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录
1.连岳曾说过: “爱情与婚姻变幻莫测,可是有一条基本原则:它是加法。也就是说:两个相爱的人,要比他们独立时更坚强、更有趣、更有力量对抗世界上的愚蠢。自然,也要有更多的快乐。爱与婚姻都不能让女性减去独立,让男性减去智慧,不能减去你们自己看重的价值,不能减去自己独特的生存乐趣。”
2.过度的担心,让孩子只敢活成父母担心的样子 我们对他人的担心,表示你还在我心里,这样可以让我们之间产生链接,这是爱的表现形式。 但是,过度的担心,就是病理性的链接。 因为这样的担心,不但不能产生爱的链接,反而会让双方产生很多的负面情绪。 所以我们常常看到的场景是,父母担心子女,子女却一肚子无名火。 心理学家曾奇峰说:一定程度的担心如果饱含爱意的话,那么过度的担心就等于诅咒。
把孩子想得很糟,孩子会真的活得很糟 证严法师说:“如果一个父母常常担心他的孩子,他的孩子会没有福气;因为福气都被父母给担心掉了。” 如果从心理学上说,就是父母孩子之间发生了投射性认同。 孩子认同了父母的投射,并且越来越变成父母心里想象的样子。 意识上,父母会说,我当然想孩子好呀。 但是潜意识上,父母可能会把孩子想得很弱,很糟,很需要帮助。 比如我那位朋友的妈妈,当儿子要去远方的城市工作的时候,妈妈想象得最多的是,儿子吃不好,被骗,甚至哭着喊妈妈。这是有多惨遭遇的想象。 有个倒霉的心理定律,叫墨菲定律——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发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发生。 比如生活中,你担心早上不要睡过头,结果今天闹钟不响,你担心上班不要堵车,结果一路红灯。 这些背后的心理机制,是人的“自我验证”动机。 人都很容易自恋,很容易喜欢上自己的想法,我们总倾向在外界寻找和自我设想一致的信息。 因为这样可以增强内心的确定性,消除不确定性所带来的不安。 父母对孩子的过度担心,不过是把墨菲定律投射到了孩子身上,顺带满足父母自恋的想法。 但却让孩子和自己,都在自我验证中,变得更糟糕。
过度担心,会带来过度的控制 过度的担心,严重时,父母还可能会对孩子进行过分的保护(控制)。 比如,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你冷。为了缓解妈妈的担心焦虑,所以,你得多穿点。 父母都觉得为了孩子好,而孩子是不懂的。 但父母似乎从来都没有想过,我们的担心是否已经给孩子造成了困扰。 即使孩子真的是不懂,过分的保护(控制)又真的能够让孩子从中学会照顾自己吗? 也许,我们过分保护的,过分担心的,不是孩子,而是自己曾被禁锢的心灵,而是一直未曾自由的玻璃心。 如果,你发现自己正处于过度担心的状态,不妨看看自己的担心,是在关心孩子,还是在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 你对孩子的保护,是为了保护他,还是为了缓解自己的焦虑和恐惧,亦或只是为了避免孩子成长的麻烦事。 如果,你不确定自己的担心是否影响了孩子,不妨看看孩子的状态,问问孩子的感受,看他是否真的需要你的帮助。 如果你总是需要孩子去做些事情,才能安抚自己内心的情绪,请把自己的投射收回来,请让孩子做自己。
如果,你的父母正在过度地担心着你,可以尝试告诉他们你的感受: 他们的担心让自己感到焦虑,你理解他们的焦虑,他们可以继续担心,但你更想收到的,是他们的祝福。 同时,也记得告诉自己,那不过是父母内心的投射游戏。 他们可以选择投射,你也可以选择不认同。 当你不再承接父母焦虑的时候,其实也对他们发出了一种投射—— 你不认同他们的担心,你自己可以过得很好,你也才能拥有真正的成长。
2.支撑一个人读书的最大动力,我觉得还是因为他需要精神的滋养,他不满于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