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美丽的颜色~~
随着《延禧攻略》、《如懿传》相继播出,大家纷纷开始讨论“中国色”起来,或许,这股对于传统文化的热情,已经从电视剧延续到了生活中。对于传统文化的眷念,成为越来越感到无从依归的人们某种心灵寄托吧。颜色,也是寄予情感的方式。只是略微有些讽刺的是,这股风潮的掀起者,正是“阿宝色”的发起人于正。不得不说于正,或许正是某种中国式“投机”传统的代言人,非常擅长抓住观众的情绪,把握环境变化,聪明得实在讨人嫌。
对于是否存在某种“中国色”,桃子持怀疑态度。因为何谓中国,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汉代的朴拙庄重、唐代的奢华奔放,宋代的深沉内敛,明代的明丽雍容,某种程度上都可以说是中国色,但又不尽然。而我们今天所继承的对色彩的感觉,却大多来自于清——从这个意义上说,于正花心思所打造的《延禧攻略》确实接近了中国色,因为他对清中期的宫廷做了一定的还原,无论如何这是值得夸奖之处。只是,各个设计美学、传统文化的自媒体都大张旗鼓的介绍“中国色”,究竟是何用意?毕竟“中国色”,并不是清廷配色而已,何况色彩整体搭配,才能谈得上是否具有“中国韵味”,而这“韵味”本身,又实在非常微妙。



唐:周肪 簪花仕女图卷

宋:赵佶 瑞鹤图

元:永乐宫壁画

明:法海寺壁画

明:新津观音寺壁画
当然,每个画画的人,也都会有自己用色的风格,对色调的触觉,大概就是画者对这个世界最直观的理解吧。

雪青既不像雪,也不是青色,而是淡淡的紫罗兰色。犹如雪下过后远远看去的天空和雾色。
恍惚记得,玉娇龙跳下悬崖的时候,身上也是穿了一件雪青的衫子。


《红楼梦》中唯一一次正面描写林黛玉的穿着,就说她穿了月白色的衫子,只是是高鹗的续笔。高鹗也把月白给了妙玉,“月白素绸袄儿,外罩一件水田青缎镶边长背心”,可能在大家的眼中,月白就是这样的感觉了吧:微微的白,微微的蓝,微微的凉,和尘世永远保持着一线之隔。
“月白风清如此夜”,淡淡的蓝色,正是月光影子般的颜色。


“纔近中秋月已清,鸦青幕掛一团冰。”中国以青为雅的审美传统,在宋以后尤见隆盛。鸦青,据说是乌鸦头顶闪着紫绿色光泽的毛发,比正青更为淡雅。


苍茫大地,天空的颜色……“以苍璧礼天”的中国,对“苍”的敬意,想必早已沉淀在我们的血脉里。


月光拂过竹林,在古人看来,似乎是深夜最优雅时,“竹月泛凉影,萱露澹幽丛。”“不爱纷华爱寂寥,松风竹月共萧萧。 ”是一种寂寞的颜色了。


宝玉用自己腰间袭人松绿的汗巾和蒋玉菡的大红巾子做了交换,又说“软烟罗”只有四种颜色,一种就是松绿色(还有银红、秋香以及雨过天青色)。松绿给人的感觉,总是这样温文,淡雅,散发着淡淡的书卷气息。


藕荷,浅紫而略带红,有点像青莲色中加白,明度有些发暗。之所以叫藕荷,大概和莲藕煮熟后的颜色很接近吧。恍惚记得宝玉穿过这种颜色的汗衫,还有鸳鸯。民国时期许多仿《红楼梦》的世情小说,也都让女孩们穿上这样的衣衫,那往日的旧梦,就沉淀在这浅浅的紫色之中了,像煮过的莲藕,像燃过的灰烬。


秋香似乎是最受古人欢迎的黄色之一了吧?“秋”是田埂上秋霜的白色,而香,则是檀香和沉香的黄,秋色加香色,便是秋香色。它是白色加黄色,接近浅橄榄色,还有一点点绿,再加一丝丝香气。但又不是那种普通的浅黄、淡黄或是黄绿,终究有些不可言喻,只能意会。就像秋天的树叶,有黄,有绿,被已经收敛的日光照耀着,那黄绿相接,折射着天空的感觉,大概就是秋香色了吧?


“我曾见过秋天的茜草”,少女时代的雪代巴和剑心隐居时曾望着渐渐黄掉的秋草迷蒙的说。那个时候我第一次知道这个世界上叫做茜草的植物,它们染出的布料,颜色就叫做“茜”——这或许是中国用的最早的染料了。
时光渐渐迷蒙,茜就和少女时代的初印象一样,总有些悲伤,有些凄迷。“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陇中,卿何薄命!”


檀色,比较接近浅赭,“檀画荔枝红”,像是女孩子晕染眉毛的颜色 。“檀妆惟约数条霞”、 “钿昏檀粉泪纵横”、“臂留檀印齿痕香”、“斜分八字浅檀蛾”、“卓女烧春浓美,小檀霞”、“香檀细画侵桃脸”、“浅眉微敛注檀轻”……画眉用檀,而不用黑,是美的含蓄之处吧?


带着点点黄色的粉色,就是妃色了。“色点湘妃红泪雨,骨凝王屋紫藤霜。”


毋需多言,胭脂,大约是古人眼中最妩媚,最有女性感的色彩了吧?


最后一抹夕阳下天空浅浅的灰色,大约就是綰色了。


琥珀色在咖啡的棕色和黄色之间,“玉碗盛来琥珀光”的凌冽,“孔雀松残赤琥珀”的刺眼,似乎是一种存在感很强烈的颜色了。


尚玉如命的古人,对于碧色有着始终特殊的情感。“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碧水共长天一色”、 “却上妙高台,悠悠天水碧”、“明月满帆秋水碧”……“碧”在古诗词中出现频率,大约是最高的了。


“瞻彼淇奥,绿竹青青”、“南山幽竹清”……想来,这是最清幽的颜色了。


宝玉曾杜撰了一个“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于是送了林黛玉一个小字“颦儿”,说是眉尖若蹙——于是每次看到黛色,就像不由自主联想起女子眉尖的那一蹙。

-
A.ling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9-26 23:47:38
-
Anfia 转发了这篇日记
學了6年素描,古裝中的所謂莫蘭迪色,不能說美,只能說搭配。藝術界仍舊是油畫水彩素描得天下,藝術體系也是西方的,培養模式也是歐洲來的,如今無論如何反思西方中心的宰制,在對美的想像上,真的已經很難改變了。
2019-02-27 01:35:59 -
Bromind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2-27 00:31:30
-
一昔如环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2-23 16:41:14
-
红笺为无色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2-20 01:16:46
-
lidannafree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2-07 10:15:22
-
FL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1-16 11:07:08
-
spring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09-24 23:53:21
-
Kusch(wakaka)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09-23 10:59:10
-
幸运美好又美丽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09-12 19:13:17
-
妞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09-12 15:05:06
-
妞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09-12 15:00:24
-
一袖云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09-11 08:19:34
蓝雯轩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速写集|青蛙的眼睛 (1人喜欢)
- “腐烂”的知识阶层 (10人喜欢)
- 比我强多了 (12人喜欢)
- 旅行|埃及旅行手帐(二) (4人喜欢)
- 人生在于“选择” (3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