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藏尸案:你为什么离不开对你施暴的他?
2016年10月17日,上海市发生了一起拖延至今的重大暴力犯罪案件。
事件的主人公名叫朱晓东和杨丽萍,两人是夫妻关系。
跟绝大部分夫妻一样,原本普通的夫妻二人过着简单平凡的小日子,偶尔有甜蜜,偶尔也会因为琐事争吵。
两人的最后一次争吵,发生在2016年10月17日,在上海虹口区的家中。
朱晓东用双手扼住杨俪萍颈部致其机械性窒息而死亡。随后,朱晓东将妻子的尸体藏于冰柜内。
直到2017年2月1日,朱晓东在母亲的陪同下前往公安机关自首后,杨家人才获悉了一切。而截止那一天,杨俪萍已经在逼仄的冰柜中蜷缩了105天。
朱某将妻子杨某杀害后,藏于阳台上的冰柜中长达三个月之久,期间假装无事发生,每天下楼遛狗,并用妻子手机假扮妻子与其家人保持联系,隐瞒妻子已被杀害的事实。

人性难测,谁能想到朝夕相处三年多的爱人,竟下得了如此狠手?
生而为人,躲得过山崩海啸的天灾,躲得过不怀好意的人心,最终却将年轻的生命栽在与自己相伴一生的人手中。
事实上,这类惊心动魄的家庭暴力案例数不胜数,不止在中国,乃至在全世界,“家庭暴力”都成为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们研究的对象。

虽然有时候对方并未察觉到,但这种“吃醋”的苗头已经显现了。
心理学家迈克尔·约翰逊认为在爱情伴侣中存在三种主要的暴力,它们有着不同的来源。
第一种,也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情境性伴侣暴力。”
它一般是从失去控制的剧烈冲突中喷发而出的,当伴侣双方都变得愤怒并且都受到特定的争论束缚时,就会发生的暴力倾向。
比如像在平时吵架的时候,双方总是会情绪爆发,不加思虑地说出一些出口伤人的话,情绪会无法自控地发泄,甚至会抄起手边的物品就摔出去。

第二种暴力是亲密恐吓,即伴侣一方把暴力作为控制和压迫另一方的工具。
一旦在亲密关系中出现亲密恐吓,它会比情境性伴侣暴力发生得更加频繁。并且这种亲密恐吓可能是单方的,久而久之容易激化,容易对伴侣造成更严重的伤害。
这也就是我们通常认知中的“家庭暴力”了,施暴方或以这样那样的原因,动辄以暴力震慑对方,而受害方却不太可能去还击,时间一久,就会酿成大悲剧。

第三种暴力形式是暴力抵抗。指伴侣有力地对亲密恐吓进行反击。
想必大家的回忆中,可能会有过这个类型的新闻:
丈夫长期酗酒,尽不到自己的为人父的责任,经常用武力无故欺压妻儿,以泄心中怨恨烦闷。导致两人间的积怨越压越深,最终妻子忍无可忍,情绪爆发,杀了丈夫。
这就是一种典型的“暴力抵抗,”这种类型的暴力是三种暴力中最不常见的暴力形式。

这三种暴力的区分很重要,研究表明,男性和女性都同样会有可能进行头脑发热的、冲动的情境性伴侣暴力。
但“亲密恐吓”通常几乎都男性发起,“暴力抵抗”则更多见于女性。
我们不妨这样推测:当你不慎落入一个无法控制自己情绪的暴力实施者手中后,日复一日,饱受其语言暴力或行为暴力的折磨,最后积怨太深,忍无可忍,便对他一招毙命,结局很容易落得一个双方皆输的惨状。
或者是,你被卷入家庭暴力的漩涡,饱受摧残,但一直忍气吞声,对对方的施暴照单全收,自我承受,一辈子活在这种阴霾之下。
这两种可能性,都很残忍。
那么,难道受害方不能离开吗?

的确,亲密暴力使得许多人离开了他们的伴侣,但依旧有很多受害者依旧在跟暴徒生活在一起,一再地酿成悲剧。
必须承认的是,有些人不离开暴力伴侣是因为她们不想离开。特别是容易患得患失的女性,很容易被占有欲和控制欲强的男性所吸引,男性的侵犯式的嫉妒和监视反而会使焦虑的女生感觉到安心。
荒唐的是,这种依恋类型的女性在过去遭遇的心理虐待越多,就越偏爱施暴的男性,并且,这样的男性也反过来偏爱着焦虑的女性,可能因为她们能容忍自己的虐待。

如此造成恶性循环。
可结果呢?这样的关系,更像是一种病态的各取所需,何来缘由称得上爱情?
在爱情中,有任何问题双方理应采取相互体谅和沟通的方式去解决问题,而暴力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只能狭隘地代表其中一方的自私。
无论是在恋爱还是婚姻中,只要发现对方有暴力倾向,务必学会及时止损。

你要清楚,一个将你视作垃圾桶来随意泄愤的“爱人”,即使在平日里戴着一张温文尔雅的面具,但在面具背后,是青面獠牙的冰冷,稍有不慎,就会显露。
长痛不如短痛,保护好自己,不要将真心浪费在一颗无法操控的不定时炸弹上。
欢迎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深刻情感说(ID:shenkeruci)
深刻情感说:深刻如此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大连市心理学会会员,32岁,刻哥具备八年以上的情感咨询经验、咨询案例千余件,对人格重塑有着独到见解。他的思维方式往往可以帮助求助者认识到其在两性关系思维模式上的固有缺陷;他同时会运用独特的方式方法来处理求助者所面临的众多棘手问题,例如分手挽回,离婚/外遇危机,约会指导,建立吸引等,帮助求助者克服策略和战略上的瓶颈。

必看干货
预约心理咨询