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 | 爱玲说
今天间歇性抑郁症又发作了,一个人哭了好一会儿,本来想写关于这种心情的文字,结果又看到了上次编辑的存目,算了,就在这种情绪下书写我眼中的张爱玲吧。
生如夏花,死如秋叶
刚刚正想说,既然我生在秋天,死在夏天似乎比较完美,又觉得这种想法很奇怪,回过头一想,原话说的明明是生在夏,死在秋,真是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啊。张爱玲生于名门望族,以二十多岁的年纪绽放在成为孤岛的上海滩,七八十岁(好像是吧)死在美国的一栋公寓好几天才被人发现,算是践行了这样的生死了;那么我呢,生得不好,难道要死得绚烂吗?其实也好。
天才梦非梦
成为一个天才真的好难啊,张爱玲在读高中(好像是吧)的时候写的一篇《我的天才梦》我现在看来还是觉得不可思议。她那独特的对文字词语的感受力,现当代这么多专业作家中怕是没有比得了她的,哦,钱钟书或许算一个,可惜他只有一部《围城》,到底不如张的作品产量丰富。张爱玲在文章最后说:在没有人与人交欢的场合,我充满了生命的欢娱。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于我,内心或许是一袭袍,现实应该处处是虱子。
男女之间,或许不必言语
在读张的多篇描写男女情爱的文章中,我尤其惊叹她对男女关系变迁的描述。好像是《红玫瑰与白玫瑰》里吧,男主在公交车上遇到了当年被自己放弃的女主,男主问女主:“你好吗”,女主答:“我很好”,女主又问男主:“你好吗”,男主看着车窗外,没有说一句话。其实光是这样一种描写就已经足够呈现男主的情绪了,作为一个细节控,张爱玲每次抓住一个很小的点展开细致描写的时候,很对我胃口。
《红楼梦》的影子
张爱玲自己也说,平生最恨三件事:海棠无香,鲋鱼多刺,红楼未完。而她也真的是对《红楼梦》爱到痴迷了,晚年的《红楼梦魇》足以证明她的红迷本色。在她的诸多作品中,《红楼梦》的影子简直不要太重。印象最深的就是《沉香屑·第一炉香》,葛薇龙的姑妈简直是当代版王熙凤。而且王熙凤的影子在后面好多的小说配角身上都有出现,不知是不是这个人物原型太出彩的缘故,把她移植到任何一篇小说中,只要稍作修改,就足以其中尤为耀眼的角色。
新奇的譬喻
这就是我以为钱钟书足以和张爱玲媲美的点了。钱钟书的譬喻是带着些温情味儿的讽刺,如取下眼镜那人的眼球就像个剥了壳的鸡蛋之类。张爱玲的譬喻则是另一种风格,清新,让人有种熟悉的陌生感,如“整个世界就像颗被蛀空的牙齿,木木然不觉得什么,风一吹才觉得隐隐作痛。”类似的譬喻还有很多,我也不记得了,大概就是这一类吧,做读书笔记抄到这些句子的时候,整个人都会很开心。
兜兜转转,情深情浅
爱情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母胎单身的人表示我的理论知识好像还比较充沛。在张爱玲的爱情世界中,有爱了倦了散了,有得到了厌了得不到想了,有算计有心机。算计心机一类在现在这个社会似乎不太需要了,可是那些倦了的爱情,那些得不到想要的,得到了又厌弃的,一直是每个时代书写关于情爱纠葛的主旋律。正如《倾城之恋》中范柳原对白流苏说的:也许有一天,整个世界都不复存在,所有的一切都坍塌了,到时候或许还剩下这堵墙,我们相逢在墙下,也许你会对我有一点真心,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大概意思是这样,记不太清了)我们这个急速前进的时代和那个战乱中的香港其实并没有什么两样,只不过现在的我们,经历的都是些心里的兵荒马乱。爱情某种程度上变成了一种奢侈品,世界那么大,找到一个对得上自己心跳的人却很难。《倾城之恋》中的爱情虽然经历了很多兜兜转转,倒也收获了暂时的圆满结局,可内心荒凉的人呐,似乎对所有的情节都懒得演出了。一点点真心,一点点动心,就可以在一起了吧?
男女爱情悲剧下的人世无常意识
起这样一个小标题完全是因为《倾城之恋》,虽然这并不是个悲剧,可是我却从中读到了很多苍凉味道。读过一篇对张爱玲作品的解读,在谈到白流苏时作者认为张爱玲在对白流苏家庭环境的描写中,其实渗透着对自己家庭的感受。白流苏之所以极力想抓住范柳原,就是想摆脱家庭对自己生命力的扼杀,好在她最后也成功了,只是成功的原因有些偶然的荒诞——不过是范柳原去英国的船因战乱不能出航,不然,范柳原顺利去了英国,等待白流苏的要么是被流寇袭击,要么便只能重回那暗无天日的白公馆。人的个人命运在时代总量面前显得那么微不足道,似乎所有的一切都可以被一只无形的手碾压,可是每个人还是在努力地为自己寻求更好的归宿,人生啊,一往深处想,真是毫无意义。
我亦是凡人
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啊,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刺激”。她确实做到了,短短两三年,上海小到普通市民,大到文艺界政界甚至军界,都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可是就是这样一个大作家,学生时代也曾觉得自己是个生活白痴,最简单的事都不会做。张爱玲写了那么多的爱情故事,其中不乏皆大欢喜的结局,可她自己的爱情即使“低落到尘埃里”,也终究换不回胡兰成的“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张曾有一张照片让我印象非常深刻,是一张她身着旗袍,插着腰高昂着头低眼看向镜头的照片,这是一个骄傲的张爱玲,一个可以恃才傲物的张爱玲。桀骜的人总是孤独的,写了那么多爱情,二十多岁拥有那么多名利,最后还是一个人在公寓里孤老,若非文学史记住了她,这样一个人,绚烂到最后,也要归于平凡了。
模拟过重的制约
上面夸了一大堆张爱玲,下面我就得开始挑刺了。首先一点,人物的经典化太明显。前面提到了《第一炉香》里的姑妈就是现代版的凤姐,从好的方面可以说是张对《红楼梦》的成功改造,可从另一方面看,这种深度模仿其实某种程度上已经影响了读者对人物的理解。像我当时把凤姐的处事风格代入姑妈后,就时时有种出戏的感觉,好像虽然都会蹦出个贾母,叫姑妈投她怀里撒娇似的。而且这种凤姐式性格的人物在张的小说中还不至一次地出现,看多了就更觉得烦。其次,脸谱化的人物在张的小说中也多次出现,比如趋炎附势搬弄是非的仆人——《多少恨》里有,《小艾》里也有。多篇小说中总出现同一类人物,真的会审美疲劳的。最后,张的作品良莠不齐的特点非常明显,有精彩到让傅雷因为其专门写下数千字评论文的《金锁记》,也有让我一个文科生都看不下去的《怨女》,小说如是,她的散文也是如此,我有时甚至怀疑她的某篇文章登在报纸杂志上居然当时也有人看。可见,才华横溢是件好事,可是滥用才华真的让后来的读者受苦不少。
PS:写到最后,一开始抑郁的情绪好像已经消失了,不过我知道这只“black dog”只是暂时蜷缩回它的巢里,下一次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又会铺天盖地地袭来。如果不是胆子小,我早就跟这个世界say goodbye了,不过好在我胆子小,又有两三个好友可以尽情倾诉自己,再加每次生活快把我艹哭的时候总有些小温情的事件发生,才让我不至于放弃努力。
那么今天的小确幸,就是学生给我发了教师节祝福啦,为了学生们那充满无限可能的人生,我要更努力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