能感受到那种充满矛盾的不易。
这本书里最戳我的一段:
“以前,在他们栖身的那座狭窄阴暗的小公寓里,他母亲也做过这种食物。她先把肉烤好,包进面团,在上面捏出褶皱,放进竹笼屉里蒸,笼屉是她从中国买来的。这种点心是他父亲的最爱,叫做‘叉烧包’。路易莎笑了。这时,詹姆斯才意识到,他刚才大声说出了它们的名字。他已经有四十年没讲过中文了,但他的舌头仍然能够卷曲成它熟悉的形状。长大后,他就没吃过叉烧包。”
虽然不是主线剧情,但这段话真是戳心。不知道有多少人有这种感受,家的味道只存在记忆深处,被你忘了,却又是挂在心头。
17.《美丽新世界》
阿道司·赫胥黎 (Aldous Huxley) / 黄津 /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 2014
有一段时间迷上了cyber punk,反乌托邦小说,于是读了几本经典的。《美丽新世界》对我来说冲击很大,被称为经典不是吹的。我觉得他把现实反讽发挥到了极致,使得整个故事荒诞得不行,但也太有力了。这个故事再次证明了“物极必反”的道理,也就是常说的pendulum效应。
18.《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
菲利普·迪克 / 许东华 / 译林出版社 / 2017
看了《银翼杀手2049》,再看了这本原著。文字配画面真的好下饭,非常过瘾。喜欢电影的一切,色调和构图,还有致敬的各种建筑元素,也喜欢书里的一切设定。什么时候补电影的第一部呢,该赶快提上日程了。
19.《窥看欧洲》
妹尾河童 / 姜淑玲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2003
要去欧洲所以在三联书店买了这本书。里面的画真的都太可爱啦,感谢河童爷爷给了我一个美好的欧洲。后来去了铁路博物馆看到了古老又奢华的车厢,一下子又想起了这本书。以及,好想看东方快车谋杀案的电影啊。
20.《鲍立克在上海》
侯丽、王宜兵 / 同济大学出版社 / 2016
这本是实习的时候为了找资料看的书,但是我几乎是一字不差地读了。这段上海大都市计划居然是我以前从来都不知道的,这本书很详细地介绍了几稿上海规划,主持的建筑师也都是当时留洋归国的,在后来的第一批宾大留学生展览上看到了不少熟悉的名字。并且在那个展览上感觉这个暑假做research的好多碎片,还有我个人的学习生活,很多事都联系了起来,真的很幸福,这些下次再仔细地说。
其实这大半年读了不止这20本书,今天看了一眼我的(其他)文学阅读时长达136小时了...《金阁寺》最终还是网购了,我还是屈服了,会认真读的。
--- 自言自语的公众号:ContourLin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