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罗与塔利赫的德沃夏克协奏曲

Rostropovich与Talich合作的德沃夏克《大提琴协奏曲》,无论怎么看都是一个梦幻演绎了。然而,在老罗的几次录音中,这个版本的影响却远不及后来的立体声录音。或许是因为它是另一阵营的制作,在西方流通有限吧。或许是因为,大提琴家分别同Karajan、Giulini、小泽征尔合作的唱片过于演录俱佳?也有可能,因为这是Rostropovich早年的录音,人们渐渐更倾向于他后来的演奏风格。长此以往,这款录音更多成为Talich纪念系列唱片中的亮点,也变得顺理成章。但仔细听来,这款徳大协无论独奏的表现,还是独奏与乐队的平衡,都应该是老罗真正的代表作。Rostropovich自己曾回忆,他与Talich合作录音时,后者向他提出某种处理,问他是否喜欢?老罗表示他喜欢,指挥家说自己很高兴如此,因为这是当年德沃夏克本人的意见。
作曲家自己给出的某些处理,是在乐谱之外的,在作品搬演的过程中,由一些参与者或同作曲家相熟的人记在心中。当然,其中有很多传到后世,已过分夸张而面目全非。追逐这样的传统也许没多大必要,可既是德沃夏克面授于指挥家,自然还是有所不同。而更重要的,就是哪怕没有这种亲授,Talich在表现的功力,也足够让乐队部分成为徳大协录音之经典中的经典。很多老录音的杰作,听起来给人演绎略微“随便”的感觉。有些是时代的文化氛围使然,也有些是演绎者同作曲家相熟,了解其看法,因此反倒不那么束手束脚。Talich在这款录音中,表现出亲切自然的风格,及某种“较为随意”的自由度。同后来老罗与Karajan的名版中的柏林爱乐相比,此处的捷克爱乐仿佛完全成了旧时代的演绎兼具自由与“松松垮垮”的活标本。但事实上,仔细听你会发现,Talich能够如此表现,真的是因为功力到了,对作品的理解炉火纯青了,才能这么“随意”,通篇无一丝“老油条”痕迹。
德沃夏克这首协奏曲的别致之处,也是它取得压倒性成功的基础,就是乐队部分的写法。随着现代乐队编制的扩大、演奏能力的完善,协奏曲中独奏与乐队的平衡变得越来越难把握。钢琴是唯一自在的独奏乐器,小提琴尚且难以平衡,更遑论音域低沉的大提琴?德沃夏克在此除了合奏部分之外,主要采用乐队中的管乐器呼应大提琴,使独奏乐器得以从容进退,而不至于被大型乐队的声音盖掉。作曲家操作手法之精妙,分寸拿捏之细腻,连勃拉姆斯都赞叹不已。而如何将原作中(对独奏)细致的衬托与对答表现到位,Talich的演绎既有教科书式的分量,又充满神来妙笔,是单纯的学习无法描摹的。很多的呼应,在那种“松松垮垮”中,其实尽显捷克爱乐黄金时期的自发性。他们表现该作,正如维也纳爱乐演奏勃拉姆斯,很多东西不用指挥给他们“说”。但在这种自发性“自行其是”的时候,又会不断地“突然出现”Talich明显提示的特殊处理。两方面的衔接与转换,风格与分寸的种种内容,有很多只有那批人才能把握。
当然,这样的处理对原作精妙构思的揭示和表达,无疑值得指挥家的后辈同行仔细留意。至于独奏部分,相对于老罗日后在DG、EMI的两张超级名版,此时尚且年轻的大提琴家还没有那样强烈的风格倾向。DG版中独奏乐器的雄浑与刚健,或EMI录音中大提琴音响的浓郁和色彩斑斓,此时还没有鲜明地出现。我们所听到的,还是一种天才横溢的自然表达。从技巧和音乐修养的层面,此人当之无愧地成为苏联音乐家的代表人物。然而演奏中许多的音乐表现,还带有诸多“本色”痕迹,以后有机会再细说吧。(此时的Rostropovich与Shafran倒真是构成极有意思的对比)虽然我自己最喜欢老罗在EMI版中的表现,但熟悉这款早期录音的人,若将其中的演奏推为最佳,我也一点都不会惊讶。录音是在捷克完成的,实在是幸运,效果比苏联本土好太多了。
Kempff946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致敬鲍罗丁四重奏建立80周年,回顾新一代成员的“沉重抒情”之夜 (6人喜欢)
- 当夜长评:听莱昂斯卡娅,当疲惫的云雾散去,当代舒伯特960的顶峰演绎就出现在我们面前 (11人喜欢)
- 终于又能听莱昂斯卡娅的独奏会了,向这位不改初衷的大师致敬 (7人喜欢)
- 长假期间听什么?当然是顶级演绎 (9人喜欢)
- 品乐圆桌谈:纪念斯克里亚宾逝世110周年,邀请四位钢琴家谈谈他们的斯克里亚宾观点 (8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